葉夢
鄭小娟先生今年年底就要滿82周歲了。最近我讀了她的《春秋紀事》一文,讀完的感覺仿佛是在快速瀏覽她的一生,禁不住生出無限的感慨。鄭小娟先生的生命就像一卷正在徐徐展開的長卷,人生的四季漫長而又豐富,作為一位藝術家,她的一生是奉獻,是真誠,是永不停歇的藝術創作。她為中國工筆畫創作了大量的記錄時代、開創新表現手法的作品,讓人真心感佩。
我在鄭小娟的《春秋紀事》一文中看到一張老照片。照片上是鄭小娟的祖父與父親和兩個叔叔的合影,兩代人都穿著長衫,表情從容。照片應該是90多年前的影像,父子四人的面相是那樣大氣與平和。我想那該是民國時期長沙讀書人家的樣范。鄭家是長沙東鄉的大族,祖上讀書為官,也留下足夠的田產。到鄭小娟父親這一代,因為鄭父深受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熏陶,他自己就是一位書法家和花鳥畫家,喜歡收藏,不惜陸續變賣鄉間的田產購買書畫作品,雖然所有的收藏都毀于長沙文夕大火,但詩書禮義的精神傳承,很自然地傳遞給年幼的滿女兒鄭小娟,她繪畫的“開口奶”就是源自于父親。不幸的是少年喪父的鄭小娟中斷了求學之路。1957年,16歲的鄭小娟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知識青年,奔赴地處洞庭湖的鄉下插隊,知青生活開啟了她的繪畫創作之門。之后的成長之路可謂曲折坎坷,幾十年的工作經歷中竟然有四次下放農村的經歷,而她又是幸運的,第一次作為知識青年在農村考上藝術院校?!拔母铩敝衅谙路诺酱竺缟?,因禍得福的是這次下放得以深入苗鄉,民俗民風以及民間藝術引發了她的創作靈感,她的生活工作與創作每一步都與她經歷的時代相關,所有的坎坷與藝術關聯而成為作品的養料。鄭小娟成為著名的工筆畫家,如果老父親在天之靈有知,一定會為之感到寬慰。
2017年,我在美侖美術館看鄭小娟平生第一次規模浩大的中國畫個人展覽,好多的作品呀!把美術館兩層將近兩千平方米的大展廳全部掛滿噠。展覽中工筆畫198幅、水墨畫324幅、壁畫78幅。合計600幅。精彩紛呈的畫作讓人感嘆一位勤奮的藝術家的生命是那么豐富。展覽中,我看到了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她從敦煌壁畫與馬王堆出土帛畫中汲取了中國工筆畫的傳統養料,早年在洞庭湖以及苗鄉瑤鄉采風所創作的作品,具有濃烈的湖湘特色。我站在她那些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前久久凝視,并驚嘆:“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作品留存?”鄭小娟笑著說:“這是因為我不賣畫呀!”
在藝術品市場中,鄭小娟的工筆畫是藏家看好的,但她就是沉得住氣,拒絕了市場誘惑。即使家中有需要用錢的時候,她也不考慮出賣作品。我想,作為一位女畫家,她的一生就是由這些大量的精美工筆畫所組成,能夠創作并且留下大量經典的作品,這才是最值得驕傲的人生。
鄭小娟說,工筆畫“其精美的線描和輝煌的重彩,蘊含著永恒的藝術魅力。”而傳統工筆畫中的白描的裝飾意味,在畫面表現的空闊流動的意境,以及傾注在畫境中的勢、韻、神的美感,表現了畫家情感的真切和心靈的秀美,這是她最喜愛的。因為喜愛,所以堅持,鄭小娟的工筆畫創作了眾多的女性形象。從展廳一路看下來,感覺鄭小娟畫里的人物結隊撲面而來,那么多溫暖人心的女性形象,讓人縈繞在母性的芬芳之中。
我喜歡《山雀》(中國美術館收藏)的柔美,也喜歡《苗嶺風》的宏大,還喜歡《曬辣椒》中的重彩調子。我特別喜歡鄭小娟先生晚年的月亮女人系列中的《月蝕》,詩意流動的畫面表現人與宇宙的關系。流動背景是虛化的,畫中的女子在靈動飄逸之中起舞。這個系列也達到了工筆畫的詩意抒情的意境。
很多年以前,還是鄭小娟當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的時候,我就聽很多藝術圈內的朋友們說過,湖南美術出版社有一個民主的藝術氛圍,領導還提倡編輯們搞創作,這使不少搞業余創作的人都很羨慕。聽說在美術出版社,這樣的傳統從20世紀80年代一直延續到今天。我不知道,這些是不是與改革開放之后的首任社長鄭小娟有關?
認識鄭小娟多年,她是一個好人的印象越來越深刻。她的好惠及美術界與出版界。鄭小娟先生作為湖南美術界的一位知名的畫家,一個令人尊敬的長者,我在和她的交往中,全程感覺溫暖。她的善解人意使她有一種領導者的親和力。最主要的是她的安于幕后的富于犧牲的精神,襯托出她的人格魅力。
2015年9月,鄭小娟又為我的《百手聯彈》一書的出版,重新畫了自畫像。她把自畫像作為一件重要的作品來創作,畫得非常好,毛筆線描流暢地勾畫了她和肩膀上的鳥兒對話,別出心裁又很有詩意哦!這讓我深受感動。
鄭小娟的工筆人物畫,在當代中國是有其獨特辨識度的。但鄭小娟不喜歡宣傳自己,她不走市場不炒作,她的成就一直是被低估的。我感到欣慰的是:鄭小娟一直在畫畫,而且不斷在創新,她還是一個善于思考的有大情懷的人。
我常年客居深圳遠離長沙,也正在漸漸退出藝術朋友圈,專注于晚年內心的寧靜與回望,我保持聯系的不多的朋友多半是70后,近兩年與40后的鄭小娟先生在網絡上的聯系日漸密切。遠離長沙之后,我們竟然有說不完的話,很多見解驚人一致。鄭小娟先生年長我十歲,我們彼此視對方為知己。她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文中配圖為鄭小娟作品)
編輯/賀小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