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長虹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逐漸發生變化,原本單一的講解式教學模式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各高中化學教師紛紛引入先進教學理念,構建多樣、豐富的教學模式,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課堂學習活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本文結合高中化學教學實際情況,根據較新穎的課堂教學模式——“345課堂”,進一步探索構建345生態課堂的具體策略,以期能夠為提升高中化學教學高效性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高中化學;345生態課堂;自主學習
“345生態課堂”中的“345”分別代指課堂教學中的“三項學習單”“四項素養”“五個維度”,其中“三項學習單”包括問題導讀自學單、問題發現生成單、問題解決訓練單;“四項素養”代指核心價值觀念、學科素養、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五個維度”包括自主性、共生性、關聯性、生成性、高效性。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上述內容,將課堂化學課程教學分為3~4個環節活動,包括借助學習單完成課前預習,借助問題生成單進行課堂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借助問題解決訓練單進行課堂有關習題訓練等。高中化學345生態課堂構建中,教師應考慮化學特點及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構建不同的課型,且結合化學知識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態課堂中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循序漸進獲取學科知識,從而形成相應化學素養,正確看待化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價值觀念與化學學習能力。
一、高中化學中的 “345生態課堂” 構建要點
“345生態課堂”是長汀一中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新型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是以“問題教學模式”為基礎,進一步引入化學核心素養、生態課堂理論,構建基于問題解決的、具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功能的化學生態課堂。在本課堂構建中,需要將生態課堂理論為依據,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以解決化學實際問題為手段,驅動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掌握化學關鍵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關于“三單”,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特點,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五種課型中進行選擇,比如化學學科本身具有實驗特性,可以選擇構建實驗探究課,以此為基礎展開三項學習單、依托四項素養的教學活動的設計,保證各環節活動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中生成問題、生成概念知識,提升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再比如化學學習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求較強,需要讓學生通過探索獲取知識,此時可以設計為新知探索課,設計相應的問題與活動,讓學生完成探索任務,獲取化學知識。
關于“四層素養”,在完成課程教學環節與學習單的設計之后,教師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學環節,融入對學生思想素養的培養。比如在化學教學的課堂自主學習環節,教師引入課程導入,通過導入視頻資料、現代社會的化學應用成果等,傳遞正向的化學生活觀念,以此塑造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價值;再比如在合作學習與練習訓練環節,教師可以在問題單的設計中融入學科素養元素,驅動學生思考問題、觀察化學實驗、操作化學實驗,以此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科學意識。通過課堂各個環節的配合,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問題解決中獲取化學知識,這就是對學生必備知識素養的培養。
關于“五維生態”,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將生態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實現傳統課堂模式向中心課堂模式的轉變,以關聯性、自主性、共生性、生成性、高效性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保障。其中“自主性”就是指課堂中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行為與動向,能夠對化學學習產生興趣。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創造條件。“共生性”就是指生態課堂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屬于共生關系,課堂是學生與教師直接交互的平臺,學習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藝術。“關聯性”就是指課堂中的多維互動機制,其中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互相交流、合作學習、練習與精講等實現多層次、多元互動。“生成性”就是指化學課堂的開放動態特征,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學習活動,推導出化學概念;也可以通過化學實驗觀摩與探索,知曉相應的化學反應及其原理。這就是化學知識的生成。“高效性”則是指單個教學環節、單節課堂教學的效率,以有限的教學投入獲取更大的學習收益,而不是一味地給學生增加負擔。
二、高中化學 “345生態課堂” 構建具體策略
(一)兼顧課前與課后,凸顯自主性與高效性
“三單”“五維度”是“345生態課堂”構建的關鍵元素,其中均涉及一個環節——“非課堂環節”,比如“三單”中的課前問題導讀學習單,再比如“五維度”中的自主性與高效性。
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課前預習問題導讀單、課后練習學案。課前預習問題導讀單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前學習,了解本節課即將學習的知識內容,對相應的化學知識、化學現象有一個基本認知與了解;讓學生能夠通過提出問題產生自己的想法,能夠在之后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教師提出的問題,參與教師設置的課堂學習任務。課后練習學案的布置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拓展訓練進一步得到發展,能夠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解決中,輔助學生內化已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無論是課前導讀單、還是課后練習學案,均需要學生依靠自主能力與知識儲備完成,且能夠輔助提高課堂學習高效性。
以“離子反應”生態課堂構建為例,設置本次課前步驟與課后步驟時,教師充分考慮高中化學的實踐性、實驗性與探究性特點,結合班級學生已經充分掌握實驗操作方法與規則、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索能力的情況,選擇課型為“實驗探究課”。之后,教師設計預習活動:給學生提供“離子反應”微課視頻,在視頻中呈現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電離的含義,電離方程式,離子反應的實驗案例等。設置問題導讀單內容:(1)生活中是否存在類似的反應?(2)是離子反應嗎?(3)你如何判斷呢?(4)你遇到了什么問題呢?讓學生在預習環節就將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與化學知識聯系起來,為之后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關于課后練習的布置,教師需要充分遵循“自主與高效”的原則,避免給學生布置大量的練習作業,要規避采用題海戰術。本次設計課后習題包括:①拆解一組常見的離子反應,書寫離子方程式,簡單說說其中原理與過程。②根據離子反應的變化規律,你還可以搜索到生活中哪些現象?這些現象的特征是什么?其中是否存在某種規律?何種規律?③你是否可以聯想到更多關于離子反應的化學實驗?
(二)課堂自主學習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環節是學生核心素養生成的關鍵環節,此時教師需要加強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既要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與探索的條件,構建自主學習空間;又需要在學習活動、知識內容、化學現象中融入“四層素養”,起到傳遞知識、提升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發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作用。教師設計課堂自主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本節課化學知識的難點,產生疑問或者形成思路,為之后的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
以“綠原酸”生態課堂教學為例,教師設計自主學習環節,根據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設置核心任務,確定課堂學習目的:讓學生通過學習探索綠原酸的結構式、結構特點與合成規律。之后,引入“生活中的綠原酸”視頻,構建自主學習情境,讓學生更投入地感受化學現象。教師根據“問題發現生成單”,讓學生將“生活中的綠原酸”視頻作為分析典例,設計交流討論任務:(1)綠原酸是什么?根據視頻,你發現了金銀花的哪些特點呢?這與我們要學習的綠原酸有何種關系?(2)我們可以從哪幾方面了解綠原酸呢?在“問題發現生成單”的驅動之下,學生觀看視頻,紛紛進入綠原酸情境中,一名學生思考之后主動回答:“我們可以根據以往的學習角度,分別從分子式、結構式、化學性質這三個角度入手探索這個物質。”之后,班級其余學生紛紛根據問題思考起來,一些學生甚至翻看以往學習化學物質的筆記進行思考,至此,課堂自主學習環節落實完成。
(三)課堂合作探究環節,驅動學生自主探索生成化學知識
學生自主學習之后,紛紛對這一節課即將學習的化學知識有所了解。班級學生通過翻看以往筆記、思考以往的學習思路、觀看教師提供的視頻內容等,思考本節課化學知識的學習角度,這就是開展合作探究學習的思想基礎。之后,教師可以讓班級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以學生疑問為切入點,設置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讓班級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這一問題,通過解決問題獲取化學知識。這一過程,就是課堂中學生與學生的交互,而教師對學生思考的點撥,就是學生與教師的交互過程,進一步體現“345生態課堂”的共生性、關聯性與生成性;也能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形成良好化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鈉”生態課堂教學為例,在上一個自主學習環節,學生對生活中的鈉有了一定的認知,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我們生活中的食鹽中包含鈉元素,那么食鹽中的鈉與化學中的鈉是一個意思嗎?”教師將學生的這個問題作為核心點,設置典型案例分析,反問:生活中的食鹽有什么化學反應嗎?這與化學實驗中的金屬鈉反應有何不同與相同?之后提出小組合作的實驗探究任務:請大家利用實驗臺上的材料與工具,操作金屬鈉與水反應,之后思考剛剛提出的問題,結合你的疑問,找出答案吧。設置合作實驗任務之后,班級學生通過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對比聯想生活中的現象,思考與探索,對其中隱藏的化學規律進行歸納、總結,經過提煉之后獲取金屬鈉的化學性質,分析出金屬鈉與食鹽中鈉之間的差異。
(四)問題解決訓練,鍛煉學生學科關鍵能力
問題解決訓練單的設置目的是對學生在化學實驗探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應用知識,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學科關鍵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教師要遵循“共生性”,適當提供幫助,輔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探索化學規律;或者通過點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梳理問題解決思路。這一環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做到:不講答案、不直接講思路、不講學生無法理解的問題。
以“綠原酸”生態課堂教學為例,班級學生通過實驗與數字實驗系統呈現的數據,探索其中規律,發現了:(1)綠原酸中有多個親水基團;(2)雙鍵、酯基、烷基等在熱水中溶解度會增加;(3)隨著水溫度的增加,分子的運動會加劇;(4)綠原酸本身的穩定性較低,需要低溫避光保存,是由于其中含有多個親水基團。但是學生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綠原酸中的藥效基團是R-OH,但是為什么會發生藥性的改變呢?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出綠原酸結構、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網,讓學生觀看網絡圖示,起到提點、引導、輔助的作用。同時根據具體的數字實驗數據提出點撥:“觀察數據,藥性基團在哪一個階段發生什么變化?這一變化之前發生了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點撥學生,做到“講方向,不講答案”。
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之前的學習情況,直接呈現問題解決訓練單,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教師給學生布置訓練任務:(1)對綠原酸的合成路線,你們發現的反應類型分別為__________?有機物F的官能團名稱為__________?(2)你認為有機合成有哪些關鍵點?設置練習題之后,讓學生分別給出答案,之后通過同桌批閱互相講解的方法,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保證課堂訓練的高效性。
三、結語
在今后的“345生態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要切實結合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每一步驟、環節的教育價值,加強“三單”“四素養”“五維度”之間的聯系,驅動學生積極思考與探索,讓學生自主掌握化學概念、規律,理解化學內在機理,從而形成良好的化學素養,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路麗梅. 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 新課程,2021(49):192.
[2]劉金鳳. 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30):102-103.
[3]趙琰. 核心素養下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探究[J]. 考試周刊,2021(57):149-150.
[4]楊長美. 淺談“以學為中心”的高中化學課堂的構建策略[J]. 考試周刊,2021(54):140-141.
[5]呂美玲. 高中化學探究式課堂的構建及應用[J]. 家長,2021(16):95-96.
[6]范文斌. 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構建路徑探析[J]. 考試周刊,2021(43):141-142.
[7]張俊蕊. 合作學習背景下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2021(42):131-132.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