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譽
摘 ? ? 要|藝術治療起源于西方,現已發展為多種形式。因其超越語言、視覺直觀、趣味輕松的特點,十分受國內學者的青睞。在藝術治療本土化的過程中,理論研究、實證干預、人才培養均有所發展和進步。本文從思想意識、理論構建、實踐探索、學科融合四個角度為藝術治療的本土化提出了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藝術治療;本土化;路徑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是一種非語言性的心理治療方式,它將藝術與心理相結合,通過藝術的療愈性達到心理 治療的效果。藝術治療的過程是患者、治療師及藝術作品三者互動的過程,在互動過程中,又包含了 三個環節,分別是評估診斷、治療過程和治療結束[1],每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目的和任務。其中,過 程環節是核心,藝術干預就是在這一階段發揮作用的。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一個放松的過程,患者在輕 松的環境中,能夠無意識地進行自我表達,暴露內心被壓抑的矛盾和沖突。治療師則通過協助患者解 讀藝術作品,幫助患者看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引導患者釋放壓力、緩解情緒,修復心靈損傷,以達到 協調身心的效果。
藝術治療的起源和發展
藝術表達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期,當時的人們力量薄弱,對于許多不理解的自然現象和猛獸產生畏懼心理,于是他們在洞中留下壁畫,以表達自己的敬畏之心。在后來的社會發展中,藝術一直存在,每個時代都有其鮮明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表達,但少有人將其與心靈治愈聯系起來。直至 20 個世紀初,心理學派林立,多個心理思潮興起,每一流派思潮都不斷地發展自身理論解釋人的心理過程,也不斷嘗試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治療人的心理問題[2]。藝術治療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主要受精神分析學派 的啟發,融合了教育、哲學等多門學科,最先在英美兩國發展為一門專業的心理治療方式。
藝術治療發展至今,其理論和形式不斷豐富,現有的藝術治療包括繪畫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 療、詩歌治療、沙盤游戲治療等不同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優勢和功效[3,4]。治療師會根據 患者的自身特點和心理問題[5],創造性地采用其中一種或幾種藝術整合的方式[6],對患者實施干預, 展開治療。
藝術治療的生理依據
一方面,傳統心理治療的一大特點是語言性,治療師通過與患者面對面的言語交流,對患者的心理病癥進行診斷和治療,屬于意識層面的心理治療。根據大腦功能定位學說,大腦的言語中樞位于左腦, 左腦具有抽象邏輯性的特點[7],善于處理語言文字信息。而圖像、聲音等記憶信息都儲存在右腦,僅 僅通過語言的方式難以抵達患者內心深層的創傷和沖突[6]。而藝術媒介就像一個橋梁,它突破了患者 的心理防御機制,將被阻礙的心理癥結移情在藝術創作中,將深藏于潛意識的沖突挖掘到意識層面,再對癥下藥,有效地幫助患者緩解情緒,治愈心靈。
另一方面,藝術治療的過程會激活相關腦區,幫助大腦在一定程度上修復損傷。在舞蹈治療中, 患者需要做出大幅度的手腳擺動,美術治療也要求手指的精細動作,研究發現,在藝術動作的同時, 大腦會被肢體和身體激活[8]。除動作類藝術治療外,其他非語言的藝術形式也會對大腦產生影響,例 如音樂能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修復大腦損傷。瓦倫提娜(Valentina)等人觀察到音樂訓練可以提高聽覺認知任務的表現[9];保羅(Paolo)等人在一項有關中風病人認知缺陷的研究中發現,聽音樂可以幫助重新連接被中風隔離的大腦區域、半球內部和跨半球[10]。這些研究從生理角度說明了藝術治 療的有效性。
藝術治療的特點和優勢
超越語言[11]。對于很多患者來說,他們的心理問題往往難以宣之于口,或者不知道自己的癥結所在, 只有在心理癥結所表現出的情緒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才意識到要尋求幫助。這時,采用藝術治療的方式可以超越語言溝通,直達患者內心,實行有效的治療。與此同時,藝術治療超越語言,但藝術媒介本身又可以看作是一種語言,如果在交流時出現障礙,治療師可以直接采用藝術溝通的形式,通過媒介與媒介交流,幫助患者認識問題的另一個側面,重塑認知。
視覺直觀[11]。藝術治療的另一特點在于它的視覺直觀性,治療師通過形象具體的藝術作品解讀患者的內心世界。在繪畫治療中,治療師可以根據繪畫作品的色彩、線條、畫面布局等推斷患者的心理發展狀況,方便后續跟進行之有效的治療方式如果畫面中出現一些突兀的色彩、物體,那么它們往往暗示著患者不愉快的經歷,這些內容是治療師需要著重關注的部分[6]。
趣味輕松[7]。使藝術治療起到效果的是心理治療,依托的工具是藝術創作?;颊咴谶M行創作的過程中, 能夠感覺到身心放松,沒有面對面會談的嚴肅,甚至在兒童看來,他們只是參加了一項藝術活動,但實際上,他們經歷了一場心理治療。而對于成人來說,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中,他們也更愿意暴露內心,表達自我,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強了干預成功的可能性。
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藝術治療在引進之初,就受到了心理學界的青睞。在我國,藝術治療已被應用于各個年齡段的各類人群,卓有成效地干預了患者的心理問題。
2 藝術治療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其本土化困境
藝術治療產生于西方,包括藝術治療所歸屬的心理治療及其背后的心理學學科也產生于西方,在這類學科傳入中國時,會受到中國原有文化傳統和實際情境的沖擊[12]。這種沖擊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及學科內涵的拓展,另一方面,若處理不當,會影響學科的本土化發展,嚴重的甚至會打擊國民文化自信。
從我國藝術治療的現有發展來看,我國的藝術治療本土化適應較好,但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和困境。
相關理論研究
國內藝術治療的理論研究主要體現在理論的“適配性”,即學習西方的藝術治療理論,再結合中國的本土文化,提出中國化的藝術治療。如嚴虎、陳晉東兩位學者在《繪畫分析與心理治療手冊》中對本土繪畫治療進行了標準化修訂,為繪畫治療的干預提供了系統化的參考依據;申荷永等人在沙盤療法中引入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使之更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需求[13]。
在干預理論中,學者們提出了新的干預方案,如趙瑩的“面具藝術療法”[14],其在干預大學生情 緒管理和人際關系質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還有學者總結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提出新的理論總結, 我國最早將繪畫治療運用于臨床實踐的第一位博士孟沛欣,她提出“整合藝術治療”[6]的理念,突破 單一限制,將東方智慧與西方思辨創造性地整合在一起。
然而我國現有的有關藝術治療的理論,無論是理論模型還是干預方案,甚至是治療師的干預過程, 或多或少都帶有西方色彩。完完全全扎根產生于本土,發展于本土,成熟于本土的藝術理論較少。藝術治療真正的本土化不應當是簡單的理論適應本土,而應當是將其原理吸收理解之后,根植于中國文化和社會情境,創造性地提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理論模型、干預方案和評判標準。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 推動本土化的藝術治療走向國際,用帶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治療與起源于西方的藝術治療進行對話,推動整個學科的溝通、交流、發展和進步。
藝術治療的實踐干預
干預對象
從年齡層面來看,藝術治療的干預人群包含從幼兒到老年人,橫跨了幾乎所有年齡段。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研究者們的干預有所側重,如幼兒的不良行為矯治[15]、青少年的青春逆反心理[1]、青 中年職場壓力、老年人的臨終關懷[6]和公共空間藝術治療的提出[16]等。從干預對象的類型看,藝術治 療的干預對象為患者、普通人和特殊人群[6],對他們分別進行矯治性干預、適應性干預和特殊需求干預。如神經癥患者[3,17]、地震后的心理危機干預[18,19]、幫助普通人群認識發展自我[14],以及老年人和癌癥晚期的特殊關懷[6]等。
從藝術治療涉足的領域看,有教育[1,4]、醫療衛生[13]、宗教[20,21]等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中, 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尤其受關注,研究者在這一領域展開了多項實證研究[22-26],大大推動了我國特殊教 育事業的發展。
我國藝術治療的實踐干預涉及范圍較廣,對不同年齡和不同人群、不同領域都有所涉足。但藝術治療更多集中于心理異常人群,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要求關注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這對藝術治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實踐干預的標準化
藝術治療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式,其實踐干預一定要注意標準化,無論是干預過程還是結果解釋, 都需要有科學系統的標準化過程。目前用到較多的藝術治療方式如羅夏墨跡測驗、主題統覺測驗(TAT)、繪畫治療中的“房樹人”測驗等,都是公認的較為標準化的治療方式。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上述提到的標準化治療方式中的很多元素與中國文化存在不適應的情況, 因此絕對不能不加修改地直接引進,也不能全盤按照西方元素隱喻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盲目解釋。例如,東西方有一個很明顯的文化差異在于西方是個人主義,而東方是集體主義,因此在進行繪畫解讀時, 西方會更加關注畫面中的個別元素,而國內在實施繪畫治療時,除關注個別元素外,對畫面的整體布局、協調性等也需給予一定的關注。
除了修訂成熟的藝術治療方式以適應本土[13],許多研究者根植中國文化提出了方案,如書法藝術治療[27-29]、陶藝藝術治療[30,31]等,并在干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對這類藝術治療方式的研究仍 處于起步階段,其標準化過程有待進一步科學系統地探索。
治療師的職業素養
無論藝術治療的理論再怎么完備,其實施過程再如何標準化,最終將其落到實處的,在于一次次治療師與患者的治療互動,這就要求治療師具備極高的職業素養。
治療師在藝術治療中起著中介作用,是藝術治療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治療師通過學習理論將其應用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又會總結經驗和問題給予理論一定的反饋。如果治療師沒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可能會導致治療過程無效,其相關治療理論也會受到質疑。如果治療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給予理論反饋,那么就會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導致理論高屋建瓴,實踐捉襟見肘。
與此同時,藝術治療的標準化修訂、本土化適應也都依賴于治療師在一次次實踐干預中的總結和反饋。理論離不開實踐,實踐也離不開理論,治療師在這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我國藝術治療相關的專業化人才不多,專業規范的系統培訓也較少,這就直接體現在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性程度不強。很多所謂的專業人員,只是草草讀了幾本書、聽了幾節市面上的課程、用金錢換來某些機構頒發的證書,在不清楚操作原理、實踐經驗幾乎為零的情況下,便貿然展開干預,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解讀患者的藝術作品。這樣的做法極有可能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也會使該行業走向污名。
對于國內藝術治療師的培養,特殊教育走在前列,李桂枝和方儀提出“構建特色藝術治療課程群”[32,33]的觀點,在具體的課程研究領域推進藝術治療的本土化發展,已取得良好成效。但僅有特殊教育行業藝術治療師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藝術治療涉及對象之廣、涉足領域之多,對治療師的培育必須全面而深入。
總的來說,藝術治療在我國本土化發展中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但我國藝術治療起步較晚, 現有的狀態都是發展中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國藝術治療的發展也不會止步于此,研究者需要不斷鞭策自己,不斷探索和進步,發展本土化的藝術治療。
3 藝術治療本土化發展路徑
任何不是根源于本國文化的理論被引進時,都需要面臨本土化的問題。藝術治療存在本土化問題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僅僅是因為文化沖撞而縫縫補補的本土化,是被動的、不全面的本土化,這樣的本土化只是模仿和照搬,而并沒有充分地理解和內化。積極引導藝術治療本土化適應,首先要有化被動為主動的思想意識,隨后要根植于本國文化發展理論,并展開實踐應用,再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理論。
思想意識:化被動為主動
樹立本土自覺性。我國現有的藝術治療本土化發展,更多是在文化沖撞背景下被動地發展,真正實現藝術治療的本土化發展,需要化被動為主動,實現本土自覺性。我國學者翟賢亮、葛魯嘉提出了心理學本土化的本土自覺[34],藝術治療隸屬于心理學,可以進行參考和借鑒。首先,喚醒本土自覺意識, 要擁有建立自己本土化的藝術治療的態度;其次,本土文化自覺,研究者要相信,中國擁有大量藝術治療相關的傳統文化,擁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源泉;最后,建立理論自覺,即自覺進行藝術治療的理論學習、理論建構、理論解讀和理論完善,建立系統化的本土藝術治療理論。
發揚批判精神。建立藝術治療的本土理論并非意味著要徹底舍棄西方的理論經驗,西方的藝術治療發展至今,有進步也有曲折。對于西方理論發展的經驗,要批判吸收,再結合本國文化建立自己的本土理論。同樣地,建立藝術治療的本土理論也不意味著要全盤接受中國的文化傳統,而是要進行“揚棄”, 對于落后的、不符合時代的理論和觀點要大膽舍棄,不能被自己的文化絆住了腳步。同時,還可以發掘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在繼承的同時也要做到發揚,使傳統文化在藝術治療領域迸發出新的活力。
一步一個腳印。西方藝術治療比我國起步早、發展快、體系完善,這是必須要承認的事實。從角色來看,我國似乎是一個追趕者的角色,在追趕的同時,極有可能出現囫圇吞棗、貪功冒進的現象,這是需要注意和規避的。要知道,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切切實實走好每一步,才能根基穩固,后來者居上。
理論構建:根植中國文化
了解國民的藝術心理特征。藝術治療的本土化發展不能無的放矢,發展本土的藝術治療,是要讓藝術治療為中國人服務,因此本土化藝術治療必須根植中國的藝術心理特征。中國已經有屬于自己的心理特征常模,而發展藝術治療本土化,需要在心理常模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國人心理的藝術治療方案,其理論基礎、干預方案、結果評估都要符合中國的文化習慣與心理需求。
根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理論。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治療的理論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只要善于思考和總結,都可以有所發現。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指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與人的和諧[35],應用在藝術治療的指導上則可以創造性地理解為患者和藝術作品的統一,患者和其他患者、患者和治療師的統一,統一的認識更有利于治療的干預;再如道家的“清靜無為,順其自然”,指的是洞明世事, 認識規律,應用于藝術治療的指導中可以理解為治療師要引導患者認識事物的復雜性和辯證規律,從而幫助患者提高認知水平,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根治和預防[36]。
利用差異促進發展。除了發展本土藝術治療服務國民心理之外,同時還可以利用東西方文化差異, 發展出西方所缺的藝術治療形式,為理論完善貢獻中國文化的特色力量。如前文提到的東西方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異,研究者可以抓住這一點,研究家庭藝術治療、群體藝術治療等。諸如此類的差異還有很多,在本土化發展的同時,研究者都可以抓住差異,填補空白。
實踐探索:標準化專業化
形成標準化的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本土化的標準化探索,一方面,對于西方已有的標準化治療方案,研究者可以利用其形式, 更換相關文化元素,形成一套本土化的治療方案。另一方面,對于西方藝術治療的引進和學習要由表及里,只看到表面形式是不夠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其背后隱藏的方法和原理。掌握了方法和原理, 以此為基礎,再依托中國文化,創造性地提出屬于中國的本土化治療方案。更進一步地,尋找新的方法與原理提出藝術治療方案,這樣的方案就是完完全全產生于本土、扎根于本土的治療方案。
培養專業化人才
治療師往往是一項干預能否有效開展的關鍵,再完備的理論如果沒有專業的治療師實施,也難以顯示其優勢,如果方案一般,而治療師能根據現場情況隨機應變,同樣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專業的治療師是基礎也是保障,必須要培養優秀的治療師以推動藝術治療的發展與進步。
提高準入門檻。當今國內市場治療師良莠不齊,不利于該行業的發展,為保證治療的專業性,要從治療師的來源作出規范,對學歷和相關專業進行一定限制,提高準入門檻。再根據治療師所應當具備的個人素質,進行全面評估,以綜合性的結果作為“入門”標準[37],杜絕治療師的泛化與濫化。
扎實理論基礎。理論是治療師實施干預的基礎,治療師的干預需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在具有豐富理論基礎的支撐下,就可以根據患者的特點,選取針對性的藝術治療方案,保證治療的有效性。治療師的理論學習應以心理學與教育學為基礎,再結合相關藝術形式特點的學習,將二者融會貫通,保證專業的藝術治療。
實現個性化培養。藝術治療往往運用于一定的對象和領域,對于不同人群,其治療實施應當有所側重, 實現個性化的治療。如特殊教育領域、心理危機干預、臨終關懷等都各有其實施重點和難點,應對治療師分方向個性化培養,真正實現治療師的專業性。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治療師的主要工作是實施干預,因此光有理論基礎是不夠的,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一名心理咨詢師需要 1500 小時的實習經驗[37]才能具備合格標準,對藝術治療師也應當制定此類標準。在治療師的實踐運用中,還應當注意到,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干預中尊重理論但不能拘于理論,兩者相輔相成,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嚴格督導機制。理論和實踐總是有一定的距離,治療師在進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對治療過程存在一定的疑惑,需要尋求更加專業的治療師的幫助和評估,這就是督導。如果只有實踐而沒有嚴格的督導,治療師很難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患者的治療也可能停滯不前。而通過督導專家的案例評估,再加上學習同行案例,治療師會獲得非??焖俚倪M步。
學科融合:推進多樣發展
藝術治療是誕生于心理學和藝術的交叉學科,其發展方向可以是多維的。藝術治療雖隸屬于精神分析,但卻不需局限于精神分析,在藝術創作治療中,人本主義的高峰體驗論、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療法、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因素,都是藝術治療可以學習之處。
從藝術形式角度來講,除了引入傳統的藝術形式如書法[27-29]、陶藝[30,31]等之外,還可以利用當 今時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科技的進步有利于豐富藝術治療形式。我國學者馬穎寅提出動畫藝術治療[38],闡述了動畫藝術治療的研究價值和發展路徑,為藝術治療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和參考,這是交叉學科發揮優勢的體現。
藝術治療在西方已經走過了很長的路,而國內藝術治療尚處于起步階段,這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 相信國內研究者必定能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發展優秀的本土的藝術治療。
參考文獻
[1]周欽珊.藝術療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青年研究,2018(2):115-119.
[2]嚴由偉.心理咨詢與治療流派體系的內涵與定位[J].醫學與哲學,2012,33(3):34-36.
[3]孫麗娟,朱怡霏.社會支持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群體生活質量的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20,26(3):227-238.
[4]張婷婷.藝術治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探究:評《藝術療法》[J].中國教育學刊,2021(10):126.
[5]平莉.美術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34-35, 53.
[6]聶槃.藝術的療愈性:專訪孟沛欣[J].美術觀察,2020(8):8-10.
[7]Shir H,Dafna R,Sharon S,et al.Perceptions of Art Therapy in Adolescent Clients Treated Within the School System[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0(11):518304.
[8]R.W F,R.D D,T.A D,et al.Hand Knob Area of Premotor Cortex Represents the Whole Body in a Compositional Way[J].Cell,2020(181).
[9]Valentina B,Marika B,Elena G,et al.Brain Plasticity Induced by Musical Expertise on Proactive and Reactive Cognitive Functions[J].Neuroscience,2021(12):32.
[10]Paolo B.Can music restore brain connectivity in post-stroke cognitive deficits[J].Medical Hypotheses, 2022(159):110761.
[11]王蕾.超語言表達、解讀圖像、小組治療:藝術介入創傷性哀傷的三種機制[J].美術觀察,2020(8):19-22.
[12]呂小康.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源起、流變與展望[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51-160.
[13]周彩虹,申荷永,張艷萃,等.沙盤游戲治療:縱深化與本土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8(4):62-69,190.
[14]趙瑩.“情緒與面具”:大學生情緒管理創新實踐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3,30(2):95-100.
[15]胡斌,胡冰霜,艾松松,等.繪畫藝術治療對學前兒童行為問題的矯治[J].現代預防醫學,2011, 38(22):4602-4603,4608.
[16]劉承愷.空間的藝術治療:論公共藝術在養老空間中的介入研究[J].美術大觀,2019(4):140- 141.
[17]周永安,張小遠,楊雪嶺.繪畫藝術治療在心身疾病中的應用和展望[J].醫學與哲學,2012,33(5):35-37.
[18]石林,陳芝蓉,王玉鳳.藝術治療:培育地震孤兒同伴交往意識的新嘗試[J].南京社會科學,2010(9):64-69.
[19]于紅軍.汶川地震后幸存人員心理危機干預方法研究[J].災害學,2019,34(4):176-180.
[20]李世武.薩滿教“藝術治療”的藝術治療學研究述評[J].世界民族,2016(1):42-49.
[21]李世武.丁蘭刻木:宗教藝術治療的傳統實踐[J].民族藝術,2017(4):118-123.
[22]陳勇,滕雨辰.利用繪畫治療促進智力障礙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20(7): 61-63.
[23]郭亞靜.音樂治療對自閉癥兒童情緒行為的干預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24]金萌萌.自閉癥兒童教育中的團體美術治療[J].現代特殊教育,2016(5):68-70.
[25]鄔江.自閉癥學生的音樂治療與舞蹈動作療法結合干預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1):50-54.
[26]袁麗娜,任靈敏,葉蓓.團體沙盤游戲結合家庭式護理在孤獨癥患兒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臨 床新醫學,2019,12(11):1244-1247.
[27]劉勇.書法訓練對智力落后兒童注意力康復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1999(3):41- 43.
[28]宗焱,祝卓宏,王曉剛,等.書法心理治療對震后兒童創傷應激反應的心理干預研究[J].中國社會 醫學雜志,2011,28(1):31-33.
[29]李荊廣,李春凱,周斌.書法練習促進心理積極改變的實證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9,32(3):721.
[30]崔靜怡,姚景鵬,許冬梅,等.陶藝編織行為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 雜志,2008(23):2445-2448.
[31]解曉明.論陶藝作為藝術治療手段之可行性[J].裝飾,2009(12):106-107.
[32]李桂枝.高職特殊教育兒童康復專業藝術類課程實踐教學建設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7,36(11):215-219.
[33]方儀,劉麗英,王輝,等.特殊教育師范“藝術治療特色課程群”建構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 育,2015(17):87-91.
[34]翟賢亮,葛魯嘉.本土自覺:心理學本土化的邊際人格困境及其超越[J].心理學探新,2017,37(4):291-295.
[35]張靜,顏冰.儒家傳統價值觀對本土化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啟示[J].學術交流,201(4):14-17.
[36]曹鳴岐.道家思想與心理咨詢的本土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76-178.
[37]陳家麟,夏燕.專業化視野內的心理咨詢師培訓問題研究:對中國大陸心理咨詢師培訓八年來現狀的反思[J].心理科學,2009,32(4):955-957.
[38]馬穎寅.動畫藝術治療的路徑與價值研究[J].電影文學,2020(13):88-91.
The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of Art Therapy
Li Rongyu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Abstract: Art therapy originated in the West and has developed into many forms. Because of its transcendence of language, visual intuition, fun and ease,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domestic scholars. In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art therapy, theoretical research, empirical interven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have all developed and progress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art therapy from four perspectives: ideology,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discipline integration.
Key words: Art therapy; Localization; Th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