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爽 唐海波
摘 ? ?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身心素質培養方面起著重中之重的作用。在新時代,各種現實因素、思想觀念因素和文化思潮等使得受教育者的層次與素質呈現出新趨勢、新變化,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增強運用交叉學科技能的專業能力,而心理咨詢中蘊含 的方法則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本文重點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 的角色定位及如何更好地調試、轉化,以期增強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可行性,增強實施效果的目的 性,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咨詢師;角色轉化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教育部早在2011 年就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8 年又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可見,為符合學校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學生成才的內在需要,高校必須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達到有效融合的境界,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頻發已經嚴重影響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影響到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度和壓力。如果從隊伍建設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師的方面,把二者充分結合起來,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之間適時的角色轉化,則會使得心理健康的治療覆蓋率提升到較高水平,也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心理問題阻礙、實現創新性發展的需要。
1 高校思政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定位
高校思政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在陳萬柏、張耀燦編寫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的個體或群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是教育者,既要向教育對象傳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知識和規范,同時也要鼓勵和引導教育對象接受這些道德準則和道德知識,并把它們融入自我的道德譜系中;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意識形態灌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原是統治階級職能分化的產物,需要借助意識形態的宣傳和灌輸用以維持社會系統的平穩運轉;接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終身學習者,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 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品德的教化,自己也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終身學習,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感染教育對象;[1]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服務者,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下,關心愛護學生, 循序漸進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務者。
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定位
2019 年 7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發布的《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2019 年 9 月人社部印發《關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的意見》中,將心理咨詢師界定為“運用心理 學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在劉華山、江光榮主編的《咨詢心理學》一書中將心理咨詢師的角色與功能概述為“心理咨詢師是示范者、心理咨詢師是傾聽者、心理咨詢師是支持者、心理咨詢師是研究者、心理咨詢師也是督促者 ”。即心理咨詢師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知識及技能,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并在來訪者心理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扮演來訪者態度行為標桿的示范者、來訪者情緒宣泄的傾聽者、來訪者情緒情感和安全感的支持者、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者和來訪者行為改變的督促者。
2 高校思政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角色異同
高校思政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角色之異
工作關系上教育被教育關系與咨訪關系的不同
對于心理咨詢來說,咨詢依賴于情感安全的環境和可靠的專業界限,而雙重、多重關系帶來的利益考量會降低移情反應的可能性,這很容易導致失去中立性和客觀公正的判斷能力,從而影響咨詢效果。所以咨詢雙方不可建立雙重、多重咨訪關系和較為親密的雙方關系。因此咨詢師不能夠接受已經存在和他具有“求”與“幫”特殊醫患關系之外的任何關系,如果已經卷入了咨詢關系,轉介便是最佳的處理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首先在教育活動是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而且越發重要的是, 必須和教育對象確立起較為密切的聯系,承擔起受教育者的人生向導和交心朋友的角色,以便于后續各
項工作更加順利地展開。因此,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存在著教育和被教育的主客關系,其更多地呈現出一種良師益友的親密關系。
工作原則上價值導向和價值中立的不同
心理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采取價值中立的原則,咨詢師沒有任何權利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來訪者, 應對來訪者給予無條件接納和換位思考。盡管來訪者的價值觀存在文化、民族、地區、個人的差異,咨詢師為了不因價值觀而影響助人工作,在咨詢過程中也要盡量克服自己價值觀潛意識的舉動傾向,避免價值干預的侵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承擔著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大教育命題和特殊教育任務,規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價值導向與價值標尺。堅持黨的領導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導向,夯實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是發展各項事業的“定海神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從和服務于黨的各項事業的“生命線”。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是思政教育的價值取向,高校教育者通過觀察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和行為方式,考量其是否符合目前社會所要求的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尊重和發揮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通過說服教育、情感陶冶等教育方式,對受教育者從思想上、從品德上進行教育。最終使受教育者成為符合合格要求的社會公民。
工作勁頭上解決問題與助人自助的不同
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大多時候是傾聽者,有時是訪問者,但極少是建議者。心理咨詢的目標在于使來訪者悅納自我,借助咨詢師的引導,來訪者改變原有錯誤的認知,進而做出選擇,進而實現行為的改變。因而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往往采用傾聽、訪問的技術,邀請當事人先從是非對錯中放下對于自己的評判, 慢下來訴說并傾聽自己對事件的理解、情緒,咨詢師主動捕捉信息來推動談話的進行,協助當事人慢慢地梳理事情的脈絡,從而探索和了解當事人對事件背后真正的憂慮,但更重要的是通過談話的進行不斷轉移新視角,為當事人提供多元化視野,讓當事人有機會從更多的維度思考,最后實現自助。其中在來訪者作出選擇的過程中,咨詢師提供的幫助是輔助來訪者客觀分析當前面臨的困擾,為來訪者提供非指導性的協助,并不負責具體行動的建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相較于傾聽者、訪問者,更是建議者、引導者。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提問題進行跟進,教育者的引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高校思政教育者,不能只解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問題,更要用高深的學理回應受教育者,用浸潤的思想教育說服受教育者,用強有力的真理吸引和引導,讓受教育者獲得對事物全面的認識,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 同時,高校思政教育更要引導受教育者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實踐相結合,幫助引導受教育者走出書本、走向現實,進行調查研究,引導受教育者解答熱點的時事問題與思想認識問題。
高校思政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角色之同
工作關系上教育被教育關系與咨訪關系的不同
建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初衷,就是要使教育目標重新定位至現實生活世界中,不斷充實自己, 生成自己,超越自己,因而思政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得人的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得以提高,持續推進, 實現人的全面成長,從而促進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發展。心理咨詢師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手段、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為來訪者提供心理援助,目的是使來訪者克服過去和現在成長過程中的障礙,找到妥善解決問題的方法,知情意行發生積極的變化做出正向改變,發揮潛能,邁向自主自強。二者都相信人是具有教育性、成長性和發展性,認為人可以自我了解、自我實現與充分發展,終極目標都含有“推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意蘊。
問題解決策略的可借鑒性
刻板印象中教育者的權威地位容易激起受教育者的阻抗,傳統的單向填鴨式教學方法也極易忽略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況與接受程度,而通過引入心理科學能夠對受教育者具有更加充分地了解,把興趣點集中到受教育者身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相關的心理輔導技術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進行思政教育,洞悉受教育者真實的內心世界和對教育信息的掌握程度;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條件是擁有一個健康平穩的心理情緒狀態,促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可以在教育過程中,處于更加平等的位置,更能讓受教育者拋開教育者權威身份的壓制,放松地說出自己的憂愁與煩憤,有助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受教育者的自我幫助、自我圓滿的能力。
因此,心理咨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心理咨詢的融入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提質增效的加速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心理咨詢師實現角色轉換變得可行。
工作內容的部分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邏輯上都處于“大思政課”的背景下,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思政教育者最主要的就是培養受教育者綜合素質,除了要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思想政治素質之外,也需要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心理咨詢師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養受教育者綜合素質中的心理素質、健全受教育者人格的有效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思政教育者與心理咨詢師工作中包含的教育內容具有部分的重合。
3 高校思政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角色轉化的策略
樹立角色理念,加深雙方角色的認同感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自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情緒情感狀態,不將個人消極的情緒情感帶入到咨詢過程中,而給予受教育者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幫助和支持,傳遞給受教育者更多積極、正向的情緒反應;其次,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關系的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建立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任關系,以真誠、尊重、理解、關心和溫暖的態度,以便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讓受教育者在平等的、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說出自己內心的困惑,推進受教育者向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性目標達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性目標;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借鑒心理咨詢師的共情和換位思考理念,尊重受教育者現存的心理系統和價值觀念,在心理咨詢和聊天中,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 用認真傾聽的姿態理解受教育者,探究其情緒情感產生的原因,引導受教育者發現自己遇到的瓶頸和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思政教育者和咨詢員之間也應加強交流互動,既可以讓高校思政教育者向心理咨詢師學習更多實用的咨詢實戰經驗,時常反思自己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便于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診斷、鑒別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是思想品德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在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混淆至難以區分、相互轉化、升級為程度較深的神經癥問題的情況下,咨詢師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者最適當的轉介資源,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平時應注重與心理咨詢師的交流交往,一旦出現自身能力范圍之外的情況,應當獲得受教育者的同意,及時地進行轉介,滿足受教育者進一步治療的需求。
把握角色要求,加強角色的理論與技術學習
高校思政教育者應該加強心理咨詢方面的理論與技能學習,對高校思政教育者開展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危機干預相關培訓,定期開展咨詢輔導與督導,專業的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開展工作,也能幫助受教育者更好地改善心理健康問題,鞏固雙方的信任關系。
高校思政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是強調集體原則的思政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者,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定位側重于對來訪者個性的疏導和培養,強調對個體的關注。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準確把握二者的角色要旨, 并在必要時刻找準角色定位,更好地進行角色轉換。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中所使用的傾聽、解析、移情與反移情等方法都可以被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從學生思想認識層面找出問題,利用心理知識研究緣由并解決,實現心理咨詢手段方法與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有效提升。[2]
規避角色沖突,靈活運用和結合角色的優勢
高校思政教育者為了了解受教育者的狀態,會經常與受教育者進行互動,與受教育者談心談話,但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要在道德倫理守則的約束下開展心理咨詢,避免與來訪者形成多重或雙重關系,并且還需要采取價值中立的原則,不對來訪者的價值觀做出評判或干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之間存在職業角色上的一系列道德倫理沖突。
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恪守咨詢的專業倫理和具體的工作倫理守則,處理好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在不可避免存在雙重、多重關系的情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者利用心理咨詢的技術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兩條途徑:一是選擇對角色要求、雙方關系要求偏低的咨詢技能,如心理健康教育、認知行為訓練、短暫性的焦慮等,盡量雙重、多重關系能夠成為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關系的“潤滑劑”,而非進行太過于專業的心理咨詢,避免雙重、多重關系導致高校思政教育者產生誤判,不利于最佳效果的取得;二是選擇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咨詢的補充和延伸,因為心理輔導的對象本身就是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學生,其內容和范圍較心理咨詢更加寬泛和多樣,更具發展性和教育性,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通過個別咨詢、團體咨詢、班級輔導、間接咨詢等心理輔導手段作為心理咨詢的有益彌補。
4 結語
綜上所述,處于思想“拔節孕穗期”的高校大學生遭遇心理困擾難以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心理咨詢師二者在角色定位上存在差異,但也有角色功能上的交叉重合與角色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因此, 這就啟發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詢師二者在角色優勢方面的最優合力,吸取思政教育學科和心理咨詢學科的優勢,將心理咨詢的知識與技巧恰當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程度、普及程度,精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 引導受教育者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并努力實現自我。
參考文獻
[1]李基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沖突及其化解[J].教學與研究,2019(6):52-57.
[2]柴媛琳.心理咨詢“價值中立”原則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應用的再審視[J].黃河·黃土·黃種 人,2021(23):19-20.
Thinking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Shuangshuang Tang Haibo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organizers and implemente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of the educatees. In the new era, various realistic factors, ideological factors and cultural trends mak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the educatees present new trends and changes, which for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use interdisciplinary skills. The methods contained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rovide new paths and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ow to better debug and transform them, so as to enhance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hance the purpose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s, and promote the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ed.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teacher; Character con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