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垚
摘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是當前世界公認的戰“疫”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目前全國建立防疫戰線最有效的措施。中國主流媒體對于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這一議程的報道數目繁多。本文基于內容分析法以新華社關于新冠肺炎疫苗的報道對中國對內戰“疫”形象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發現,基于新華社的報道,主流媒體對內構建出了一個以人為本、援助內外、堅定戰“疫”的國家形象;而對內的形象構建有利于引導輿論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凝聚力量、堅定以人為本的信念、樹立大國自信。結果證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輿論引導上的先進性,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定人民立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國家形象;形象構建;新冠肺炎疫苗;新華社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流行和擴散,戰“疫”已成為各個國家的重要任務,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也成為了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戰“疫”方式。中國新冠肺炎疫苗的不斷研發和生產為戰“疫”的勝利帶來了希望,國內國外關于中國新冠肺炎疫苗的相關報道也在不斷增多,在這個背景下,了解國內主流媒體對中國新冠肺炎疫苗的相關報道非常重要,這不僅關乎民眾能否有效地了解疫苗的相關知識,幫助疫苗接種工作順利進行,還能通過對疫苗接種進行報道,對內建立起富有擔當的大國戰“疫”形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新華社官方公微信眾號發布的內容進行檢索分析。檢索時間從2020年8月20日至2021年8月20日,選擇包含“中國”“新冠肺炎疫苗”“我國”等關鍵詞的相關報道、文章,進行內容分析。經過初步篩選后,最終符合研究要求的內容共48篇。
二、報道特點
在符合篩選要求的48篇報道中,報道內容主要是以疫苗研發報道、接種相關事項報道、國外接種報道、國內接種報道等四個方面內容為主;從報道邏輯上來看,是嚴格按照疫苗的生產、上市、接種時間線進行的。在筆者整理分析后發現,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上的報道內容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一)時效先行,第一時間傳遞信息
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現場新聞和原創新聞的重要大本營,新華社的相關報道往往是行走在第一位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華社第一時間將疫苗研發、接種的各類信息進行傳廣泛播。以《重磅!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費!》文章為例,新華社在2020年12月31日舉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后的第一時間內,以一則短消息的形式發布快訊,告知民眾這則鼓舞人心的消息。
在新華社的微信文章中,以“最新消息”為版面的相關文章共11篇,內容包括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須知、接種情況、疫苗相關的謠傳科普,每一篇的閱讀量都達到了“10萬+”,常駐于新媒體的新華社,在第一時間以便捷的方式傳遞最新信息,做到了疫苗相關消息的詳盡傳遞,第一時間消除關注者的信息差。
(二)訴諸事實,以權威科學安撫焦慮
由于民眾對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疫苗相關科學知識的了解較少,加上自媒體時代,媒體發布的門檻降低,各式各樣的“半吊子”和“偽科普”在民間流傳,種種因素疊加,導致民眾對新冠肺炎疫苗以及疫苗接種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誤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華社作為官方主流媒體,積極為中國新冠肺炎疫苗進行背書。以2020年9月7日文章《關于新冠肺炎疫苗的這些問題,“人民英雄”陳薇給出回答!》為例,新華社對“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院士進行了權威訪談,這篇訪談深切地回應了民眾關于我國“新冠肺炎疫苗”的相關問題,包括疫苗從研發到臨床需要的時間、適合接種人群等,實時的回答緩解了民眾的認知焦慮。之后一系列的“權威發布”文章緊接出爐,回應了當時民眾最關切的“如何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前后注意事項”“不適宜接種人群”等問題。新華社邀請權威人士背書,佐證多方信源,以科學客觀的事實安撫了民眾的“疫苗焦慮”。
(三)簡潔明了,多元形式進行互動
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常用快訊和消息的形式發布文章,貼合新媒體傳播特點,以《官宣!中國新冠病毒疫苗上市》《重磅!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費!》等文章為例,幾乎是一段話簡述重點,直觀明了;新華社也常用“圖文+視頻”或將動圖穿插在文章里,避免了內容平鋪直述。文章《鐘南山院士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比了一個手勢!》中,曬出鐘南山院士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視頻,并在文章里附上鐘南山院士“點贊”的圖片;在留言版塊中,新華社也會和用戶互動,在疫苗科普文章下面留言:“不信謠,不傳謠!相信科學,相信中國”;鼓勵用戶接種:“為你點贊”“你很不錯”;互動留言在不經意間拉進了和用戶的距離,也在消除用戶對接種疫苗的顧慮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中國戰“疫”形象的構建
國家形象作為民族精神、意識的凝結是一種廣大民眾的主體意識,某種意義上,全體國民也擔當著傳播和塑造國家形象的義務[1],國家形象不僅是民眾建立,也是在和民眾交流的過程中借由民眾的感知塑造,因此,對內建立大國形象也非常重要。一個國家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媒體報道的內容、形式,引導的輿論等也會在國家傳播和構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2]。
(一)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的國家形象
我國一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國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這句話也在新華社的相關報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新冠肺炎疫苗上市之初,民眾尤為擔心接種的費用問題以及程序問題,面對憂慮,新華社幾乎是在相關新聞發布會結束的第一時間內就將政策化為消息快訊第一時間向民眾傳達。《官宣!中國新冠病毒疫苗上市》《重磅!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費!》《如何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權威回應來了!》《注意!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后,這個東西不能帶走!》一系列文章,回應了民眾最關切的問題。在“早知天下事”欄目,新華社一直及時更新疫苗接種進度,在這些文章中都透露著一個信息,那就是早接種、早預防,將民眾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在疫苗接種逐漸進入高峰期時,新華社又承擔著辟謠的職責,文章《多地6月暫停疫苗第一針?官方回應來了!》《打新冠第二針比第一針疼?專家回應!》《緊急提醒!收到這樣的“疫苗信息”立即刪除拉黑》接踵發出,對疫苗的謠傳進行辟謠;從此類文章中不難看出,新華社不僅在疫苗接種上擔任著重要的職責,還注意著對民眾的財產安全進行保護。新華社的一系列報道有著顯著的效果,不僅向民眾展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理念,對內也建立起來國家尊重人民生命、保障人權的國家形象,其微信公眾號的留言板上“辟謠,只信新華社”“不信謠不傳謠,做好公民”等留言數不勝數。鐘南山院士在接受疫情相關采訪時曾經說:“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我們保住了這么多人的命,這是我們最大人權的表現。”
(二)援助內外,富有擔當的國家形象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學者胡正榮和田曉所言,在突發的公共事件傳播報道的過程,要比以往更加注重內宣和外宣的結合統一[3],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這類影響全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國家形象的構建要建立在對內宣傳的基礎上,隨后才能和外宣強有力的相統一,構建內外如一的國家形象。新華社在新冠肺炎疫苗的報道中,不僅向民眾展現了堅定戰“疫”、以人民為中心的大國形象,還在報道中穿插了中國新冠肺炎疫苗對內對外的援助。《這國總統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后比了一個V,大有深意!》報道了智利接受疫苗供應后,看到了“希望”;《今天,這位總統直播接種中國疫苗!》報道了印尼總統接種科興疫苗的全過程;《好消息!這些人也可免費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報道在內地工作的港澳同胞也可以接種,獲得了港澳地區的好評。文章《習近平向新冠肺炎疫苗合作國際論壇首次會議發表書面致辭》中指出,“中國始終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展示了中國愿意和世界各個國家積極開展合作、始終堅持并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大國形象。僅僅是從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這一個切口進行報道,也能夠向公眾構建出一個豐滿且富有擔當的大國形象。
(三)堅定戰“疫”的國家形象
新華社在關于我國新冠肺炎疫苗的報道中,嚴格地按照疫苗從臨床到上市的時間線進行報道,同時還切實關注著我國的疫苗政策。從2020年12月我國新冠肺炎疫苗面世,到2021年8月疫苗接種到達平穩期,新華社在關乎疫苗的相關方面幾乎是聞風即動,先后采訪陳薇院士、鐘南山院士,為民眾科普展示疫苗的效用,消除了民眾的接種恐懼。隨后,無論是疫苗上市宣傳還是免費接種宣傳,都詳盡可能地解釋了國家的戰“疫”政策,言語間展示著國家的戰“疫”決心。在文章《別猶豫了,快打疫苗吧!》中,新華社提到“疫苗接種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強調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并在報道中提出“各地要積極回應民眾希望盡快接種疫苗的訴求”,要求各地積極響應民眾的呼應。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新華社關心報道的訴求就是人民的訴求,就是黨和國家關心的訴求,這樣的急切帶著關心的口吻,用一種長者的方式敘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堅定地展示了國家的戰“疫”決心,向民眾構建出了一個堅定戰“疫”的中國形象。
四、對內構建中國戰“疫”形象的必要性
(一)引導輿論,樹立國家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4],而新聞輿論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密不可分,因此引導輿論尤為重要,就執政黨而言,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5]。因此,只有先做好輿論工作才能樹立好國家的意識形態。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的國家形象一直處于被國外不良媒體污名化的狀態,一些不了解事實的民眾也被誤導。因此,要擺脫這種不實的污名化形象,除了對外做好宣傳以外,也要對內做好澄清工作,重新將輿論引導回來。對中國新冠肺炎疫苗的大范圍報道就是出于這樣的一個考慮。中國的線管肺炎疫苗是世界上領先進入臨床的疫苗,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量產的疫苗,在這種情況下,大力宣揚我國的疫苗研發情況、接種情況,能夠有效地制止相關的各種陰謀論。對疫苗的相關知識科普不僅能夠消除民眾對疫苗的懷疑,還能大力鼓勵公民接種,聯合民眾構建全民戰“疫”的國家形象。除此之外,我國對外進行疫苗援助的報道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眾的民族自信、大國自信,對污名化的形象進行清理,對內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二)凝聚力量,宣揚戰“疫”精神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戰“疫”工作也成為常態化事件,在新華社的報道中,新冠肺炎疫苗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醫用疫苗,而是成為了一種傳播戰“疫”精神的媒介。以陳薇院士和鐘南山院士的采訪報道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陳薇院士和鐘南山院士作為戰“疫”工作的領軍人物,他們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都承擔著典型人物的重要職責,也是民眾戰“疫”的一種精神依靠,有著不一樣的媒介寓意。新華社先后采訪陳薇院士和鐘南山院士向民眾傳播和科普疫苗從研發到接種的各類知識,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兩位院士的媒介形象,達到了為疫苗背書的效果。鐘南山院士接種疫苗后,民眾接種疫苗的速度也逐漸跟上,在這個過程中,鐘南山院士作為一種媒介形象[6],對疫苗接種重要程度進行強調,配合輿論宣傳營造聲勢,直至民眾自主參與疫苗接種。新華社的相關報道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民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宣揚戰“疫”精神的窗口,凝聚了戰“疫”力量和精神,促進了民眾接種意愿的有效提升。
(三)以人為本,堅定大國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在新華社關于新冠肺炎疫苗的報道中,符合要求的文章里幾乎都是將民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作為報道的重心,這其實就從側面提出報道者對黨性和人民性的深刻認識,同樣,也堅定了以人為本的中國共產黨執政思想。同樣,大國自信也不是說的,而是做的,新華社關于接種的相關報道中,從督促各地盡快落實疫苗再到疫苗接種突破20億劑次,都是從民眾的需求點出發,將人民放置在首位,在這種以人為本的宣傳報道下,更能夠幫助國民建立起大國自信,從心里激發對祖國的認同感。
五、結語
戰“疫”工作已經成為各國常態化公共事件,疫情也是一面照妖鏡。從全世界各國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我們不難看出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先進性,只有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以人為本,將人民的需求放在報道首位,才能正確地引導輿論,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這對于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站穩人民立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程曼麗.大眾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J].國際新聞界,2007(03): 5-10.
[2] 沈正賦.突發公共事件的危機管理、輿情應對和共情傳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檢視與思考[J].對外傳播,2020(2): 42-45+1.
[3] 胡正榮,田曉.新媒體時代突發公共事件的國際傳播——以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J].對外傳播,2020(4):7-9+1.
[4] 鄭保衛.習近平新聞宣傳輿論觀的形成背景及理論創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4):27-33.
[5] 鄭保衛.論習近平意識形態觀的核心與精髓——寫在習近平總書記“8·19”講話發表5周年之際[J].中國出版,2018(16): 11-15.
[6] 王沙沙.抗疫背景下鐘南山媒介形象的建構——以疫情期間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21(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