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
摘要:本文結合新疆鐵路部門圍繞和若鐵路建設宣傳積極探索創新,把一條地處偏遠沙漠腹地的鐵路打造成“網紅”鐵路的過程進行分析思考,認為鐵路建設宣傳要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特色亮點,加強統籌規劃,用好用活宣傳資源,拓展傳播渠道,提升宣傳效果。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鐵路建設;新聞宣傳;統籌規劃;探索創新
鐵路建設事關國計民生,是媒體和社會關注的大事。做好鐵路建設新聞宣傳工作,對樹立企業形象、營造內外部良好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但是,鐵路建設也存在著點多線長、協調難度大、宣傳方式單一等問題。新疆鐵路部門在守正創新上下功夫,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國鐵集團“創建和若鐵路精品、優質示范工程”的指導思想,實施精準策劃、統籌整合資源、探索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將一條邊遠地區的在建鐵路打造成“網紅”鐵路,在各類媒體推出相關報道1600余篇(條),彰顯了集團公司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的國企擔當。
一、和若鐵路宣傳工作存在的難點及原因分析
和田至若羌鐵路東起巴州地區若羌縣,西至和田地區和田市,全長825.476公里。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媒體關注度不高,在宣傳上存在一些困難。第一,由于這條鐵路為普速鐵路,沒有像高鐵建設那樣容易引起媒體及社會的關注,加之地處偏遠南疆,我們最初圍繞和若鐵路建設情況排摸梳理出的新聞選題向媒體推出后,中央駐疆及疆內媒體反映比較平淡;第二,和若鐵路10個標段施工進度不同、宣傳力量及資源分布不均衡。在和若鐵路建設之初,我們已經明確了新聞宣傳紀律,但是和若全長825.476公里,涉及12家指揮、設計、施工單位,點多分散、協調難度大,搶跑發聲的現象依然存在。有的建設單位擅自在新媒體上報道所負責標段的施工進展情況,或者在沒有報備的情況下聯系當地新聞媒體進行采訪,導致一些重點策劃提前報道,沒有產生預想的宣傳效果。作為牽頭單位的和若鐵路公司由于人員緊張,難以精準把握協調[1];第三,宣傳報道方式還不夠豐富,前期主要以推出新聞通稿為主,主要圍繞建設中的小節點,沒有將和若鐵路的特色和科技含量體現出來。中央駐疆和疆內媒體沒有前往和若鐵路建設現場實地采訪,單純依靠圖文方式的報道沒有產生聚合效應。
針對以上難點,我們通過與和若鐵路建設人員面對面座談、集中研討等方式,積累和豐富和若鐵路建設相關資料,在加深對這條沙漠鐵路認識的過程中尋找突破口。通過分析,我們認識到,和若鐵路宣傳工作存在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最初在組織宣傳策劃時,對和若鐵路的特色亮點把握不準,沒有找到媒體感興趣的特色亮點,將鐵路部門想要宣傳的重點與媒體的需求緊密契合。通過與媒體溝通,大家對這條鐵路的重要性和沙漠中修鐵路的難度沒有足夠的認識。一方面是由于我們的政治站位不高,沒有從服務國家戰略上去思考和策劃,對這條鐵路劃上環塔里木盆地最后一環的重要作用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足夠說服媒體的重磅選題;另一方面說明我們深入現場還不到位,僅走訪了幾次就以為對這條鐵路有了全面認識。沒有真正沉住氣,與建設人員一起去現場實踐、體驗,后來的事實證明,現場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深入現場,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從而準確把握這條鐵路的建設難點、特色亮點,梳理出精品新聞線索,用扎實和鮮活的故事打動媒體;第二,在規范制度和整合資源上存在短板。在發現各建設單位存在自行其事的現象后,我們及時通知了和若鐵路公司,但是,一些單位依然存在不遵守新聞宣傳紀律的現象。這說明我們對新線建設單位較多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加強新聞宣傳管理還缺乏經驗,沒有及時制定相關制度,把好新聞出口關。同時,由于沒有建立規范相關制度,有些建設單位的宣傳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導致各建設單位宣傳質量存差異。有的建設單位有較為重要的宣傳素材,因為宣傳意識不到位,或者宣傳力量不足,產生漏題或者宣傳效果不好的情況。我們認識到,針對和若鐵路這種一次性建設里程較長、施工單位分散的新狀況,不能沿襲原有的新聞宣傳管理制度,而是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在規范制度上下功夫、在整合資源上有舉措,形成全線新聞宣傳“一盤棋”的新格局;第三,在打造新聞報道精品上沒有找準突破口。在和若鐵路的前期宣傳中,我們習慣于按照常規方式去報道,圍繞施工節點組織和策劃新聞宣傳,沒有找到適合和若鐵路宣傳的報道方式,對如何突出沙漠中修鐵路缺乏深入思考,一些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專業內容沒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翻譯”出來。往往是我們感到很好的內容,卻沒有引起媒體足夠的興趣。直到配合央視記者采用直播方式對和若鐵路的過沙橋建設進行報道,引起媒體和社會的熱議后,我們才充分認識到和若鐵路建設宣傳的主線是沙漠中修鐵路,圍繞防沙治沙等特點開展策劃宣傳,逐漸引起更多媒體的關注,讓這條鐵路的宣傳真正火起來。
(一)堅持高站位,凸顯綠色智能,譜寫精品示范線主旋律
堅持胸懷“國之大者”,圍繞服務和支撐國家戰略,落實自治區黨委“疆內鐵路環起來”部署要求,高質量推進鐵路建設,讓鐵路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精心展示特色亮點,聚焦和若鐵路“精品、綠色、智能、人文”建設理念,抓住防沙治沙先行、預制裝配式橋墩技術等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體現大國工程特色的閃光點,總結提煉服務國家戰略、助力鄉村振興、防沙工程、科技創新等5大方面16個新聞選題。主動尋找突破口,多方推薦線索,實行精準“喂料”,讓冷門題材熱起來。2020年10月26日,得知央視記者在且末縣采訪時,迅速對接、順路搭車,爭取到和若鐵路首次亮相央視的機會。央視《新聞直播間》欄目以《新疆和若鐵路建設挺進塔克拉瑪干沙漠》為題,對和若鐵路橋梁建設情況進行直播,時長5分40秒;和若鐵路變路為橋、讓沙漠變坦途的特色亮點引發全國媒體關注。迅速找準發力點,抓住契機,趁熱打鐵,以“沙漠鐵路建設、治沙先行”為引領,在豐富內涵上下功夫,11次深入和若鐵路施工現場,通過集中座談、面對面訪談,累計達80余天,收集整理了10余萬字的采訪素材,拍攝了40多G的視頻,以黨員骨干作用發揮為重點,建立了以王盡忠、胡國星、蒲發林、張剛等20余名黨員為代表的人物素材庫,打造新聞“富礦”。圍繞精品示范線建設,協助和若鐵路公司制作了《推動綠色智能建設 打造精品和若鐵路》專題片,讓媒體能夠直觀捕捉到新聞點,《人民日報》、央視等媒體主動預約采訪,以單點突破帶動全面開花[2]。
(二)構建大格局,著眼融合發力,畫出和若鐵路宣傳同心圓
堅持在黨和國家大局下定位、思考、行動,樹立新聞宣傳工作“一盤棋”的理念,用好用活宣傳資源。針對和若鐵路全長 825.476公里,施工點分散、管理難度大,部分單位“搶跑”發聲的現象,對接和若鐵路公司、中鐵十一局等12個建設單位,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若鐵路新聞報道規范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把好新聞宣傳出口,做到目標同向、行動同步。宣傳部組織相關單位圍繞施工節點和建設成效,從全線的角度進行研判分析和歸納提煉,高標準統籌抓好落實,形成步調一致、集中發力、統一發聲的良好格局。實行共同參與、優勢互補,集全線之力打好新聞宣傳攻堅戰。組織成立新聞報道小組,統一協調組織施工節點、現場作業、采訪人員、交通后勤等多個環節,克服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大風沙天氣頻繁、夏季干旱酷熱、冬季晝夜溫差大、交通困難、通信信號弱等重重困難,深入沙漠腹地110余次,配合央視、新華社、湖南衛視等媒體圓滿完成了現場勘察、采訪直播、紀錄片拍攝等高難度、高強度的采訪任務,受到了中央主流媒體的高度好評,湖南衛視發函表示感謝。
(三)打好持久戰,實施立體傳播,唱響和若鐵路建設最強音
堅持聚焦和若鐵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精品示范線、助力新疆經濟發展,把握重要建設節點,通過多層次報道、特色化展示、全媒體聚焦,讓和若鐵路宣傳持續升溫,從過去的無人問津變為“網紅”鐵路,各大媒體爭相采訪。第一,特色亮點常說常新。對接新聞媒體和組織采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治沙先行”始終是媒體關注的焦點。盯住這一主線,串聯起預制裝配式橋墩、新型列控、一站一景、智能填筑等亮點,節點選題經常做、重點選題深度做,挖深講透,把軟題材變成硬實力。圍繞和若鐵路率先在全國提出“沙漠鐵路建設、治沙先行”的全新理念,風沙防護工程與鐵路建設同步進行,持續推出報道,《大國工程:中國工人沙漠中修鐵路》將和若鐵路防風治沙工程比喻為沙漠中的奇跡;央視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一天3場連線直播《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和若鐵路鋪軌近半》新聞報道,央視頻、微博、百度直播號等5個新媒體平臺同步推送,瀏覽量突破1000萬,梨視頻推出《沙漠中的奇跡》被十余家平臺轉載,引發全網關注;第二,深度報道重磅頻出。加強與各媒體的對接溝通,在提前報題的情況下,通過電話交流、面對面研討、重點媒體欄目逐一對接等方式,找準“媒體想要的、受眾想聽的、我們想說的”宣傳報道契合點,結合重大施工節點,多次陪同《人民日報》、新華社記者深入和若鐵路施工現場,圍繞國家提倡的“就地過年”“補齊環塔里木盆地最后一環”、全線鋪軌完成等重大選題,組織建設單位,共同打造重磅精品。將扶貧元素融入報道中,新華社全媒體平臺推出短視頻《這道菜把沙漠“硬漢”吃哭了》瀏覽量突破500萬,圍繞交通建設助力南疆經濟發展,新華社全媒體作品《塔里木“同心圓”里看南疆發展巨變》閱讀量超100萬。重磅報道產生連鎖效應,湖南衛視導演主動聯系采訪,陪同記者深入大漠腹地20多天,每天拍攝十多個小時,系列專題片《青春正當時》播出《大漠中的鐵路人》,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作品重磅推出,鐵路建設者瀚海中創造奇跡、誓要天塹變通途的壯舉感動萬千觀眾,央視國際頻道及時跟進報道,通過外籍主持人的視角,向海外展示和若鐵路建設成就;第三,多維傳播燃爆全國。進一步豐富報道方式,拓展傳播渠道,實行“同一題材、差異化宣傳”,落實“一次采集、多渠道傳播”,產生聚合效應。與央視密切合作,在和若鐵路開展現場直播達7場次,刷新新聞宣傳紀錄。9月27日,和田至若羌鐵路全線鋪軌貫通,助力塔克拉瑪干沙漠偏遠地區各族人民早日邁上幸福路、致富路,連續5天全程配合媒體組織采訪,深度推進媒體融合,開展大小屏協調聯動報道,實現了二次傳播,達到報臺網端屏全覆蓋的宣傳效果。央視多頻道、多欄目播出達12條,僅《新聞直播間》欄目以直播形式在頭條播出《新疆 和若鐵路鋪軌合龍 沙漠鐵路彰顯中國智慧》時長就達11分鐘。新華社全媒平臺刊發《鋪軌完成!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正式“閉環”》,并以英、俄、德、日、阿21國語言推出全媒產品22個,稿件被國內外近800家媒體轉載報道,全網瀏覽量上億人次。《新華每日電訊》《光明日報》等17家主流媒體紛紛報道、《人民鐵道》報系全媒矩陣報道《震撼!中國最大沙漠建起環形鐵路》。組織融媒體中心策劃制作的《別眨眼!60秒帶你回顧和若鐵路的1012天》《“沙漠鐵路”變“智慧鐵路”》等新媒體產品在疆內外主流媒體新媒體平臺轉發200余篇條。在加強與主流媒體合作的同時,我們與著名科普類公微信眾號“地球知識局”等新媒體長期合作,《新疆沙漠,有一個大動作》《1021天,中國人把塔克拉瑪干圍起來了!》引發強烈反響,將和若鐵路宣傳推向高潮,極大鼓舞了鐵路建設者和局里干部職工的士氣[3]。
二、幾點啟示
第一,凝聚合力是前提。通過明確新聞宣傳紀律、深度整合資源、統籌組織策劃,避免了各單位單打獨斗,把小選題做大、把大選題做深。同時,通過綜合利用各單位資源,為沙漠極端困難條件下高質量完成采訪任務打下基礎。事實證明,參與和若鐵路建設的各家單位都有著強烈的宣傳意識,有的單位自身的宣傳資源也較為豐富,大家通過共同參與,把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產生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各家建設單位的一線干部職工都能在海采、資訊報道、專題報道等各類節目中亮相,產生了正反饋效應。每逢有重點報道,往往是大家積極出謀劃策、主動參與,擰成一股勁兒做好宣傳報道。
第二,久久為功是關鍵。和若鐵路宣傳從冷門變成熱門,最大的收獲就是找準一個突破口,以點帶面,持續做大做強。當央視記者對過沙橋的直播產生強烈反響后,我們乘勢而上,堅持長期策劃與節點宣傳相結合,動態報道與專題報道接續不斷,積極對接媒體,圍繞防沙工程、鋪軌完成等重要題材開展深度策劃,多次以直播等方式圍繞克服風沙影響修建鐵路的成效進行持續報道,讓這條在沙漠腹地中建設的鐵路由冷變熱,成為網紅鐵路,引來媒體爭相報道。
第三,高質量講述是核心。在和若鐵路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后,我們與媒體周密對接、共同策劃,在推進融合報道、多渠道傳播上積極探索,圍繞重大節點、重要選題,與央視、新華社等媒體策劃重磅報道,采用現場直播、人物專題報道、全媒體報道等方式開展密集型的宣傳,通過多次策劃、多方位報道,對“治沙先行”等特色亮點把握更加準確,對鐵路建設者的內心故事了解更加深入,對沙漠腹地無人區拍攝等復雜環境組織更加周密,吸引了央媒常態化關注報道,打造出一批百萬+、千萬+的爆款產品,讓鐵路亮點成為新疆亮點,受到自治區黨委的好評。
三、結語
鐵路建設宣傳是鐵路新聞宣傳工作的重頭戲,對于地處偏遠地區鐵路建設項目而言,由于項目技術難度不同、工程規模不同,難以像高鐵建設項目一樣迅速引起社會關注。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地域特點,深入挖掘鐵路建設項目的特色內涵,實施精準策劃,結合實際做好宣傳,讓鐵路建設項目宣傳熱起來。
參考文獻:
[1] 曾濤.如何做好新時代交通新聞宣傳工作[J].記者觀察, 2021(17):44-45.
[2] 叢嶺.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創新實踐研究[J].采寫編, 2021(8):111-112.
[3] 趙庚妍.交通行業基層單位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策略分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1(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