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哲
摘要: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很多讀者不滿足于國內新聞消息和國外簡要新聞報道,因此在新格局中國際新聞的深度報道成為目前國際新聞發展新方向。本文從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定義出發,分析了在西方語境下國際新聞深度報道面臨的挑戰,并結合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提出構建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生態有效性策略,旨在促進我國國際新聞深度報道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國際新聞;深度報道;新格局;生態觀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國之間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我國讀者關注國際重要新聞事件的意識被激發,傳統的“簡短式”國際新聞報道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讀者需求。在新格局中,國際新聞媒體人應更多地關注新聞背后的深層問題,增加對新聞事件的解析和對未來發展的合理推斷,表達對新聞事件的態度和觀點,實現對國際新聞的深度報道。
一、國際新聞深度報道定義
國際新聞是指新聞媒體報道國際間發生重要事件的新聞,大多包含新聞事件的影響力或消息動態等。國際新聞的深度報道則是在普通的國際新聞報道基礎上,深度挖掘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存在問題,對國際事件預期結果展開討論,對未來發展進行預測等,從而使所報道的新聞具有一定的深度[1]。
二、西方語境強勢生態下,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挑戰
(一)價值判斷脫節
在世界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影響。由于國際新聞發展傳播較復雜,因此在國際新聞深度報道中時常出現價值判斷脫軌現象。[2]盡管每個國家的發展是相對獨立的,但是每個國家中發生的重要事件都會通過國際新聞報道的方式傳播開來,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國際新聞的方式實現信息交流,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交流方式并不對等[3],很多時候發達國家的國際新聞報道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新聞報道。一般來說,在開展國際新聞深度報道過程中要增加新聞媒體人對該新聞事件的點評,這種點評多數是國家或者民族的利益有意識的選擇結果。如果我們在這方面不加以辨析,就容易造成價值判斷脫節。以西方媒體報道伊拉克戰爭為例,部分西方媒體稱伊拉克主要生化武器專家為“炭疽夫人”,可見其具有一定的貶義。國內的新聞媒體在報道時,如果不進行準確的價值判斷,沿用這一稱呼,無疑就是附和了美國的價值立場,造成了價值判斷脫節現象[4]。
(二)信息自主拓寬渠道不足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報紙對國際新聞報道來源,主要依賴于新華社消息。誠然新華社是我國官方通訊社,在世界各地都擁有自己的駐外機制,因此其新聞稿源豐富,且準確性較高,是我國大多數國際新聞版面的稿源。在國內,由于各家新聞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都以新華社為稿源,而且電稿字數有限,這也使得各家國際新聞報道的選擇具有一定局限性,時常出現新聞報道內容、角度甚至語言風格上的雷同,不利于新格局中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個性化發展[5]。
(三)信源真偽的精準識別
目前視頻、圖片等都可以通過技術偽造,還有部分社交網站、自媒體為追求一時的曝光度而運用一些虛假消息進行炒作,因此,除非是記者在新聞現場收集的數據,針對其他的新聞資源都需要對其信源進行真偽精準辨識。在對國際新聞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我們時常采用轉載的方式報道國際事件。而很多國外媒體的報道內容具有夸張成分,如英國的《每日郵報》就以夸大事實著稱,美國的《洋蔥新聞》則喜歡發布具有搞笑意味的假信息,因此在轉載過程中,要注意對國際新聞信源真偽的精準識別。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進步,社會發展既迎來巨大機遇,也面臨了諸多風險。Deepfake(深度偽造)技術在近幾年迅速興起,為國家間的政治抹黑、軍事欺騙、經濟犯罪甚至恐怖主義行動提供了新工具,這給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造成了巨大安全隱患,各家新聞報紙在進行國際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如果不認真對新聞的信源真偽進行精準識別,很容易被動成為這些深度偽造者不良信息的傳遞者,給國際輿論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四)缺乏有效整合
在筆者對國際新聞報道的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國際新聞報道缺少新聞整合的意識,發生了什么就報道什么。以國際疫情報道為例,2022年1月31日加拿大總理確認感染新冠。《人民日報》《杭州日報》《南京晚報》、騰訊網等相繼報道了該事件,但是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并沒有對新聞內容進行整合,只是片面報道了加拿大總理確診的事件,缺少對其他國家新冠確診人數的報道,或是就該問題進行評價和后期發展預測,因此讀者在閱讀這則國際新聞的過程中,只能知曉這一事實,不僅縮小了讀者閱讀量,還容易造成廣大人民群眾的恐慌。
三、構建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生態有效性策略
(一)抓熱點,貼近讀者
新聞熱點就是新聞賣點,因此在進行國際新聞深度報道過程中,要先抓熱點,利用國際新聞版面優勢,捕捉國際新聞事件中讀者關注的問題,選取貼近讀者生活的角度,從而更好地吸引讀者注意力。例如,自2021年5月爆發的巴以沖突,是國際新聞熱點事件之一。為了讓讀者對這一熱點事件有一個全面了解,《中國日報》開展深度報道專項活動,以巴以沖突為中心設置多個專題活動,如《外交部闡述中國對巴以沖突的立場》《中國督促美國對巴以沖突承擔應有責任》等,從5月11日發射火箭導彈事件開端,到5月21日雙方簽訂停火協議,其間共發表了35篇報道,其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巴以沖突事件的立場表達,約占25%的版面;第二部分是對巴以沖突國際態度的報道,約占35%的版面;第三部分是對戰爭情況的表述,約占40%的版面。這些專題緊扣熱點事件發展動態,及時表達立場,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國際新聞的深度報道,需要新聞工作者時刻關注國際動態,運用超強的洞察能力,面臨突發事件,對事件影響范圍進行分析,選擇熱點問題開展深度報道,不僅是單一地轉述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還要對這一事件的國際態度、自身觀點進行表述,通過方方面面的信息與資料報道,在關注事情發展的同時,理解新聞事件背后的道理。像這樣貼近讀者的深度國際新聞報道,才能擴大國際新聞的傳播范圍。
(二)抓時效,借力造勢
新聞報道受到時效性的制約,我們致力于開展國際新聞的深度報道,務必要保證時效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往的國際新聞報道中時效性和深度報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由于很多國際事件依靠于新華社的消息,因此在得到新聞消息時為了確保報道時效性,搶占新聞市場,就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開展對新聞事件的分析和評價,信息整合也不到位,因此報道的深度沒有保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華社在國際新聞的報道中采取滾動式播發的方式,其中還增加了對事件的分析和背景介紹,這就給國際新聞深度報道提供了價值判斷和信息整合的機會。我們不能忽視互聯網、廣播、電視等信息傳播的優勢,很多時候國際上發生的大事,在短短幾小時內就會被人們所知曉。同這些傳播途徑相比,報紙的時效性較低,因此我們需要另辟蹊徑,開展接力造勢,提高報道的深度。當國際上的重大事件,被互聯網、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連續報道之后,為讀者留下了較深的印象,這就形成了一個熱點問題。然而這些新聞媒體的報道多數以簡訊的形式開展,對事件背后的資料分析較少,這就給報紙留下了深度報道的機會。之前讀者通過互聯網等形式已經知曉了事情發展的簡要過程,因此對后續報道的期待感大大提高,為報紙的深度報道提供了前提。通過隨之而來的報紙報道,我們可以彌補之前國際新聞報道的空缺,實現接力造勢。例如,美國大選相關事件一直是我國讀者茶余飯后討論的話題。自2021年1月20日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特朗普一直活躍在我們的視野中,盡管這些內容在互聯網、電視、廣播中都已經報道過了,《深圳晚報》針對讀者的喜好開展一系列專題,深受讀者喜愛。在對這一事件的報道中開展專題《特朗普:我沒輸,是選舉有問題!》,就“選舉欺詐”進行專題報道。隨后又開展《拜登也覺得美國選舉有問題了?》開展對美國中期選舉結果的專題報道,以形式統一的標題吸引讀者關注,同時就拜登這一言論于其支持率下降進行分析。這樣的國際新聞專題讓讀者對整個事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同時形成系列專題的方式提高國際新聞的可讀價值,實現接力造勢的效果。
(三)求整合,力爭全面
正如上文所說,目前國際新聞報道缺少有效整合,信息報道不全面等問題,制約了深度報道的開展。因此在新格局背景下,要想力求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生態發展,就需要增加版面篇幅,可以設定一個主體,通過圖片、人物介紹、最新消息、背景分析等多種形式開展整合性報道,力爭全面。雖然我們獲得的新華社消息是隨著事情發展的順序,逐條發送的,信息較為零散,但是通過我們將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整合,可以有效還原新聞事件的全過程,從而客觀、準確地開展評價活動,可以更好地開展深度報道。
此外,我們還可以擴展國際新聞的信息渠道,除新華社消息之外,其他方面的新聞資源,只要可以精準識別信源的真偽都可以收集融合到報道中去。例如,《人民日報》就充分利用互聯網中的信息資源,通過快速檢索的方式收集新聞事件有關資料,提升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如針對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根據電訊稿把各國發來的賀電整合在一起,分別添加“最早的”“最唯美的”“最幽默的”“最直白的”等小標題,讓讀者一次就可以讀到各國對北京冬奧會的祝福,所傳達的信息更加全面,頗受讀者喜歡。
(四)講個性,風格取勝
如何在眾多的國際新聞報紙中脫穎而出,就需要講個性,通過合理發揮自身優勢,構建屬于自己的國際新聞深度報道風格,從而以風格吸引更多的讀者。這就需要不斷提高新聞撰稿人的專業能力,夯實新聞編輯的基本功,使其具有對新聞材料的把握能力和根據新聞事件整合版面、選取合適圖片、擬定個性標題的能力。
首先,針對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新聞撰稿人進行定期培訓,可以通過邀請專業人士舉辦講座的方式,從理論觀點上使其認識到深度報道重要性,了解深度報道含義,幫助新聞撰稿人提高文筆水平,從而在新聞深度報道的內容選擇中做到詳略得當,對國際態度、個人立場的表達更加詳細、準確,而在對事件發生的過程性轉述中,可以用精簡的語言表述。
其次,要構建專項工作小組,通過結合自身優勢探討出個性發展的入手點,不斷促進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個性化發展。最終達到不署名,讀者也可以根據內容知道是哪家報紙的效果。如在新聞題目的擬定上,就可以運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如《國際關系三大焦點》《一個世界的五種表情》等,會讓讀者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激發讀者一睹為快的求知欲。
最后,版面設置凸顯個性化。對內在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而在讀者選擇報紙的初期,外在的形象也極其重要。一個具有個性化版面設置的國際新聞報紙,獲得讀者關注的時間就會越長,并且吸引讀者閱讀其中的內容。因此,現代報紙要注重版面設置的個性化,在字體、排版、圖片運用等方面進行優化。特別是現代報紙媒體陸續建立了移動平臺、公眾號等,因此對于線上的國際深度報道,也需要實現個性化發展。以《紐約時報》為例,為解決受眾反映推送新聞過多,時常包含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影響對報紙的關注度的問題,推出了兩種類型的新聞推送,即突發新聞和頭條新聞,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推送的內容,如此一來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方式得到了改變,受眾的選擇性更多了,這種個性化的現代新聞推送方式,也值得我們學習。例如,我們可以將國際新聞版塊進行細分,如國際體育、國際政事等,針對不同的讀者推送差異化的內容,在提高讀者興趣的同時,展現出自己的個性化風格,使其在國際新聞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五)講政治,導向正確
國際新聞深度報道難免存在一些政治事件,需要我們謹慎對待,把握輿論導向的正確性。第一,在深度報道中任何觀點都應該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不能違背道德規范,不得具有民族歧視、反黨反共的傾向;第二,在深度報道中要透過國際事件表面現象,發現其深層次的問題,從而確立報道方向,提出對該國際事件的立場和態度;第三,在新聞事件真實性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并開展客觀邏輯推進。國際新聞深度報道離不開理性思考,這是把握輿論導向正確性的基礎。無論是對新聞報道事件的選擇、編輯,還是對版面的編輯,都具有很強的導向意味,都包含著新聞撰稿人的思想和意識,反映著自己對新聞事件本身的態度,特別是在對新聞事件分析和評定過程中,更是具有清醒的判斷,對事件本身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才能客觀、理智地進行深度報道,提高導向的正確性。此外,國際新聞深度報道撰稿人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政治水平,增強自己政治意識,通過自我學習、外出培訓等方式,主動豐富國際知識,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同時還要具有責任意識,通過客觀評價、全面解讀、還原新聞事件,引導讀者借助我們所深度報道的國際新聞,了解世界動態。
四、結語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報紙面臨著發展問題的挑戰,為了在國際新聞報道中保持競爭力,面對新局面,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在確保時效性的基礎上,開展深度報道。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報紙期刊的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發展分析,找尋西方語境強勢生態下,國際新聞深度報道面臨的挑戰,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借鑒較為成功的國際新聞深度報道案例,構建出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生態有效性策略。
參考文獻:
[1] 畢振山.試析新媒體對國際新聞報道的影響[J].新聞知識,2019(5):20-22.
[2] 林穎.如何做好新時期的國際新聞深度報道[J].青年記者,2019(32):60-61.
[3] 馬瑩瑩.在融合中創新實現信息多輪增值:中國石油報兩會融媒體報道模式簡析[J].傳播力研究,2019(14):82-83.
[4] 王韻權.再發現:國際新聞深度報道的魅力[J].新聞傳播, 2019(15):72-77.
[5] 李彬.從人文視角談國際新聞的深度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4(1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