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舒斌
摘要:少年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在日益全球化和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新一代少年兒童既具備更多更新的優良稟賦,同時也陷入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迷茫和行為不當之中,心理亞健康多有存在,這是全社會需要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大課題。作為少兒精神伴侶的少兒期刊,在為廣大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上一直發揮著極大的獨特作用。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少兒期刊的生存發展雖面臨諸多挑戰,但觀其大者,第一要務仍需不斷推進內容建設和追求“內容為王”,因為這是媒體永遠的軟實力之所在。那么,少兒期刊該如何做精內容讓小讀者樂而接受,又如何有的放矢地對小讀者的價值取向加以引導,讓他們青春飛揚、靈魂有趣、人格健全,日后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是需要少兒期刊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價值多元化;少兒期刊;全媒體;人文教育;靈魂有趣
一、少兒期刊是少兒難得的精神伴侶
少兒期刊是面向少年兒童的定期出版物,擔負著為他們培養正確的“三觀”和傳授文化知識之責。少年兒童的成長與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息息相關。除了學校教育外,少兒讀物是幫助其進行教育啟蒙和拓展、延伸和接收信息的重要載體。少兒期刊則是少兒讀物的一個重要門類,優秀的少兒期刊因其貼近少兒生活、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新穎別致的特點而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青睞,成為促進他們成長的第二課堂。但這也倒逼少兒期刊在定位和呈現方式上必須符合少兒的成長規律和認知特點。[1]
目前國內少兒期刊有200余種,長期以來它們刊載了大量優美的小說、童話、詩歌、報告文學等作品,不同的作品帶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和人生啟迪,純凈的內容中含有可貴的人文情懷,它們成了廣大少年兒童難得的精神伴侶和心靈雞湯。[2]但我們也看到,現在有不少少兒期刊實際上變成了“應試教育試卷”“作文獵分輔導資料”,實用目的明確、功利性太強,越來越缺少人文教育的溫情和暖色,直接導致可讀性差、吸引力弱、讀者群越來越小,這讓廣大家長和教師憂心,讓少年兒童失望。
少兒期刊是對少兒開展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平臺。少兒期刊在經過很多年的發展后,已形成相對穩定的讀者市場。但與所有傳統紙媒一樣,少兒期刊的市場不斷萎縮,經營形勢嚴峻,生存與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當前少兒期刊存在的痛點和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第一,受網絡沖擊太大,網上閱讀年輕化已成趨勢,紙質閱讀低靡,雖然目前中小學校提倡紙質閱讀,但少兒期刊等課外讀物仍不受待見;第二,由于學業、考試等壓力巨大,直接擠壓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空間,教師、家長對學生非應試類課外閱讀多持可有可無甚至反感的態度;第三,在眾多少兒期刊中的確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有失甄別和把關,讓質量低下的少兒讀物“混跡”校園,嚴重影響了小讀者們的審美情趣;第四,很多學校因憚于“亂收費”而干脆不宣傳、不發動、不訂閱課外讀物,結果優秀的少兒期刊難以進入學生視野。上述情況中網絡介質對傳統紙上閱讀產生了最大沖擊,音頻、視頻等更直接更方便的呈現方式對少兒天性更具吸引力,而這又正是少兒期刊乃至整個平面媒體的短板。[3]面對挑戰,要大力加快全媒體建設,也要更進一步打造自身強項,在人文教育的內容建設上狠下功夫,以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
二、人文教育促進心智解放和全面發展
人在年幼時接受的教育能影響終身,每個人良好人格和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關鍵在于少兒時期。[4]這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工程,需要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長期為之努力。同樣,少兒期刊因其天生具有人文因子,所以在推行人文教育上也要不遺余力地發揮更大作用。人文教育理念發端于古希臘,風行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如今已成為人類共同體的價值觀,它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而開展的一種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它倡導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價值。人文教育就是圍繞人文精神所開展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文藝復興時期大作家伊拉斯謨說,人文精神就是一種基于理性和仁慈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要求我們把人的尊嚴、自由、興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非暴力相處,作為最核心、最重要的價值。可以說,堅持人文精神就是要堅持理性、堅持仁慈。在不同的時代,人文精神的特點和重點是不同的,它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學者鮑鵬山在談及人文教育時曾說,人文教育其實就是要賦予人一個普世的價值觀,啟發你的信仰。以這樣的價值觀和信仰為基準,逐漸提升你的判斷力。當周遭有事發生時,你就能夠獨立地判斷是非,而不是人云亦云或嘩眾取寵。用網絡上的流行語,即“被帶節奏”。再形象點說,就是讓人既認清自己,也認清世界。人文方面的教育為什么重要?傅佩榮教授在《用智慧重建心靈》中說,因為它綿延貫穿整個一生,并且重視個人的差異,它同人格教育可以互補,人格與人文配合起來的話,生活里面有嚴肅的一面,也有輕松的一面,可以搭配起來形成一種節奏。這是人文教育。而人只有知曉了善惡,才可能懂得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不至于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存造成威脅、帶來災難。文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長,使每個人成為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的優秀公民,有一顆自由、獨立、勇敢的心;在于讓人獲得一種信念,具備分清是非善惡和美丑的判斷力。正如歌德所言:“盡善盡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達到盡善盡美的這種愿望,則是人類的尺度。”
三、少兒期刊應進一步深化人文教育實踐
少兒期刊給予少年兒童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情感、道理與行動。少年兒童不是裝東西的瓶子,而是有生命力的種子。這個時代的少年兒童與他們前輩“大不相同”,他的物質生活相對豐裕,敏感而不乏聰明,但精神世界中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孤僻、憂郁、暴躁、易走極端,不喜歡受人管教,常生活在自以為是的夢想中,等等。因此,針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教育,都必須在讓他們喜歡并接受的前提下進行,不然將適得其反。
少兒期刊只有讓少年兒童喜歡,讓少年兒童享受閱讀的樂趣,不斷地發現驚喜和快樂,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當今知識和信息裂變的年代,少兒接收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手機、平板、電腦、圖書、報刊等。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少兒期刊只有與網絡全面融合,致力發展全媒體,才能充分發揮各種優勢,讓廣大小讀者接受并喜歡。[5]《學生家長社會》雜志在這方面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但顯然還遠遠不夠?!秾W生家長社會》創刊于2004年12月,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產物,辦刊宗旨為“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于一體,為全國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服務?!爆F在是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每月出版A、B、C、D四個版本,主要目標讀者為中小學生。多年來我們在推進人文教育上主要做了以下這些工作。
(一)堅守人文教育初衷,高質量辦刊
堅持辦刊宗旨,堅持服務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堅持以人文關懷為辦刊理想,這是《學生家長社會》雜志一直堅守的初衷。18年來,《學生家長社會》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結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高質量辦刊,實用性、可讀性、互動性強,風格活潑,版式美觀,適合小讀者們的口味。《學生家長社會》特別注意調動、整合社會力量,一同出謀劃策,獨辟蹊徑,形成自己的風格,鍛造出獨有的品牌。正因為一直在堅持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的辦刊理念和在突出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上久久為功,著力培育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優雅有趣的靈魂,才讓本刊辦到了未成年人的心坎上。目前,《學生家長社會》發行全國,發行量20余萬份。2021年2月5日,原中共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剛曾這樣評價本刊:“《學生家長社會》這份期刊定位精準,內容也好看,在新時代積極開展人文教育,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在一起,從而有效解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促使他們身心健康,實現全面發展……”這一肯定既是動力也是壓力,它讓我們在致力于“出品最出色的中小學課外讀本”這條路上,更加用心用情,不斷向上向好,舉青春之旗,揚青春旋律,辦青春之刊,成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
(二)緊扣人文教育主題,出品重點欄目和文章
《學生家長社會》雜志一直遵循“內容為王”的辦刊原則,以人文教育為主題,精耕細作,針對未成年人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憂,直面難點、痛點,探脈各種心理問題、行為問題,積小積微地排疑解難,幫助他們成長為有生機活力、有人文情懷的新一代。人文教育雖發端于西方,但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注入,已極大豐富并延伸了內涵,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6]本刊根據讀者特點設置重點欄目,引領他們在閱讀中感知善惡、明辨是非,形成以人為本的正確三觀。本刊根據讀者對象的年齡及其心理特點、閱讀能力的差異等,分別在A、B、C、D四個版設置不同的欄目,將讀圖與讀文融于一體,突出表達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的內容。
A版的讀者是小學生,其內容和風格是啟蒙式、諧趣式的。在“漫學堂”欄目,用漫畫來引導小讀者正確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心理和生活問題。漫畫主題廣泛,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如《你優秀我難過》這則漫畫,它告訴小讀者嫉妒無用,見賢思齊才是正道;《私密空間》這則漫畫則記錄了瑞瑞“捍衛”自己日記不被媽媽偷看的權利,從而讓少年兒童們懂得法律賦予每個人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這些日常的小問題平日里常常為老師和家長忽視,少兒期刊則彌補了這一教育空白?!皹仿恰睓谀恐饕峭ㄟ^講述趣味科普、歷史故事,引導小讀者思考、感受優秀文化的魅力,從名人趣事中吸收成長的精神力量。“妙用成語”欄目,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成語的用法及出處,并闡明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B版、C版的讀者是中學生,內容是知識拓展式的。如“新鮮閱讀”欄目,刊發適合當代中學生閱讀的優秀原創作品、人生故事、名人傳記以及科普知識等,在擴大課外閱讀面和知識面的同時,也注重可讀性、親近性,讓讀者感受自然之美、人性之光。如《烽火歲月家國情》一文,讓人隨作者思緒重回“細外公”的青春時光,感受抗美援朝最真實的一幕幕,通過對比揭示出今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新鮮閱讀”欄目中,也不乏充滿生活情趣的美文,《庭院深深幽草香》《與昆蟲為鄰》等,無不展現生活品味,讓少年兒童在閱讀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聽故事,是少年兒童們最感興趣的方式之一。本刊A版的“童話國”欄目內容夢幻、甜美、溫馨,給讀者以正能量。B版“花季雨季”欄目,刊發有關中學生心理、情感的小說、故事,主題貼近中學生生活,讓處于懵懂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同齡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學會如何處理成長中的小煩惱小憂傷,讓自己變得身心健康。C版的“科幻魔幻”欄目是用科幻、奇幻、魔幻小說講述各種各樣的成長故事,想象奇特,可讀性強,讀來引人入勝。同樣以故事形式出現的還有C版的“留學生活”欄目,通過自述形式展現留學生在國外的生活和讀書實況,讓身在國內的學弟學妹們感受異域文化,增強學習動力。小讀者都喜歡玩游戲,這是天性使然。A版的“小制作”欄目,旨在讓少年兒童們玩起來,讓他們親手制作有新意有創意的趣味手工,體驗創造的樂趣,同時接受美育啟發。C版“輕松時刻”欄目,通過心理小測驗,讓少年兒童們以玩樂的心態,增強生活本能,應對生活中的小問題。為擴大本刊在線上的影響力,積極而主動地與新媒體全面融合,在文本表達形式上,不斷地多維拓展,豐富多媒體矩陣。目前已創建了官方微信公眾號和擁有30萬粉絲的微博號等,平時先于紙質刊物更新部分內容,從紙上走到紙下,開發更廣闊的交互空間,與讀者用戶息息相通。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快刊物的全媒體建設,以互聯網思維辦刊、用刊,不斷強化刊物與讀者用戶的互動,致力于實現二者的和諧、共享、共榮。
(三)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從中感受人文之美
一直以來,我們要求編輯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深入校園,與廣大師生親密接觸、交流,要做到以未成年人的眼光看世界,以他們的視角感受世界。近年來,我們已開始逐步將人文教育推向全市中小學校,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做到“六個一”:上好一堂課,即每個月親子上一堂新人文教育內容的公開課;用好一本刊,即讓學生課余閱讀、品析《學生家長社會》雜志;組織一次研學,即每學期赴校外進行一次文藝實踐;參與一場演出,即寒假或者暑假組織學生感受戶外音樂節或不同劇種演出;開展一項大賽,即在長沙市開展一年一度的中小學師生創新作文大賽,由長沙市教育局與《學生家長社會》舉辦,圍繞人文教育擬定作文大賽主題,每名師生都可參賽,任其自由發揮;出好一本書,即在全市中小學師生創新作文大賽結束后將優秀獲獎作品結集成書,公開出版發行。
四、結語
讓少年兒童從小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知善惡、明是非,是我們建設美好社會的基石,亦是新時代賦予少兒工作者和少兒期刊的重任。少兒期刊應不忘初心,以此為榮,有使命感和緊迫感,在改革中奮進、在奮進中創新,譜寫出更精彩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黃大燦.新形勢下少兒期刊發展的攻守之道[J].出版參考, 2019(9):74-77.
[2] 姚慧.打造精品少兒期刊的實踐與探索——以《故事大王》品牌建設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0(7):23-25.
[3] 盧勤.報刊對少年兒童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J].傳媒, 2015(7):24.
[4]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5] 李菁.淺析少兒期刊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J].傳播與版權, 2020(5):107-108+111.
[6] Suk-Chun Fung.中國青少年的人文態度與共情傾向:對人文教育的啟示[J].國際教育研究,2018,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