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偉
摘要:隨著全球化程度的逐漸加深,國際間的經濟以及文化交流也隨之增多,新聞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聞是每個國家展示自身形象的媒介[1],對每個國家國際地位的提升也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推進我國的跨文化新聞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新聞傳播的文化差異和因應策略進行探討,旨在為跨文化新聞傳播提出有用建議。
關鍵詞:全球化;跨文化新聞傳播;文化差異;因應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逐漸步入全球化軌道,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更加加快了全方面的全球化程度[2],也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非常明顯的便是對于新聞信息的獲取方式。在以前,人們對于新聞的獲取常來源于電視、廣播、報紙,而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可以獲取新聞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僅包括以往的傳統媒體,還有近些年發展起來的諸多新媒體平臺。隨著大背景的變化,新媒體行業也逐漸開始重視跨文化傳播,發展方向出現了轉向。跨文化傳播對于我國的國際化道路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加大我國特色文化的傳播,推動我國新聞業的發展,加大跨文化新聞傳播力度是當前新聞業的重要課題。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異的原因
(一)符號導致的表法方式不同
有學者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所有的人類文化都來源于符號[3],如音樂、宗教等。這些都是基于符號而發展的,雖然人是政治動物,然而實則更加貼近符號動物。在新聞的傳播中,為了人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新聞,就需要使用特殊符號對系統進行完善。從符號學上講,跨文化傳播不只是新聞傳播,也是符號的傳播,進而突破地理和文化界限,消除各國之間的文化和信息障礙。實踐證明,對語言的翻譯就是突破文化障礙的有效方式,這在跨文化傳播中能起到出色的作用,是一種文化活性轉化器。在同一種語言環境下,符號的轉化過程為從意象到符號,再到文字和實際新聞,在二次轉化后達到交流的最終目的。符號的轉化其本質就是翻譯的過程,語言翻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雖然在翻譯后通過閱讀可以較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翻譯卻不能極佳地傳達其中的思想和更深層次的對內容含義的洞悉。從這方面說,翻譯只是對文化符號的一種轉化,翻譯傳達的思想深淺會受到翻譯者本身的知識范圍和價值觀的影響,同時會被當時所在的客觀環境所影響。如在美國最早翻譯李白詩歌的詩人埃茲拉·龐德,由于兩國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龐德在翻譯的時候并不能直接領會李白詩中的漢語言文學意象,缺少了李白詩歌的韻味,如《長干行二首》中“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在經譯者翻譯后便失去了其中的落寞和寂寥。根據語言相對論的觀點,語言表達方式會受到表達者的主觀思想影響。在我國,人們的表達方式更加華麗,注重對表達意思的詮釋,需要信息接受者的領會,較少有直接的表述;但是在西方,人們的交流方式相對直白,在表達的目的上更加的實際,認為對辭藻的修飾會掩蓋表達中的真實含義,甚至會導致信息接受者產生誤解。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表達和符號的差異非常明顯[4]。
(二)不同文化下產生的不同觀念
由于地理環境和政治制度的不同,不同的文化都有其不同的本質特征,文化之間存在的壁壘十分清晰。文化是人們思想中的核心,不同文化下產生的價值觀都是文化信仰的一種體現,是社會及個人發展方向和存在狀態的基礎。從表面上看,文化的存在極其穩定,但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中國人受中庸思想和君臣思想的影響;而歐洲國家由于毗鄰海洋,海岸線曲折,受海洋文明影響較大,人們的思想相對更自由、開放和獨立。所以,處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們會存在一些不同的文化特征,并在無意識之間表現出來,像我國人們崇尚守法團結、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等觀念,具有屬于我們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而西方國家人們崇尚個人價值,個體的絕對權力和利益念也體現出了這一觀點。在對于價值觀的研究中,全球許多學者都對其進行了論證,文化價值觀的類型非常繁雜矛盾,如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5]、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因此,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傳播者、接受者的不同文化價值觀。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面臨的問題
(一)文化價值觀沖突導致的傳播困難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不同主體主導的跨文化傳播在不同文化社會中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沖突性。從國家層面來說,由于不同國家的政體不同,因此新聞傳播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如集權型、自由型等。在此基礎上,各國還存在不同的國家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念,并存在不同的利益導向,因此,從這方面來講跨文化新聞傳播難以規避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矛盾。
而從民族層面來說,由于目前全球范圍內民族較多,且基本擁有屬于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傳播理念也有所差異,許多民族會表現出對自身文化的封閉,并排斥其他文化在自身民族間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文化部落主義特點和狹隘民族主義特點[6],在一些民族中更可能出現以自身文化為基礎產生優越感,進而與其他文化的傳播進行抗衡。在以民族為導向的傳播環境中,有部分民族為了維護自身文化主權,對其他文化的傳播采取限制措施,在一些民族種由于其宗教色彩濃厚,在對其他文化的抵制中具有非常強的極端性,讓跨文化新聞傳播更加艱難。在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有屬于自身的神話傳說。例如,在“二戰”之前,日本把神話當作國家歷史,并賦予神話政治功能,神道最終成為統治全國的宗教,還被確立為政治制度。于是,日本的所有行為都被冠以神和神道的名義。
(二)文化霸權主義導致的傳播困難
在全球文化霸權的環境中,我國的跨文化傳播面臨著許多問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漸加深,文化產生的雙刃劍作用越發明顯,文化不僅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影響,其中西方文化作為主導者,對全世界范圍的文化發展趨勢產生著主要作用。根據有關數據統計,對全球范圍內的國際新聞進行統計后發現,有80%以上信息源于西方媒體,在全球的跨文化新聞傳播中,西方新聞占領著絕對的優勢和控制權,也說明了在跨文化新聞傳播中的單向性。在文化霸權的環境中,媒體報道不再局限于新聞傳播[7],不再是單純對于新聞事件的體現,在對于時間的發展方向上也起著重要作用。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西方文化價值觀成為新聞傳播的主導,尤其是以美國文化價值觀為主的新聞傳播在全球范圍內產生著重要影響,并逐漸上升為跨文化傳播的標準。因此,對于其他國家的跨文化傳播來說,在這樣的文化霸權主義下傳播自然具有非常大的困難。其困難體表現在,從全球范圍內來看,西方國家的新聞傳播處于中心地位,而其他國家的新聞傳播則處于邊緣地位。對于我國來說,在跨文化傳播中仍然處于弱勢,在全世界范圍的新聞傳播中缺乏話語權。從新聞傳播的數量來說,世界新聞報道中大多為西方媒體報道的新聞,我國新聞數量則是寥若晨星。因此,我國跨文化新聞的傳播在文化霸權中面臨著諸多挑戰,也面臨著因信息傳播弱勢導致的偏見和誤解。
三、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的因應對策
(一)深刻認識各國各民族文化的不同
我國的跨文化傳播需要以深刻認識各國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為基礎才能有所作為。由于新聞是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生,因此信息的接收者所面對的都是與自己文化不同的新聞帶來的差異性,為此我國需要正視這種不同,從一個清醒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跨文化新聞傳播。在我國的新聞傳播中,應當適時地對跨文化新聞進行創新用一種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去了解不同文化,從更加客觀以及全面的視角來重新看待,認識不同文化的背景和內涵,并以此為基礎得出不同文化之間的分析結果[8]。在新聞職能上,我國新聞如果要被西方民眾接受,就需要客觀地認識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不同,才能在新聞報道中掌握好平衡點。我國的新聞傳播如果要實現自主性,就不能使用西方觀念來對媒體進行管理,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來打下堅實的新聞基礎。
(二)在新聞傳播中需要充分表達中國價值觀
隨著新媒體行業的發展,讓新聞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因此,在該階段的新聞傳播中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高新技術,對過去的新聞表達方式進行改變。比如,在新聞傳播中可以通過當下流行的社交平臺傳播新聞,采用短視頻的方式將新聞中的文化進行簡要且明確的表達[9],通過這樣的方法表達我國文化價值觀念不僅十分生動,同時也能讓受眾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聞傳播中的成本開支。在目前的新媒體背景中,新聞事件的報道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導致媒體第一時間的引導力逐漸下降[10],許多虛假信息出現。
所以,在跨文化新聞傳播中需要加強管理,讓新聞媒體的正確導向作用得到體現,引導事件朝著正面的方向進行,做要到這點需要媒體工作者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并且自身綜合素養較高,不僅有正確的價值觀,也要有對信息的解讀能力,規范輿論信息,在跨文化新聞傳播中制造出健康的傳播環境,提升我國文化價值觀的輸出。
(三)拉近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
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中需要在不同層面根據情況進行創新,如在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后,以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態度為基礎拉近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對文化的親近性進行創新,加強新聞傳播中的文化認同感,進而拉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感情距離,這樣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受眾中為新聞傳播奠定基礎。只有在心里層面上消除了距離隔閡[11],才可以為具有文化差異特點的新聞進行全面、公平的評判,從客觀的角度觀察新聞是否具有可靠性,才能為傳播不同文化的新聞創造新的途徑,為跨文化的新聞傳播打下基礎。在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需要從該地區的人文特點、社會道德以及價值體系的構建上進行分析,在傳播中發揮人本思想,在新聞中體現出人文關懷,讓新聞傳播能夠發揮真正的價值,達到理想的效果。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提升對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并打造自身文化的親近感,是跨文化新聞傳播的實現規律。另外,在做好自身文化親近感時,不僅需要以本土文化作為依托,也要借鑒不同文化的精髓讓新聞傳播更具活力。雖然我國文化積淀深厚,但是在全球現代人文氣息濃厚的環境中,傳統文化又會展現出一定的弊端,因此,在打造傳播過程中的親近感時需要充分地認識到自身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存在現狀。我國的跨文化新聞傳播在力求有親近感的同時,不僅需要扎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而且需要借鑒其他文化的優勢,不能使自身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產生沖突,或在打造親近感時喪失了對自身文化的體現。
(四)提升新聞媒體工作人員的專業性
打造專業的新聞團隊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前提條件。在網絡信息時代,新聞的傳播速度實現了巨大的跨越,新聞傳播逐漸向網絡信息方向發展,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新聞傳播必須建立專業的團隊為我國的跨文化新聞傳播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缥幕侣剛鞑τ谛侣剤F隊的要求較高,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對新聞工作人員進行培養,建立專業新聞團隊時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跨文化新聞傳播不僅需要英文新聞報道的相關人才,可以對英文新聞進行報道和制作,還能夠學習西方媒體的傳播技術,能夠高效合理地使用該技術整合相關新聞信息,在第一時間完成對新聞事件的采訪、編輯和報道;第二,跨文化新聞傳播由于傳播背景不同,國際影響力較大,因此,新聞團隊應當具有處理突發事件的專業能力,在新聞發生時可以采用適當的方式對新聞進行報道,如簡化報道流程等,可以靈活地采取不同的新聞報道方式,加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并進一步提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在最短時間內對突發事件急性播報;第三,在跨文化新聞傳播發生在大背景下,需要新聞工作者對不同國家(地區)的國情和文化有充分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新聞報道時使用正確、客觀的眼光看待新聞事件,充分發揮新聞的引導作用。
四、結語
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面臨著較多的挑戰,需要深刻地認識到傳播過程中的文化差異,以此為基礎做好新聞報道工作。跨文化新聞傳播不僅可以使本土文化得到國際認同,提升國際影響力,也能讓文化發展得到創新。由于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面臨的挑戰較多,因此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提升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的能力和影響力,為我國的文化價值觀傳播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代芳芳.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探究[J].新聞愛好者,2017(3):84-86.
[2] 周媛,林克勤.文化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的話語“誤讀”問題反思[J].外國語文,2020,36(6):85-90.
[3] 鄒艷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J].新聞戰線,2019(2):48-49.
[4] 毛雯鈺.跨文化新聞傳播的困境及解決方案分析[J].流行色,2019(5):178+182.
[5] 劉澤棟.在新聞傳播視野下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營銷的困境和出路——以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為例[J].山西青年,2019(18): 249.
[6] 劉國強,湯志豪.世界精神與民族關懷: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傳播倫理構建[J].國際新聞界,2018,40(12):104-121.
[7] 劉一辰.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漢英語言融通的方式、成因和機理[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5(5):124-131.
[8] 齊元皎.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短視頻的跨文化傳播——以網紅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短視頻為例[J].中國廣播,2020(6): 60-63.
[9] 趙陽.論國家品牌形象的融媒體塑造以及跨文化傳播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5):229+231.
[10] 林文剛,鄒歡.媒介環境學和媒體教育:反思全球化傳播生態中的媒體素養[J].國際新聞界,2019,41(4):89-108.
[11] 劉琮瑤.融媒體時代中國本土媒體如何跨文化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18,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