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冶
摘要:作為傳統紙媒的“美容師”,紙媒美編不斷地追逐著藝術的發展趨勢,為紙媒的輝煌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傳統紙媒逐漸衰落,紙媒美編必須探索轉型創新路徑,從自身的傳媒定位與特征出發,揚長避短,以具體內容設計為載體,充分利用傳統的平面媒體傳播優勢,打造全方位一體化的媒體品牌,以此振興傳統紙媒。
關鍵詞:融媒體;紙媒美編;創新;轉型
紙媒美編要順應時代的審美不斷探索創新,面臨從紙媒單一設計到向全媒體融合設計的轉型。《福州日報》美術編輯主動從傳統媒體中走出來,主動介入媒體融合,主動走向市場,在融合中創新,在融合中轉型,從以下幾點談談創新、轉型過程和體會。
一、紙媒美編概述
(一)紙媒美編的特點
紙媒美編是為傳統的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提供新聞視覺設計作品的美術設計者。[1]他們普遍對藝術或美術有所研究,在資訊信息技術尚未普及以前,他們往往通過對新聞的理解并以手繪技巧為報紙、雜志提供插圖、漫畫、廣告等服務,是傳統媒體不可或缺的一環。另外,在傳統媒體時代,傳統紙媒是人們獲得信息最主要的途徑,所以紙媒美編必須具有很高的職業素養,把采訪文字和采編所獲得的圖片按一定的閱讀規律在版面上進行整理或加工,使整個版面呈現出協調、有序、方便閱讀的版面。
(二)融媒體時代美編設計要有時代性
融媒體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和偏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更熱衷于碎片化、短視頻、微閱讀等[2],因此紙媒美編在設計時要順應讀者的閱讀需求,如設計時要注重多種形式結合,最終設計出符合時代發展和變化的新聞視覺作品。這也就要求紙媒美編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設計能力,才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
1.美編設計要有原創性和藝術性
新媒體帶給人們多渠道信息,也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能力,紙媒美編設計的作品要有較高的藝術性,這樣才可以滿足因新媒體時代人們越來越高的鑒賞能力。[3]例如,在2018年中國數字峰會在福州召開,《福州日報》的美術編輯就將傳統版面進行創新,采用現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流行的手繪進行特刊的封面設計。這種原創手繪形式沿用至今,目前出了4期,每期的手繪作品都體現了每屆數字峰會的主題,體現出福州的特點,使得與會者及當地讀者拿到這本特刊有親切感,也有收藏紀念意義。雖然每本特刊都要相隔一年,但每年都考慮到創作元素的延續性,讓這四年的特刊在視覺元素上有連貫性。這樣的手繪作品對于特刊文章內容是一種情感升華和渲染。但這本特刊同時還會以H5的形式傳播,版面設計上還要兼顧新媒多元立體、新穎前衛等語言特征(詳見圖1)。
2.傳統技術與新技術結合
報紙版面是紙質的平面設計,它是一種靜態的設計,但在互聯網媒體、移動端發布新聞可以是動態的,微信、微博、網站等各種新媒是現在讀者獲取信息重要來源。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紙媒美編也應順應時代,學習新的技術,將原來平面設計動態化,積極學習并參與其中。[4]例如,H5作為現在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將文字、視頻、音頻、網頁等多種媒介融合在一起,為受眾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同時它具有跨平臺的無障礙溝通性質,讓新聞作品在一次又一次的裂變中被傳遞。《福州日報》美術編輯將H5與新聞報道相結合,設計作品《科特派是什么派?》,將福州的科技成果用手繪、人物圖片、動圖與音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展現,既風趣地解讀了“科特派”的含義,又很好地宣傳了福州“科特派”產業扶貧,創業扶貧的成果,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激發受眾產生情感共鳴(詳見圖2)
二、融媒體時代美編轉型的必要性
紙媒美編作為傳統紙媒行業的關鍵力量,要充分認識到融媒體時代對紙媒的沖擊,主動作為,扛起轉型的大旗,順應時代,轉變觀念,改變單一的平面設計的模式,學會運用現代手段實現美術編輯手段的綜合運用。
(一)媒體傳播的需要
融媒體時代下,讀者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內涵,而紙媒美編要通過對新聞的視覺設計,使新聞能夠在眾多的媒體稿件中脫穎而出。由于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途徑有改變,人們對新聞的獲取方式也發生了改變[5]。這就需要紙媒美編具有較豐富的思想內涵,設計能夠引起人們共鳴。因此,紙媒美編要積極探索轉型路徑,全方位提升能力素養,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
(二)閱讀渠道多樣性的需要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閱讀方式從紙質閱讀逐漸過渡到數字閱讀,這種閱讀方式的改變,能夠讓人們在碎片化時間中完成閱讀需求。紙媒美編設計上要結合新的閱讀習慣,改變設計理念,要根據不同閱讀習慣、不同新聞內容進行視覺設計,提高人們的關注度。紙媒美編只有主動成為轉型的引領者,才能帶動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搶占市場,增強品牌價值和辨識度。
三、紙媒美編的創新方式
(一)強化文字理解力
文字功底對于美編來說至關重要,紙媒美編只有強大的文字理解力,才能準確抓取適用于美編的關鍵詞語,進而形象生動地將文字符號形象為圖形語言。因此,紙媒美編平時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才能在新聞作品設計中突出主題,體現重點,將新聞準確快速傳達。例如,《福州日報》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推出《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系列專版,高潮就是“七一”當天的32個特刊版面,美術編輯需要對內容較好的理解,才能把握住設計脈絡,讓版面視覺做到神形合一,得到廣泛好評(詳見圖3)。
(二)提升設計能力
報紙版面設計是單一的平面設計,但在融媒體時代,傳播技術在更新,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信息的獲取也要求更快速。紙媒美編要學習新的技術,將設計從靜態向動態轉變,從平面向立體轉變,拓寬視野,讓自己與時代接軌、與市場接軌。《福州日報》這些年主動轉型、主動進入市場,也就給了美術編輯發揮的余地,在設計上從報紙的靜態設計到H5、動畫的動態設計,從平面設計到立體空間設計都給了其極大的舞臺。例如,《福州日報》為2019年福建省政協設計文明展覽館,美術編輯就憑借對文字的理解及較高的審美性,在空間設計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紙媒美編的設計工作不僅僅是在媒體版面的設計,更可以在黨政機關的展廳設計上有所作為(詳見圖4)。
(三)打造全方位一體化的媒體品牌
融媒體時代,美術編輯工作不能脫離其他媒體而獨立發展,而是要在報道內容和宣傳方式上充分結合其他媒體優勢,打造全方位一體化的媒體品牌。因此,統一風格、內容差別,是今后傳統紙媒可以進行的一種探索。統一風格是指原來的報刊和新的傳媒必須具有相同的、可識別的風格,如統一的主題色、統一的主題字體,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受眾心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內容差別是指在具體內容上要區別于傳統的紙質傳播。新媒體的信息內容通常都是概要的,這樣可以讓受眾在較短的時段內進行閱讀,也可以通過其他的信息平臺進行轉載,便于受眾互相交流。為此,紙媒美編要注重搜集受眾在媒體平臺的評論、留言,發掘有價值的設計思路,最終呈現出有沖擊力、有共情的作品。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我國交通的變化。為此,在我國成立70周年的特殊日子,《福州日報》的美術編輯設計了一組反映我國交通工具變遷的圖片,這張圖很有延展性,既可以作為宣傳畫,又可作為實用品的設計(詳見圖5)。
(四)從應用型媒介向藝術型媒介轉型
當前,很多人對特定的出版物有著深厚的情感,其購買行為也帶有收藏的性質,因此,傳統媒體必須積極地轉變,注重自身美學意義。就像郵票一樣,盡管現在很少有人去郵寄,但是郵票依然存在,當每年有重要活動的時候,都會發行紀念章,可以說現在的郵票已經從一個實用的物件,變成了一個有收藏價值的物件。所以,紙媒美編要敢于突破傳統的設計方式,不要一味地依賴于固有模板,而是經常在國內外的大型企業網站上進行瀏覽,重視資料的搜集,將傳統的紙質媒介的設計方式轉變為更具藝術性的設計,以提升其藝術與收藏的價值。例如,為福清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的吉祥物,就是《福州日報》美術編輯的又一次突破,最后還延展到了動畫領域(詳見圖6)。
紙媒美編必須注意新聞傳播的功用性與藝術價值關系間的平衡。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紙媒的功用逐漸弱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犧牲功用,也不能因為文藝和審美而舍棄內容,因此,傳統紙媒美編必須在功用性與文藝化中間尋找科學合理的平衡點,讓它們互相協同、相得益彰。
四、結語
網絡信息技術在傳媒產業中的應用,使人們的閱覽習慣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為此傳統紙媒面對著史無前例的挑戰,所以紙媒美編必須主動作為,進行角色轉變。紙媒美編要強化文字功底,提升設計能力,要因地制宜,運用藝術設計更加充分發揮其宣傳資源優勢;統一風格、差別內容,打造全方位一體化的媒體品牌;突破傳統,推動紙媒從應用型媒介向藝術型媒介轉型,最終提升傳統紙媒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潘為英.把報紙做成全媒體產品:探索媒體融合中的紙媒轉型路徑[J].青年記者,2021(12):59-60.
[2] 于汶平.傳統紙媒轉型的反思與探討[J].青年記者,2020(14): 45-46.
[3] 趙金華.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紙媒轉型路徑探析[J].中國報業,2021(23):116-117.
[4] 黃京.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紙媒轉型研究[J].中國地市報人,2022(3):74-76.
[5] 梅志清.從紙媒到智媒的探索:數據驅動轉型 智媒賦能治理[J].中國記者,2020(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