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
摘要: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傳統媒體的發展進步日新月異,傳統媒體自身的脫胎換骨也刻不容緩。自誕生之日起,電視新聞是有重量的;好的電視新聞是有力量的;電視新聞采編是有熱量的。電視臺新聞記者作為行業中的重要角色,想要提升自身在信息傳播方面的質量、速度、廣度、深度,要具備把重量變成力量、把力量變成熱量的技能、智慧和視野,便要對工作能力、思路、手段進行優化與增強,這對電視臺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將采編工作質量、技術手段、思維方式的優化作為目標,從而滿足當前時代大眾的需求。本文重點分析了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工作中的問題、對策、措施,闡述了強化工作質量的具體措施,供參考。
關鍵詞:電視臺;新聞記者;新聞采編
電視新聞是觀眾獲取可靠新聞信息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的無限延伸,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標準逐漸增加,這時便需要更加優秀的新聞內容、質量、通道來進行支撐,以此推動電視媒體長久穩定的持續發展。電視臺中的新聞記者承擔著重要工作內容,需要將各種真實的新聞信息精準、及時、全面地傳送給觀眾,并且傳播的新聞信息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價值。想達到該效果,便要提升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確保電視新聞能得到觀眾的信任、支持、喜愛。
一、直面新時期采編工作存在的問題
大數據時代,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編輯工作時,需要將過去積累的工作經驗、標準規范、思維定式與新時期的技術、手段、思路、趨勢進行結合,整合采編方式、方法、效率、形態、模式,這就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不斷積累工作經驗、開拓工作視野、掌握工作規律、引領工作潮流,精于創作、勇于創造、善于創新。基于此,電視臺新聞記者急需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經常出現問題,以適應新形勢、順應新潮流、把握新動向、開創新天地。
(一)新聞思維
大數據時代,數據海量、信息海量、新聞海量,數據數量規模已經巨大到無法通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處理并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這就需要通過機器,設計好數據模型,對大數據進行分析、整合、利用,需要傳統電視新聞記者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新思維,為電視新聞工作注入大數據、大信息、大新聞元素,而一切守舊的、停滯的、封閉的思維、形態、手法,都將成為新時期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障礙、藩籬和羈絆。
(二)言辭表達
進行新聞采訪時,一部分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提出問題時,言辭表達上會出現不恰當的情況,或過于直接、或過于陳舊、或過于封閉、或過于籠統,經常會讓受訪者出現尷尬、茫然、焦躁的情緒,這不僅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甚至還會使受訪者產生排斥的心理,對采訪工作的平穩、順利開展造成阻礙[1]。
(三)編輯手法
在進行新聞編輯工作時,電視臺新聞記者使用的寫作手法、表達方式、思維模式都較為落后、陳舊、俗套,并沒有利用更加現代化的手段、更加先進的技術,而是一味地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自身以往經驗主義的影響,在對信息處理時并不能快速跟上時代發展腳步,這樣便會出現與觀眾的預期效果、具體需要、心理預期產生差距,導致電視新聞播出之后,無法受到觀眾的關注、追捧和點贊。
二、解決新時期采編工作問題的對策
(一)做好策劃
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開展采編工作之前,只有做好相應的充足準備,未雨綢繆、運籌帷幄,才能為之后進行的采訪、編輯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電視臺新聞記者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將工作自身的特點作為出發點,以目標為導向,強化對新聞事件的預判、分析、研究力度,加強策劃的針對性、前瞻性、邏輯性,才可以設計出更具個性化、時代感、關注度的合理問題,確保采訪工作能夠平穩、順利、有效地開展。在這個前提下,就需要對以下三個要點進行明確、固化、展開。
1.策劃的有效性
想要保障采訪工作的內容具備有效性、準確性、關注度、價值感,便要對受訪者進行精準的提問,并在此過程中提出針對性的疑問,才能獲得精準有效的信息,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可看性、有深度、有熱度。
2.調查的縝密性
在進行采訪工作之前,應開展翔實的調查、研究、設計、規范,規避不新、不實、不深、不透的陳詞濫調,捕捉新銳、新穎、新鮮的新聞點和觀察點、闡述點。
3.采訪的針對性
在采訪中,要從電視臺新聞記者的視角來發現問題、歸納問題、提出問題,并與事情發生的具體情況、當事人的狀況、邏輯的分布、環境的組合相結合,來展示出自身的專業程度、專業水準、專業精神。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便要在進行采訪工作前做好情況調查工作,摸清底細、了解透徹、理清思路,并對當事人、目擊人員的基本狀況進行了解、剖析、歸納,避免在采訪進行過程中發生避重就輕、背本趨末、事實不詳、邏輯混亂、浮于表面的問題。
要優化采訪工作的準備環節,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條理性、邏輯性、生動性,讓后續采編工作的進展更加順利、更加精準、更加有效,得以提高新聞稿件的思想深度和質量水平。
(二)強化培訓
想要在大數據時代中強化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洞察能力、判斷能力,便需要對其開展專業化的培訓、教育、再造工作。在當前全新的信息化、數據化、網絡化時代中,以往的采編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觀眾不斷提高的需求,電視臺新聞記者不僅要熟練掌握電視臺傳統的采編方法、專業技巧、新聞規律,還需要將自身工作、自身素養、自身修為與新技術、新思維、新媒體進行結合,以提升采編工作質量、電視新聞價值和電視臺的收視率、美譽度、公信力,并為日后的轉型、升級、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創新手法
電視臺新聞記者要實時了解新情況、挖掘新問題、把握新動向、應用新技術、整合新思路。例如,在搜集與鄉村振興戰略內容有關的題材內容時,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進行采編工作前,能夠清楚認識到傳統電視模式與新媒體之間的不同,揚長避短、融合發展,這樣便能在進行素材收集時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層面進行素材的采集、文稿的書寫、全篇的布局。在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結構中,可能只局限于關注一些與當時當地鄉村振興的相關內容,并配上相應的畫面、解說、采訪,而在當前時代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進行素材選擇時,可以優先考慮經典的、具備代表性的當時、當地的內容,使整體新聞短小精悍、生動活潑,還可以通過鏈接、網絡、連線將背景、對比、宏觀、微觀進行展示,讓一條新聞同時展現出過去、現在、未來,使電視新聞具有一定的縱向、橫向、廣度、高度,這便是當前新聞模式與過去存在的差異。只有讓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編技能、采訪手法、采訪技能逐漸增多,才能讓電視臺與新媒體時代進行融合,大幅提高收視率[2]。
三、提升新時期采編工作質量的措施
(一)把握大政方針
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新聞工作者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認識新聞的作用,要看到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擔負著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們黨歷來有一個傳統,就是通過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宣傳工具,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人民,反映人民的呼聲,弘揚正氣,揭露消極腐敗現象,動員組織廣大群眾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電視臺新聞記者要時時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任何時候、任何時代、任何場合,疏忽了這三大意識,都將偏離新聞宣傳的黨性原則,模糊新聞報道的政治立場,迷失新聞工作的政治方向。
新時期電視臺新聞記者更應該時時講黨性、處處懂政治、層層識大體、人人擔責任,要集中才情、智慧、擔當,熱忱關切黨的大政方針,熱切反映所處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熱心挖掘百姓的所急所需所盼。
(二)堅持“內容為王”
對電視新聞來說,不管技術如何創新、手法如何變化、思維如何升華,還是應該以“內容為王”。在制作電視新聞節目前,節目組負責人需要對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編內容進行嚴格審查,規劃素材的內容、確定書寫的方法、預設故事的走向、搜集細節的鏈條,在此基礎上,才能確保文稿生動、流暢、具體、感人。強化對文稿書寫、素材內容的審視核查力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對觀眾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從而讓電視新聞的質量、可看性、收視率、關注度大幅提升。例如,新疆地區的某期電視新聞稿件,電視臺新聞記者選擇了其中獨特的地方習俗、文化,與其相關的傳說、故事等,與采編內容進行融合,增加了文化感、地域感、故事感,以此獲得了良好的社會關注度。以上提及的內容不僅是新聞播放素材,還是進行地域文化展示的重要途徑,依據電視新聞將新疆的地域文化特點、特色、風土、人情展示在更多觀眾的面前,從而讓觀眾對該地區的發展人文、歷史有了多角度、多層級、多向度的了解。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進行素材、故事內容的選擇后,還需要由節目組負責人員對其進行審核,以此來確保其中的內容具備權威性、代表性、獨特性,避免觀眾對新聞內容的真實性產生質疑,對電視臺的權威性、可信度產生影響。在開展審查工作時,還需要對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進行深層次挖掘、引導、開化,及時發現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這不僅能有利于能力的提高,還能保障文稿內容的質量,增加電視臺自身公信度。
(三)注重渠道制勝
隨著國家科技力量、經濟實力的快速發展及新媒技術的崛起,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方式、編輯手段逐漸增多,并與以往所使用的采編方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化技術、大數據、網絡傳媒技術等方面的推陳出新,都能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思路、手法產生新的幫助。如果再依賴過去的老方式、舊思路進行采編工作,無疑會與當前的時代發展相違背,不僅不利于自身工作成績的提高,甚至還會對電視臺電視新聞的進步產生嚴重影響。
為此,在當前時代中開展新聞采編工作時,要與時代的發展保持同頻、同步、同振,并對新聞采訪的方式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改進、融合,之后依據多樣化的渠道、來源、素材,使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生生不息、游刃有余。
同時,面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電視臺新聞記者可以依據多樣化的渠道對其進行解決與處理。例如,在面對微博熱搜話題、短視頻熱門討論問題時,可以將其作為新聞采訪、編輯的重要線索、輔助來源、補充素材,以此來吸引觀眾的關注度與注意力。
在進行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利用具備針對性、生動感、吸引力的語言、內容、畫面,科學安排工作,避免用生搬硬套的方式來進行工作,這會對電視臺的發展、進步產生不良影響。
(四)加強導向意識
電視新聞主要是為觀眾關注時事、了解社會、觀察現狀服務的。從電視新聞的角度上進行分析,一部分內容具備極高的社會吸引力、熱點關注度、時代敏感性,但是該類新聞可能會給社會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并非所有電視臺都會對該內容進行播報。面對這類題材的時候,便需要新聞管理人員、記者、編輯對相關內容進行思考、研究、分析、判斷,綜合考慮其中會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有哪些,以及會不會造成不穩定因素。為此,便需要強化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編輯過程中的分析、研究、判斷能力,從而保障電視臺正確輿論導向、價值導向、新聞導向。
(五)貼近百姓生活
電視新聞應該貼近事實、貼近百姓、貼近生活。電視新聞的接近性是新聞的價值評價標準之一,是指新聞事實令人關切的特質。這種接近主要指地理、心理、利益、年齡及利害關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況下,離百姓身邊越近、關系越密切的事,就越為他們所關注,新聞價值也就越大。
電視臺新聞記者在編寫電視新聞內容的過程中,需要對以往所使用的方式方法進行開發、創新與改變,讓工作中心逐漸向觀眾進行轉移,并將生活中的小事作為切入點,對其中的內容進行聚焦,這是當前電視臺新聞記者努力的主要方向。要時時關注百姓、了解百姓、貼近百姓,便要對自身的目標進行不斷開拓。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工作的主要目標,便是將人們關注度強、盼望度高、關心度深的鮮活新聞內容經過整合后播報出來,讓采編工作的出發點成為人們真實的關注點、關心點、關切點。想確保內容的真實可靠、鮮活感人、生動真切,便要求電視臺新聞記者能夠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生活,發掘更生動的視覺語言、畫面語言、傳播語言,以此來制作出觀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新聞。電視臺新聞記者需要對自身周邊經常發生的事情加大關注度,將觀眾喜愛的資源進行融合,并根據走進基層的方式,讓鏡頭與人們的生活更加貼近[3]。
四、結語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隨著傳統媒體、新媒體的進一步融合,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通過對大數據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策的思辨,以及對加強采編工作質量的措施的分析,闡述了想要保障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便需要對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自身的素養、思路、技術、責任、義務進行拓展、提升、挖掘,并依據做好策劃、強化培訓、注重內容文稿的審查、多渠道多方式開展工作等方式,來促進電視新聞的快速發展,為社會貢獻更新、更強的輿論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王偉.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臺記者如何做好新聞采編工作[J].記者觀察,2020(24):139-140.
[2] 敖云.電視臺新聞記者做好新聞采編工作的措施探索[J].記者觀察,2019(35):145.
[3] 阿得列提.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記者如何做好采訪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2):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