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丁勇
摘要:新媒體時代下,新聞信息的傳播理念、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傳播技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了一定沖擊,要求電視媒體向新媒體方向轉型。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編輯記者有必要響應新媒體時代下新的素質要求。為此,本文首先闡述了新媒體環境對新聞編輯記者的素質要求,其次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記者素質現狀,最后總結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記者素質培養策略,以期為新聞編輯記者素質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聞編輯記者;新媒體環境;素質要求;職業意識;職業技能
為了有效面對新媒體競爭,實現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電視媒體需要轉變現有運營發展模式,這無疑提高了對新聞編輯記者的素質要求。
為此,新聞編輯記者需要積極面對在新聞編輯方面的不足,基于新媒體技術和手段,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
電視臺需要通過培訓、教育等方式,引導新聞編輯記者滿足新媒體時代素質要求。
一、新媒體環境對新聞編輯記者的素質要求
(一)基礎素質要求
1.政治素質
身為一名新聞編輯記者,需要嚴格遵守《電視記者崗位規范》,按照規定培養各項基礎素質,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政治素質[1]。新聞編輯記者需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理論,全面了解黨的現行政策及方針,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在新聞編輯中保持黨性特征。
2.知識素質
新聞編輯記者需要具備基礎的新聞編輯理論知識、科學文化知識;了解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制度;掌握新聞編輯基本技能;理解基本受眾心理學知識和宣傳心理學知識;盡量掌握一門外語。
3.能力素質
新聞編輯記者需要具備理解能力,從而掌握黨中央在不同時期的宣傳政策及大政方針,在實際新聞編輯中合理結合當地政策[2]。需要具備創新能力,不斷創新現有新聞編輯理念和形式,善于挖掘新聞節目優勢及特點,從而確保新聞節目的新穎性和時效性。需要具備基本的編輯、寫作能力,以及對新聞符號和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解析能力。需要具備口語表達能力和文字敘述能力,從而展開與其他記者的溝通交流,撰寫主題鮮明的新聞稿件。例如,在“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系列報道中,我們編輯記者深入一線,深度挖掘鮮活實例。在采訪東阿鎮北市村黨支部書記史興順時了解到,他時刻把群眾身邊遇到的小事,一時解決不了的困難,掛在心上,想方設法辦好,解決好。他建在磨坊里的“磨坊銀行”,讓編輯記者眼前一亮:史興順無償拿出一萬元錢放在本村24小時都有人的磨坊里,方便群眾使用,有借條還是沒借條都行,從沒少過,現在他又追加了錢,讓急用錢的困難群眾更方便,讓“磨坊銀行”繼續開下去。“磨坊銀行”通過省市多家媒體報道,收到良好社會效果。
(二)新媒體素質要求
新媒體時代要求新聞編輯記者掌握新媒體素質,并且實現對基礎素質和新媒體素質的有機融合,具體分析如下。
1.新媒體思維和意識
傳統電視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優勢已經不再顯著,電視臺逐步成為了普通媒體,新聞編輯記者在后續新聞編輯中需要樹立新媒體思維和意識,轉變原本單一的新聞編輯思維方式和新聞內容敘述方式,只有保持足夠的新媒體思維和意識,才能夠順應新媒體對于新聞編輯記者的素質要求。此外,新聞編輯記者還需要形成服務意識,意識到新聞編輯的最終目標是為群眾提供服務,從而獲得理想媒體服務效果[3]。
2.多媒體應用技能
新聞編輯記者要掌握各種形態媒介的操作方式,熟悉各種新媒體的表達形式,從而通過不同媒介和不同媒體完成新聞編輯、報道等作業。此外,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媒體各個工種的融合、相互滲透程度不斷提高,新聞編輯記者在掌握新聞編輯技能的同時,也需要掌握適當的攝像、剪輯、出鏡技能。
3.信息甄別及整合能力
由于新媒體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定水平,每個人都可通過隨身設備記錄新聞事件,通過社交平臺發布和傳播新聞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聞編輯記者在新聞信息獲取方面的時效優勢。但是新聞編輯記者不能為了追求新聞信息時效性,而忽略新聞信息真實性,需要保持對新聞信息的有效甄別及合理整合。
4.對外傳播能力
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信息傳播開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我國新聞編輯記者需要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及國際傳播領域,肩負起為國家發聲、展示國家良好形象的社會責任[4]。因此新聞編輯記者需要具備良好的對外傳播能力,例如掌握一門或多門外語,了解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最重要的是需要掌握跨文化溝通及傳播技巧。
5.個人品牌塑造能力
個人品牌屬于一個綜合體,包含了知名度、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技能、工作業績、個人魅力等多個方面,具有無形的價值和公認的價值。相比較出鏡記者,新聞編輯記者在個人品牌塑造方面的優勢不夠顯著,但是新聞編輯記者依然可以通過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賬號,實現與觀眾的有效互動,從而強化與觀眾的聯系,塑造個人品牌。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記者素質現狀
(一)職業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待提升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記者的職業意識有所擴展,具體包括職業精神、思想覺悟、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新媒體意識等,只有具備足夠的職業意識,才能夠有效完成各項新聞編輯工作,推動電視臺實現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適度轉型。現階段,部分新聞編輯記者存在新媒體技術學習及應用意識不足、缺少自我營銷意識、主動接受新媒介意識匱乏等問題,無法實現對新媒體技術和新媒介的合理應用,自然無法獲得理想的新聞編輯和新聞報道效果。此外,新聞編輯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各個媒體之間的邊界,使得傳統電視媒體開始與新媒體融合,但是需要合理掌握融合程度,避免新聞報道向娛樂化、話題化方向發展[5]。可見,新聞編輯記者作為傳統電視媒體行業的重要建設者,需要承擔起黨和國家賦予的社會責任,真正成為媒體行業的表率和領軍人物。
(二)職業技能無法滿足新聞編輯需求
新聞編輯記者的職業技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節目的質量,新聞節目代表了新聞內容,內容則是傳統電視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最大發展優勢,但是部分新聞編輯記者的職業技能水平卻無法滿足新聞編輯需求及新媒體時代要求。新聞編輯記者技能水平不足的主要表現有:知識結構不完善、新媒體設備應用不熟練、專業技能單一等。導致上述情況的原因包括:大部分新聞編輯記者為中文、經濟、新聞等專業畢業生,往往只能在專業領域有所擅長,例如,新聞專業學生在編輯財經類新聞信息時,可能會出現專業性不強、浮于表面等問題,無法展示電視臺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大部分電視臺對于各個工種的劃分較為細致,例如,記者可以分為新聞編輯記者、出鏡記者、攝像記者等,每個記者往往只能夠掌握自己專業領域和業務范圍內的技能,而新媒體時代要求每個記者全面掌握新聞報道技能,從而通過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實現對新聞信息的及時報道。
(三)職業道德構建依然存在不足
當前,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為了博眼球,提高收視率,一部分新聞編輯記者對新聞真實性原則產生動搖,這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真實性是新聞編輯及報道的首要特征[6],新聞的真實性主要表現在事實真實性、整體真實性、辯證真實性三個方面,部分新聞編輯記者為了獲得更多的熱度和關注度,在新聞編輯時可能會出現夸大事實、刪減部分事實的情況,以期獲得更為顯著的戲劇沖突效果,但實際上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有償新聞現象在新媒體時代下日漸顯著,部分新聞編輯記者出于個人利益,而做出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這會降低電視臺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此外,不是所有新聞編輯記者都能夠保持客觀、公正的新聞編輯態度和嚴謹負責的新聞報道理念,有些新聞報道存在有失客觀公正的情況,違背了新聞報道對于公正性、客觀性的要求。
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記者素質培養策略
(一)樹立以新媒體為主的職業意識
新聞編輯記者需要樹立新媒體意識,現階段,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合作趨勢日漸顯著,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渠道也從單一的電視傳播轉為了電腦、平板、手機等智能終端多平臺傳播。基于此,新聞編輯記者需要轉變傳統新聞編輯意識,習慣應用多種渠道完成新聞節目報道,通過多種媒介實現新聞編輯作業,長此以往,還能夠形成更加開闊的眼界及全球化意識[7]。新聞編輯記者需要強化自我營銷意識,自我營銷意識在新媒體時代尤為重要,新聞編輯記者通過各種社交平臺分享新聞信息,或者是與本職工作無關的心情、個人生活、觀點等,以此來深化在觀眾中平易近人的形象,往往能夠獲得理想的自我營銷效果。新媒體新聞編輯業務的復雜性逐漸提高,新聞信息采集、編輯、整理、報道等各項業務操作的整合程度逐漸提高,因此新聞編輯記者需要具備足夠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確保能夠以多種形式及媒介報道一條新聞信息,在滿足各個平臺新聞編輯需求的同時,節約電視臺新聞編輯資源。
(二)積極落實專業技能培訓方案
電視臺需要構建針對新聞編輯記者的培訓機制,從而改變新聞編輯記者知識結構和技能體系單一的不利局面[8]。具體來講,電視臺可以分批次展開新聞編輯記者技能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新媒體設備應用、新媒體平臺操作、實時新聞編輯和發布方式等,培訓實踐需要視本批次新聞編輯記者的基礎技能水平而定。為了確保技能培訓效果,電視臺可以選擇將新媒體技能掌握水平納入考核指標,例如,以新媒體形式發送的新聞報道數量、微博抖音等短視頻新聞編輯能力等,從而帶動新聞編輯記者持續學習新媒體職業技能。新媒體對于新聞編輯記者的職業技能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為了有效應對這種變化,并且準確掌握新媒體職業技能培訓方向,電視臺可以建立新媒體研究小組或新聞中心,從理念層面樹立新媒體技能意識,從理論層面深入挖掘新媒體內涵,從技能層面指導新聞編輯記者完成新媒體新聞編輯業務。為了提高新媒體職業技能培訓專業程度,電視臺可以定期邀請新媒體領域的專家、同行業優秀的新聞編輯記者進行交流研討,確保能夠將學術界的前沿消息及技能帶入新聞編輯記者技能培養中。
(三)堅持職業道德彰顯人文關懷
恪守職業道德對于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編輯記者十分重要,新聞編輯記者可以就職業道德塑造與本單位其他記者或其他領域記者進行溝通,因為在新聞事件發生后,大部分傳統媒體及新媒體都會將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作為重點報道內容,如果新聞編輯記者對于新聞時效性的追求不合理,便可能出現侵犯新聞當事人隱私權和合法權益的情況。電視臺可以與其他傳統媒體及新媒體共同建立新聞編輯記者中心,以此來形成對新聞編輯記者職業道德的有效約束,使得新聞編輯記者在工作過程中能夠相互監督和提醒。提升個人修養是新聞編輯記者提高職業道德的重要途徑,新聞編輯記者既是公眾的代表,也是社會中的普通人,提高個人在情感、信念、意志、習慣、言行等方面的涵養,自然能夠形成對新聞編輯及報道工作的更深層次理解,從而強化職業道德。常見的個人修養提升方式有學習、閱讀、積累經驗、與人溝通、培養自律品質等,除了能夠提高新聞編輯記者職業道德之外,還能夠引導新聞編輯記者形成創新觀念,從而形成關于新媒體技術應用的深層認知和理解[9]。
(四)相關部門加強行業及行政監管
想要督促新聞編輯記者滿足新媒體素質要求,相關部門需要加強電視傳媒行業行政監督。例如,中國記協每年都會評選“中國新聞獎”,為全國性新聞作品最高獎,以此來激勵新聞編輯記者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創造出更加優秀的新聞作品。除了能夠發揮正面激勵作用外,中國記協也能夠發揮對新聞編輯記者的監管作用,對于違反職業道德的新聞編輯記者進行通報批評,形成反面典型。國家新聞廣電出版總局作為行政部門,需要按照法律法規執行各項行政措施,從而落實新媒體時代對于新聞編輯記者的有效激勵,對于違反法律法規或規章制度的新聞編輯記者,可以吊銷其記者證,并且做出相應懲罰,以此來形成對新聞編輯記者的有效震懾。
四、結語
新聞編輯記者在新媒體素質培養方面依然存在部分不足,需要新聞編輯記者及電視臺持續做出努力去不斷完善。總體來講,新聞編輯記者除了需要具備政治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這些基礎素質,還需要具備新媒體思維和意識、多媒體應用技能、信息甄別及整合能力等新媒體素質。為了滿足新媒體環境對新聞編輯記者的素質要求,新聞編輯記者和電視臺可以采取樹立以新媒體為主的職業意識、積極落實專業技能培訓方案等策略,緊跟新媒體時代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 韓嘯.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記者素質提升的路徑探析[J].新聞傳播,2021(4):80-81.
[2] 米瑪次仁.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縣級電視臺新聞編輯記者的創新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8,09(14):202-203.
[3] 黃敏.新媒體發展背景下編輯記者整體素質再定位[J].電視指南,2018(10):139.
[4] 趙浩玲.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行業對新聞編輯記者提出的要求[J].西部廣播電視,2018(20):133+135.
[5] 畢曉芳.新聞媒體的發展及其對記者的素質要求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33):218.
[6] 蔡媛媛,路麗敏,張玉佳.互聯網時代下新聞編輯記者的巧妙應對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3(4):101.
[7] 古麗扎爾·吾期滿.探討新聞發展背景下對新聞編輯記者素質的若干要求[J].傳播力研究,2019,3(24):266.
[8] 郎軍軍.新媒體環境下縣級融媒體中心電視新聞編輯記者的創新之路[J].新聞文化建設,2020(4):55-56+62.
[9] 王勇.新聞發展視角下對新聞編輯記者自身素質的要求[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