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濤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總結了“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在延安時期,黨的事業總體平穩,回顧這一時期的重要實踐和重大理論創新,對于理解“十個堅持”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必須服務人民;理論從實踐中來,必須回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逐漸形成自信,同時需要展示自信;發展進程中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時需要克服各類矛盾;事業發展需要團結黨外,更需要嚴格黨內。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經驗;趕考;人民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講到了“趕考”。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繼續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2021年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保持‘趕考的清醒,以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引領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同樣有這樣的表述。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全體共產黨員更需要把初心使命作為“趕考”時的精神動力,從黨的歷史經驗中汲取精神養分,在“趕考之路”上繼續前進。
1949年3月23日上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狹義的“趕考之路”可以理解為1949年3月23日至25日中央領導同志從西柏坡到北平城的道路。廣義的“趕考之路”當然是指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介于廣義和狹義概念之間,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28年間的第二個14年,革命事業發展總體順利:從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10月中央到達陜北到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寶塔山到西柏坡再到天安門,從遵義城的轉折點、陜北的落腳點到中國革命新出發點和走完萬里長征第一步,我們黨吸取了大革命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慘痛教訓,堅持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在全民族全面抗戰的勝利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功領導了解放戰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紀元。對這段歷史進行詳細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
一、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就要做到來自人民、服務人民
1938年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毛澤東在講話中特別指出,“有過兩次有歷史意義的黨內斗爭,這就是在遵義會議上的斗爭和開除張國燾出黨的斗爭”。這實際上就是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在此基礎上,全會強調“紀律是執行路線的保證”,第一次完整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四個服從”原則: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在實踐之中,毛澤東同志逐漸被廣大黨員和中央領導集體認可,逐漸積累起了威望。六中全會肯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黨的制度建設和紀律建設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歷史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更要服務人民。群眾觀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為人民服務》中提出了黨的宗旨:“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黨的宗旨指向革命“為了誰”。1939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號召全體共產黨員要學習白求恩,“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向模范學習指向共產黨員應該“成為誰”。1945年6月11日,在黨的七大閉幕式上毛澤東以寓言“愚公移山”來說明,“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愿和我們一起奮斗,去爭取勝利”。團結廣大人民,指向革命“依靠誰”。為了誰、成為誰、依靠誰,歷史證明,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
二、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做到實踐中來、實踐中去
黨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經過黨的六屆七中全會的充分醞釀,在黨的七大上明確了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我們黨在隨后各個時期取得的勝利一次又一次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理論從實踐中來,更要到實踐中去。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與兩年后王明回到國內時提出的“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相比,體現了基于中國抗戰實際的獨立自主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勇氣。1949年初,二戰后世界格局和勢力范圍的重新劃分、東西方冷戰初步成型的大環境下,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只希望看到劃江而治的“南北朝”式的中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洞察歷史,堅決提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命令,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是我們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最好說明。歷史證明,走自己的路,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
三、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就要做到形成自信、展示自信
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毛澤東先后寫下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指出了一條通過建立、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和社會,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道路和途徑。在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越來越自信。新民主主義理論及其實踐,開啟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為20世紀50年代初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總任務的提出(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中國式的創新路徑。歷史證明,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黨和人民就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形成了自信,進而擁有更加自信的胸懷。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訪問陜北,他感受到“紅區”那特有的氣氛,在激越、緊張和進取中,也不無自由和舒展個性的張揚。1940年,愛國華僑陳嘉庚感慨“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打斷骨頭連著筋,爬也要爬到延安去”,抗戰時期一大批優秀青年奔赴延安。1944年,經過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同意,美軍中緬印戰區駐延安觀察組(又稱迪克西使團)分兩批,先后有18位美軍中下層軍官訪問延安,他們認為,“蔣介石的封建的舊中國,不能長期與華北的一個現代化的、有活力和有人民擁護的政府并存”。處在國共摩擦、日軍封鎖之中的延安,物質條件顯然是極度艱苦的,但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體現出了對革命勝利的強大自信,體現了寬廣的世界格局。歷史證明,我們黨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
四、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就要做到抓住矛盾、解決矛盾
全面抗戰爆發后,為了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我們黨停止實施土地革命時期的土改政策,改為“減租減息”。面對日寇經濟封鎖,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946年,及時響應解放區群眾的意愿,發布“五四指示”,推動土地改革。1947年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成為一個在全國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綱領性文件。解放區發展到哪里,就快速推動哪里的土地革命,進而支持了解放戰爭。歷史證明,我們黨能夠因時順勢,抓住矛盾變化,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要求,勇于推進改革,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抓住變化了的矛盾后,更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解決矛盾。解決矛盾需要增強斗爭意識、增強斗爭本領。斗爭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突出表現在武裝斗爭。從“槍桿子里出政權”到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從“三灣改編”的“支部建在連上”到古田會議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從指導抗戰勝利的《論持久戰》到在解放戰爭實踐中總結摸索出來的包括“三三制”在內的六條戰術原則,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無不說明“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1926年斯大林《論中國革命的前途》)。歷史證明,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斗爭取得的。
五、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就要做到團結黨外、嚴格黨內
盧溝橋事變爆發前夕,1937年5月8日,毛澤東在《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中就提出,“只有經過全階級全民族的團結,才能戰勝敵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務”。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1940年3月11日,毛澤東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中提出,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與頑固勢力進行“有理、有力、有節”的斗爭。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30日,在黨的七大上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的發言,重申了關于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歷史證明,黨始終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
團結黨外的前提在于嚴格黨內。1939年10月4日,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強調,要“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并將這一任務稱之為“偉大的工程”。1941年5月19日發表《改造我們的學習》,連同隨后發表的《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直指延安整風運動的重點:改造學風、黨風、文風。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及隨后召開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使全黨思想達到空前的統一,中國共產黨逐漸發展成為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歷史證明,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自我革命精神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強大支撐。
六、從“三大法寶”到“十個堅持”,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
抗戰期間,為了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摩擦和輿論污蔑,從理論和輿論上闡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和前途的全部見解,毛澤東同志開展了大量理論研究工作,并在1939年10月至1940年初完整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成果。1939年10月4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共產黨人》創刊,在發刊詞中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撰寫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總結28年的經驗,提出“三件武器”:“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
總結歷史經驗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三大法寶”到“三件武器”,在建黨百年之際,“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三條都包含于“十個堅持”之中。從1938年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始,中國共產黨逐步成長為理論成熟的政黨,伴隨著實踐的發展和創新,黨的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
(作者系中共無錫市委講師團團長)
【責任編輯: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