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珊
摘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為了順應人們對于信息獲取渠道和內容的需求,傳統媒體也逐漸意識到移動終端與廣播電視之間的融合的重要性。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之下,新聞采編內容和技術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特別是對于市縣級的電視臺而言,由于更加貼近民眾,對于新聞內容的采編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只有通過對全媒體發展趨勢的充分了解,優化傳統媒體發展方向,加強對新聞采編內容和技術的創新,才有助于更好地傳播新聞和有效信息,增強新聞的影響力度和傳播力度。本文主要從全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內容、全媒體時代新聞采編技術以及全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創新三個方面展開詳細的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內容;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在長期的發展和實際應用當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借助網絡技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海量的資源和信息,各種新媒體應運而生,在這種背景下,為了順應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傳統媒體報道和傳播也需要對自身的新聞傳播作出優化,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內容和更加直接的新聞渠道。所謂新聞采編,主要包括采訪和編輯這兩個部分的內容。當新聞事件發生之后,通過采訪收集新聞信息并進行歸納,之后對于新聞素材進行剪輯和整理,且對于新聞展開進一步的分析,結合記者自身的看法和觀點,最終發布出去[1]。全媒體時代背景之下,新聞信息的傳播越來越迅速,這對于新聞采編工作的時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過程中,對于信息的收集范圍和全面性往往會受到人力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時效性慢導致新聞報道不及時等情況,但是新媒體渠道有效擴展了新聞采編的渠道和方式,通過網絡,工作人員就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調查和跟蹤。另外,新聞信息的載體也越加多元化,借助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信息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廣泛,在各種融媒體的飛速發展過程中,新聞采編的內容載體逐漸豐富。此種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展開新聞采編工作,使其滿足全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需要重點探討。
一、全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內容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要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新聞記者要轉變內容采編思想、依托本地民生實現新聞本土化和結合時政類新聞增殖豐富素材。以下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一)新聞記者要轉變內容采編思想
從電視臺的角度而言,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采編內容的創新,作為采編記者,就要轉變自身的思維方式,充分發揮利用5G等互聯網技術,通過短視頻等新興媒體來優化當前電視臺所采用的新聞報道模式,使傳統新聞內容也逐漸轉變成新媒體新聞內容,通過多個渠道實現新聞信息更加廣泛的傳播。整個過程當中,新聞內容的創新至關重要,要確保采編記者自身的崗位轉型,將傳統的報道者角色轉變成觀察者、調查者,且更加深入地結合實際的情況,根據群眾獲取新聞信息渠道和方式的不同,實現對新聞內容的進一步改善和優化,強調對于民生事件的深入報道,從而得到群眾更加廣泛的關注,且借助融媒體最大限度利用新聞內容的價值,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有效提高新聞采編的質量[2]。例如,在城市建設相關新聞的報道工作當中,作為采編記者,需要基于群眾的角度,對于相關政策展開詳細解讀,將城建的發展與大眾的實際生產生活充分結合起來,使群眾能夠全面深刻地了解到城建發展規劃對生活的影響,進而配合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
(二)依托本地民生實現新聞本土化
針對電視臺而言,尤其是市縣級的電視臺,他們所報道的新聞主要還是民生類新聞,報道的對象主要是當地的群眾。全媒體時代背景之下,新聞信息的關注度大幅度提升,為了確保群眾能夠及時獲取新聞,有必要對于新聞采編內容展開進一步的優化,通過新聞的不斷本土化,確保群眾對于新聞內容更加熟悉[3]。那么,在新聞內容的采編過程當中,有必要結合當地群眾的實際生活情況,確保新聞內容貼近群眾的日常工作生活,對于外地新聞的采編,也要注重實現本土化,確保社會當中有熱度的新聞內容與本地的實際情況取得有機的聯系,對當地群眾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例如,對于環保類新聞報道而言,電視臺主要可以通過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類似新聞的報道,對于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處理方式等都進行跟蹤報道,使群眾對于環保工作的認識更加深刻,并在這一過程當中,逐漸培養起群眾的環保意識,避免當地也出現類似的環境問題,以維護綠色、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充分體現新聞采編的意義[4]。
(三)結合時政類新聞增殖豐富素材
市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當中,通過時政新聞的傳播,才能夠提高電視臺的公信力和競爭力。而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之下,傳統的時政新聞采編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群眾對于時政新聞的需求了,為了滿足群眾對于時政新聞的實際需要,有必要不斷創新時政新聞的采編模式。具體而言,電視臺可以通過對權威媒體如人民網、新華社新聞采編的借鑒,在采編時政新聞時確保內容能夠更加生活化,更加方便群眾閱讀和理解,實現時政新聞內容的創新化,使新聞報道做到常態化和生活化,從而對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做到逐漸轉型。要想實現這一點,作為采編工作人員,要根據時政新聞采編的切入點,避免單純地播報會議材料或者是領導講話等,而是要注重各種信息的整合收集,實現對會議內容、政策內容多個角度的全面化解讀。例如,在對地方人大會議進行新聞采編時,盡量做到從不同的角度對會議的內容展開表述和解讀,使群眾通過新聞的報道就能夠實現對會議內容、政策內容多個層次的理解和學習,引發不同群體的共鳴,使時政新聞能夠實現更大的新聞價值[5]。
二、全媒體時代新聞采編技術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采編技術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優化:高質量結合新媒體技術、優化新聞內容制作技術和豐富完善新聞采編形式。
(一)高質量結合新媒體技術
電視臺有必要結合全媒體時代發展的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針對當前的新聞采編技術展開高效的創新,其中最為重要的手段就是高效結合新媒體技術,憑借新媒體的廣大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不斷拓展新聞信息的來源和渠道,使新聞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有效發揮社會輿論導向的作用,在實際的工作落實過程中,電視臺要結合當前所使用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有機高效的融合,通過更加完善的媒體平臺的搭建,確保新聞的傳播手段更加完善。與此同時,在新聞采編工作中,也需要對于新媒體技術做到合理的應用,在收集到更為全面信息的同時,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避免不真實的信息降低新聞報道的公信力[6]。作為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人員,要不斷優化自身的新聞采編技術和能力,不斷學習和借鑒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和思路,以此來豐富新聞的傳播形式,提高電視臺新聞傳播的競爭力。例如,通過搭建新聞線索征集平臺、使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平臺,拓展新聞信息的收集渠道,從而整理出更加富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優化新聞采編的內容和技術,為群眾提供更為豐富、真實的新聞報道。
(二)優化新聞內容制作技術
新聞內容的制作可以說是新聞采編整個工作流程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全媒體時代,為了確保新聞信息具有更強的可讀性,應該不斷提高新聞內容的制作技術,使新聞內容能夠更加的平民化和生活化,使群眾更加依賴于媒體。因此在電視臺新聞采編的工作中,可以通過結合圖片文字、視頻音樂等方式,將新聞內容以一種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群眾眼前,并通過短視頻、網絡平臺、電視廣播等多個渠道,實現新聞內容的全面發布和報道。在具體的創新過程當中,尤其應該強調對視頻制作技術的創新,主要在于拍攝和剪輯兩個方面的內容[7],如在對天氣這一方面的內容進行采集和創新時,應該做到新聞內容的嚴肅性,確保新聞視頻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而對于藝術性、民生新聞類新聞制作時,可以增強新聞報道的幽默性和娛樂性,以取得群眾更加密切的關注,激發群眾的興趣,最大限度發揮新聞價值。以電視臺采編高考有關的新聞為例,記者不僅可以關注學生,也可以嘗試從教師、家長、保安等多個角度進行高考信息的采編,還可以通過采訪教育部門工作人員,梳理出高考的相關政策、相關流程,將其制作成為趣味性強、可讀性強的視頻,幫助考生和家長獲取更多的高考信息,迎戰高考,使新聞傳播更加富有價值。
(三)豐富完善新聞采編形式
全媒體時代下,傳統的新聞采編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群眾對于新聞的個性化需求了,為了確保新聞媒體的穩步發展,有必要創新新聞采編的形式,將新媒體采編技術融入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當中,以更加新穎的角度實現對社會熱點、民生問題的解讀和報道,將群眾對于新聞的實際需求充分考慮進來,以提高電視臺的核心競爭力。在創新新聞采編形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團隊組織等方式收集相關的新聞信息和線索,并將其展開市場細分,實現對新聞采編內容更為精細化的管理,而不是以傳統的政治、文化、經濟角度進行劃分,進而實現對新聞內容的有效編排,便于群眾閱讀和理解,適應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例如,在編輯民生類新聞時,可以根據社會的發展現狀通過農業種植新聞、城鄉生活新聞等版塊的設置,將新聞信息以視頻科普、政策解讀、事件分析、未來發展等方面進行新聞的采編,使新聞質量穩步上升[8]。
三、全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創新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保持新聞內容的公信力、確保新聞內容的可讀性和強化采編人員技術水平。
(一)保持新聞內容的公信力
市縣級的電視臺是傳統媒體的基層組成部分,在社會輿論引導和事件傳播過程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全媒體時代下,多種多樣的新聞信息數量不斷增加,而主流媒體仍然以其公信力和影響力占據重要地位,但是隨著各類媒體的快速發展,主流媒體也遭受了一定的沖擊,因此今后的發展過程當中需要不斷加強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公信力,維持并提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充分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因而,在新聞采編工作當中,采編工作人員要注重對新聞素材的科學合理解讀,將所傳遞的信息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做到去偽存真,梳理新聞信息的脈絡,避免在新聞傳播過程當中出現信息不實或是盲目傳播等情況,避免給群眾造成誤解或困擾,傳播正能量和核心價值觀,確保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出積極的價值和影響[9]。
(二)確保新聞內容的可讀性
新聞采編工作確保新聞內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從而方便受眾理解。尤其是對于市縣電視臺而言,由于觀看這類電視臺的主要群眾為城鄉居民,因此在新聞采編的過程當中則需要將受眾的文化水平和認知水平充分考慮進來,采編工作人員要結合具體的新聞事件,對新聞采訪策劃方案展開科學的策劃,避免在新聞報道工作當中出現內容的同質化或者是趨同化,并通過對新聞線索的抓取,展現出新聞事件的與眾不同之處,提高新聞信息的可讀性。例如,在采訪地方先進人物或典型人物的過程中,應該從被采訪對象的人生經歷、轉折點入手,過渡到被采訪對象的思想立場、社會地位等方面。采編工作人員在采訪之間應該做好采訪大綱的擬定工作,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問題,并從獨特的角度挖掘出被采訪對象的光輝事跡,使新聞內容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榜樣力量[10]。
(三)強化采編人員技術水平
全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內容和技術的創新對于電視臺工作人員而言也是一種挑戰,相比較國家級、省級電視臺而言,市縣級電視臺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11]。那么此時,為了提高新聞采編工作的效率和創新性,有必要采取相關的方式和措施實現對采編人員的定期教育和培訓工作,提高采編人員的工作能力和專業素質,最終呈現出更好的新聞內容。具體而言,市縣級電視臺可以通過邀請業內資深人士進行指導或者開展講座的方式,或者是委派電視臺采編人員前往其他單位進行學習或交流,從而獲取更加先進的采編技術和經驗,提高市縣級電視臺的新聞采編質量,使新聞作品具有更大的傳播范圍、更及時的時效性、更新穎的新聞內容和更先進的采編技術,促進電視臺的長期持續發展,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新聞信息和服務[12]。
四、結語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給新聞采編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新聞采編工作不斷轉型優化的主要動力。為確保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能夠滿足群眾的需求,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作為電視臺,有必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和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創新自身的新聞采編內容和技術,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采編措施,優化新聞采編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使電視臺工作能夠更加順利開展,充分發揮自身的行業優勢,實現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最終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吳祖凱.融媒體時代縣級電視臺新聞欄目發展策略芻議[J].新聞研究導刊,2020(10):34-35.
[2] 張鴻波.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縣級電視臺編輯記者的挑戰和機遇[J].西部廣播電視,2020(13):44-45.
[3] 潘熙可.論全媒體時代報紙編輯的轉型[J].西部廣播電視,2015(20):15-16.
[4] 薛冰華.論全媒體時代報刊編輯實踐教學的“六個轉變”[J].中國報業,2016(12):26-28.
[5] 趙萍.電視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下的創新與轉型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1(7):35-37.
[6] 林旭.論全媒體平臺下新聞采編的內容和技術創新[J].中國傳媒科技,2018(12):69-70.
[7] 徐蓉.全媒體時代縣級電視臺的破繭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4(15):33-35.
[8] 郭海玉.論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編輯的核心素質構成[J].中國報業,2013(8):28-30.
[9] 張建萍.全媒體時代報紙編輯工作的轉型與創新[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1):44-46.
[10] 黨曉培,楊蕊.全媒體時代下創新報紙編輯的策略探究[J].傳媒論壇,2021(16):21-22.
[11] 陳堅.融媒體背景下傳統新聞采編的困境及突圍[J].中國傳媒科技,2018(12):26-28.
[12] 王銀鎖.淺析全媒體戰略下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8(1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