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曉燕
摘? 要? 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是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基層黨組織以強化組織力為核心,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成功轉化為推進社區治理的強大效能,鍛造了堅強的戰斗堡壘。針對現存的問題,仍需加強黨的政治功能建設、黨的組織建設、黨建工作者隊伍建設、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破解治理難題,開創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新局面。
關鍵詞? 組織力;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黨同人民群眾始終保持血肉聯系”。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是指黨的基層組織為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通過內部建設的強化和外部凝聚的增強,實現自身和基層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力量,主要由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等方面組成。本文從組織力視角,總結S市D社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經驗與成效,分析基層黨建在引領社區治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啟示與建議。
一、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提出:“黨的基層組織要著力提升組織力,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政治引領。”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舉措
提高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用,將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基層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基層黨組織注重提高黨的建設質量,著力強化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有利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二)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提出,“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必須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關鍵”。作為社區最重要的治理主體,基層黨組織必須不斷加強組織力建設,推進社區治理發展,這是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三)統籌資源服務民生的重要使命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要抓住組織堡壘這個關鍵,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更好地統籌資源、服務民生。新時代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動機和目標在于引導社區多元主體,基于公共利益,開展協商合作,建立社區優良公共秩序。基層黨組織堅持黨建引領,自覺擔負為人民服務的使命與責任,摸索服務好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方法,能更好地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共創美好幸福生活。
二、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實踐與成效
社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社區治理,也是對基層黨組織引領社區治理能力的大考。S市D社區占地面積0.03平方公里,居民住戶1962戶,常住人口5700余人,有1個黨總支,下設5個黨支部,黨員230余名,共有3個區域化黨建聯盟單位。在疫情防控中,D社區的基層黨組織以強化組織力為核心,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轉化為了疫情防控的力量優勢。
(一)發揮政治領導力,筑牢抗疫堡壘
政治領導力是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第一力量,是黨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所展現出來的政治能力。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D社區黨組織時刻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通過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筑牢抗疫堡壘,為社區疫情防控提供堅實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一是建立“總支抓總、支部包片、樓組包樓、工作到戶”的疫情防控責任體系,落實多層級包干。二是成立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將16名下沉的機關事業黨員干部編入8個黨小組擔任負責人,分別帶領核酸檢測、秩序維護、樓道消殺等8個工作組投入抗疫工作。三是設立核酸采樣、掃碼登記、秩序維持等3個“黨員先鋒崗”,號召130余名黨員志愿者積極作為,率先垂范發揮“頭雁效應”,爭做“攻堅先鋒”,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二)發揮思想引領力,形成抗疫共識
思想引領力是建立在共同思想認識、共同目標追求上自覺自愿的內在趨向,能從深層次上激發組織治理效能,把黨的主張轉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及時消除群眾存在的焦慮、恐懼心理,維護社會穩定。”D社區黨組織多措并舉,著力加強宣傳和引導,形成群眾的抗疫共識。一是認真做好群眾思想工作,通過制作《致居民的一封信》等入戶資料,將重大決策部署以及具體防控措施傳達到每個家庭。二是開設疫情防控公眾號,及時轉發政務媒體發布信息,加大政策措施的宣傳解讀,快速回應群眾關切,及時辟謠止謠。三是通過社區電子顯示屏宣傳、志愿者勸導、無人機喊話等形式普及防疫知識,引導居民科學防護。同時,加強輿論引導,廣泛宣傳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生動講述抗疫感人事跡,號召群眾自覺遵守疫情防控規定。
(三)發揮群眾組織力,優化抗疫服務
群眾組織力是指黨依靠群眾、動員群眾和組織群眾的能力,是黨的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確保黨的全面領導的內在要求,融洽的黨群關系是黨的群眾組織力的集中展現。
疫情防控期間,D社區黨組織以真情服務贏得了群眾的支持與認可,凝聚起群眾力量,維護了社區穩定。一是傾聽民聲,問計于民。充分聽取和收集群眾對疫情防控的合理訴求和建議,完善工作流程,采取積極措施,健全服務體系。二是精細化服務管理。對有特殊需求的困難群體和獨居老人開展社區助餐服務,統籌醫療管理;為家中沒有廚具的租客準備速食產品,引導租客參與社區團購;針對“陽性樓道”,安排專人牽頭組建服務團隊,保障生活必需品和防護用品的供給。三是做好個性化服務保障。成立工作專班,應對隔離學生的讀書、考試問題,確保學生安心學習;協調周邊商超門店,設立物資集散點,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四)發揮社會號召力,匯聚抗疫合力
社會號召力是黨團結人民、凝聚共識和動員社會的能力,是政黨具有生機與活力的體現。
在疫情防控治理中,D社區黨組織積極統籌資源,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匯聚各方力量,開展協同作戰。一是網聚人才。第一時間號召社區黨員通過微信小程序線上報到,帶頭參與小區防疫工作。及時發布防疫志愿者“招募令”,成功組建“藍色騎士”和“移動大白”等多支抗疫隊伍。二是整合資源。依托區域化黨建聯盟平臺,整合成員單位資源,積極開展社區“守護家園”行動,筑牢社區疫情防線。三是建立疫情防控治理共同體。由黨組織牽頭,構建了黨組織、在職黨員臨時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小區志愿者“五位一體”的抗疫治理共同體,形成了黨員帶頭、能人領隊、眾人參與的抗疫格局。
三、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D社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充分表明基層黨組織強大的組織力是抵御風險沖擊、維持社區治理秩序的重要保障。但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實踐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發揮,也制約著社區治理效能的提升。
(一)政治功能淡化
部分黨組織在觀念上偏重服務,存在著政治理論學習不系統不完整,以事務性工作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同時,未能重視對社區黨員群眾的思想引領,導致黨組織的政治屬性有所淡化。疫情防控期間,部分黨員消極被動,不敢挺身而出,在落實防控政策上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宗旨意識、責任意識與榜樣意識。此外,部分黨組織也存在不敢作為,害怕出格出錯的思想,擔當意識和創新意識不足。
(二)組織建設虛化
部分黨組織開展政治生活的思想自覺和實踐自覺不足,政治生活的內容主要考慮社區老年黨員,形式固定,對年輕黨員缺乏吸引力。此外,黨組織對新興領域企業黨建工作關注較少,如對轄區房屋中介、外賣以及互聯網企業的黨建工作延伸相對乏力,實效性有待提升。
(三)隊伍建設軟化
當前,社區黨建工作者的整體素質與社區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著差距。部分黨組織的領導班子政治站位不高,不能緊跟新形勢新要求。個別黨建工作者先鋒模范意識不強,對工作對象、工作現狀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運用網絡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較弱,不能滿足社區治理的需要。疫情防控期間,部分黨建工作者工作方式簡單,將防控措施流于形式化、教條化和機械化。
(四)作用發揮弱化
在黨建實踐中,黨組織與轄區單位、“兩新”(新經濟和新社會)組織等單位共同成立了區域化黨建聯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黨組織未能找準各方利益結合點,聯盟單位參與社區黨建和社區治理的動力不足,協作效果不佳,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有限。此外,黨組織習慣運用行政化手段處理社會問題,與社區治理多元主體缺乏橫向協作,外部吸引力不強,居民和組織尚未完全加入社區治理體系,無法形成社區治理合力。
四、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啟示與建議
新時代社區治理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基層黨組織要堅持自我革命,提高組織力,統一領導區域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集眾智、匯眾力,有序推動社區治理與發展。
(一)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堅定社區治理方向
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是黨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引導和凝聚群眾的關鍵,是確保社區治理沿著正確方向前行,實現黨領導社區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一是加強理論武裝,筑牢思想根基。努力推進社區黨員和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區貫徹落實。要加強對區域內基層社會組織的政治引領,適應多樣化的社會現實,創新使用新媒體,用大眾化的語言開展生動宣講,把黨的政策傳遞到千家萬戶。
三是將黨建工作與社區治理工作密切結合。要找準黨建工作與疫情防控、文明創建、違章整治等社區治理工作的結合點,抓住社區居民最關心的事情,妥善解決治理難題。
(二)優化黨的組織建設,夯實社區治理基礎
持續優化黨的組織建設,將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才能為黨領導社區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夯實社區治理的基礎。
一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高組織權威。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深化細化全面從嚴治黨機制,健全完善“小微權力”清單,規范權力運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落實好各項組織生活制度,堅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努力提高黨員的黨性意識、組織意識和思想覺悟。
二是優化組織設置,提高組織覆蓋力。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原則,推動黨組織有效嵌入“兩新”組織以及社區非正式組織等,逐步健全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以各樓棟、各類組織、駐區單位等為一線戰斗堡壘的組織體系。參照社區網格化管理方式,讓黨組織、黨員“進網”,探索實行黨組織負責人與網格長一肩挑、黨員與網格員雙培養等工作方式,加強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的有效性。
三是創新活動方式,提高組織影響力。通過內容創新、載體創新、手段創新,使黨組織的活動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黨員需求、融入群眾關切。如搭建“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等形式多樣的務實績、干實事載體,激勵廣大黨員亮身份、踐承諾;根據社區黨員、在職黨員與流動黨員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黨日、政治生日等線上線下活動,提升黨組織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推進社區黨建工作者隊伍建設,培養社區治理的中堅力量
社區治理效果與社區黨建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成效密切相關。建設一支思想先進、能力過硬的社區黨建工作者隊伍,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一是選育“領頭雁”。突出政治標準,堅持德才兼備,著力從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國企人員等優秀黨員中選拔人才,真正把政治過得硬、群眾信得過、服務有本事、治理有辦法的優秀黨員人才培育選拔到社區領導崗位上來。同時,注重優化“領頭雁”隊伍的年齡結構與知識結構,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開展各項工作的能力與效率。
二是強化對社區黨建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充分發揮社區黨校、社區書記工作室等平臺的作用,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幫助社區黨建工作者正確認識和把握黨建與治理的內在聯系,引導他們扮演好引領者的角色。要注重在防疫抗災、應急處理、矛盾化解等工作實踐中,培養他們宣傳引導、組織動員、協商議事、智慧治理的能力以及運用新思維新技術去探索治理新路徑的能力。
三是關心關愛社區黨建工作者。通過激勵關懷來體現組織的溫暖,做到政治上關心、精神上鼓勵、工作上愛護、生活上體恤,不斷強化社區黨建工作者的身份認同感和榮譽感。對思想先進、工作能力強、任勞任怨的黨建工作者,給予表彰獎勵,激發其工作熱情;對于生活或家庭困難的黨建工作者,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疏導等。
(四)探索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激發社區治理活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任務。基層黨組織要積極整合資源,完善服務功能,讓多元主體共享社區發展成果,激發社區治理的活力。
一是培育共識理念。要踐行群眾路線,做到體察民情、關注民生、匯聚民意,把握群眾關于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的合理訴求,真心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把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在開展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塑造多元主體維護社區共同利益的集體價值偏好,培育社區共同體意識,激發其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
二是搭建共治平臺。充分發揮社會號召力,動員整合多方資源,搭建“社區黨建聯盟”“議事廳”“公益會”等多元主體共治平臺,開設“微心愿”“微公益”“微治理”等項目,暢通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同時,注意完善共治平臺的體制機制、健全細化監督約束制度,形成多元主體的密切關聯,實現聚合效應。
三是開展協同行動。在一核多元的治理體系中,黨組織要注重找準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居民等各方利益結合點、提高利益關聯度,進而在利益聯結基礎上,推進合作聯動,鞏固強化社區的韌性。此外,依托“一網統管”“一網通辦”等大數據治理平臺,利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強化科技賦能,提升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效能。
參考文獻:
[1]曹勝.以基層組織力提升推進社區治理發展——新時代基礎性政治建設的角度[J].新視野,2018(06):14-19.
[2]鄭琦,陶周穎.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內在邏輯及實踐路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01):107-114.
[3]唐皇鳳,李要杰.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政治功能的百年演進和基本特征[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34-45.
[4]王杰,陳義平.新時代推進韌性社區建設的實踐經驗與議題聚焦——基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考察[J].湖北社會科學,2022(05):57-63.
本文系上海市黨校(行政學院)系統課題“新時代城市社區黨組織組織力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研究”(編號2022SHB01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黨校)
【責任編輯: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