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明節后第6天,與我相濡以沫53年的妻子,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之路。
從她病危到病逝,我常深夜難眠,夫妻相處的點點滴滴,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從腦海中掠過……
1969年春節剛過,我到江蘇執行一項任務,經批準順道休假回家看望父母。當時,我在南疆已服役4年,提干沒有多久。
那天中午,我正邀請幾位退伍回鄉的戰友來家小聚,忽然從門外走進一位扎著兩個羊角辮、穿花對襟棉襖、灰色棉褲的女青年。我的堂妹聞聲從里屋走出來,向我介紹,這是她的好朋友王秀平,在公社一個耕讀小學當教師。我只禮貌性地點了點頭,沒留下太深印象。
其實,堂妹是想給我們牽線搭橋,而我當時并未察覺。直到第三天,在大姐和堂妹的一再勸說下,我才勉強答應等學校放學后,再和王老師正式見個面。
當天下午,在一位老戰友的陪同下,我來到兩公里外的耕讀小學。學校設在一間簡陋的民房里,擺著十來張用舊木板拼成的長條書桌,桌面高低不平,中間還布滿一道道縫隙。學生的座椅更是五花八門,顯然是各自從家中帶來的。一塊木制的黑板上還有一些瘤疤,估計用粉筆寫字都很吃力。老師的講臺是用土基壘起來的,上面覆蓋著一塊藍色的舊布……
然而,整個校舍打掃得干干凈凈。房東是一位青年女子,熱情、大方。她告訴我們,王老師送幾個離校較遠的學生回家去了。這里小河流較多,她怕孩子在路上玩水出事,每天放學都送。“王老師一個人在這里教書都快3年了,人可好啦!我倆住一個房間,我沒什么文化,她常常輔導我學習。我很感謝她,把房子讓給她辦學。”
偏僻的小村莊,突然來了一個穿“4個口袋”的軍人(當年部隊沒有軍銜,干部常服上裝有4個口袋),立刻引起一陣小小的轟動。許多人圍在門口交頭接耳,他們似乎已經意識到什么,個個臉上掛著笑容。
一位懷抱小孩的婦女快人快語:“大軍官,我對你說句實情話,誰要娶了我們王老師,算是拾到一塊金子了!”從他們簡單的話語中,我已大概看出這位王老師在鄉親心中的良好形象。
天色已晚,王老師才風塵仆仆地回來,依然是前天的那身穿著,只是鞋子上沾滿了泥巴。她顯然不知道我們要來,見到我們先是感到意外,后又十分歡迎。女房東執意留我們吃晚飯。飯桌上,王老師興奮地說,今天送完孩子又順道去了一個學齡女孩的家,費了好一頓口舌,才做通了家長的思想工作,答應明天就送孩子來上學。看她的表情,好像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又好似向我們解釋遲回的原因。
短暫的接觸中,王老師敬業、樸實、善良的美好品質,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來,公社文教辦的一位負責人不吝夸獎地對我說:“王秀平老師,白手起家辦起耕讀小學,不拿工資,沒有補貼,只是與同等勞力一樣記工分。學校無論是對學齡兒童的動員人數、教學質量和學生家長的滿意度,都是公社最好的。”聽說王老師為動員家長讓孩子讀書,不知挨了人家多少白眼,但她始終不肯放棄一個孩子。
正因為有這樣的熱忱,耕讀小學被王老師辦得紅紅火火、朝氣蓬勃、全縣聞名,縣里還專門請她到各公社去介紹經驗。
短短幾天,我們已經從相識、相知到相愛,并于同年8月在部隊所在地登記結婚。

1988年5月,孔祥權和妻子王秀平
婚后,我調到南粵某部機關工作,她依然在蘇北老家任教,夫妻分居近10年。
這期間,由于表現突出,她從全公社20多位民辦教師中被選拔、轉正為公辦教師。我們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她一邊忙于教學,一邊照顧老小,艱辛可想而知。然而,每年我探親回家,她從沒向我訴過一次苦、叫過一聲累。平時書信往來,也總是叮囑我多注意身體,家里的一切她都能料理好,讓我放心。
1979年初,她隨軍調到廣州當小學教師,兩個孩子也入學讀書。此時,我退休的老父親不幸病故,家中隨之減少了經濟來源,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
那時,我們夫妻倆工資加起來才100元出頭,四口之家在大城市生活處處需要花錢,而我又一點存款都沒有,甚至安家時還欠了200多元的債務。
在這種困難情況下,她對我說:“再窮再難總能熬過去,但不能虧待了老人,我們每月給你媽寄10塊錢生活費。”
我問:“你爸你媽那里怎么辦?欠下的債務又怎么辦?”
她回答:“我爸有退休金,我媽身體不錯,還能種地,過日子沒什么問題。”
后來,我們靠省吃儉用把欠的債還清了。我不禁想起當年那位抱小孩的婦女說的話:誰娶了王老師,就是拾到金子了。
妻子剛到廣州任教時,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新的工作要求,都有些難以適應。她拜老教師為師,虛心請教和學習,加上她積極努力、隨和勤快,很快融入到集體中,工作也逐漸打開局面。
工作、家庭的壓力同時落在她柔弱的肩膀上。為壓縮生活費,她恨不得將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每天晚上去菜市場買收攤前的便宜菜,有時早餐煮兩個雞蛋,讓我吃一個,另一個切開分給兩個孩子,自己一口都不舍得吃。

1994年冬,王秀平在辦公室備課
生活本來已經夠辛苦了,而我胃病的老毛病又犯了,多次住院,有一次還被誤診為癌癥。在我住院的日子里,她每天堅持煲湯,坐近一個小時的公交車給我送來。我一再拒絕,她卻從未間斷。在她的精心調養下,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我的胃病竟徹底好了。
不想,生活中的難題接踵而至。1985年后,岳父母又相繼患病。先是岳父中風,生活只能半自理;繼而岳母罹患食道癌,身體日漸羸弱。妻子是長女,她妹妹也嫁給了一名軍人,隨軍去了河南,妻子把伺候父母的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
1989年秋天,她將二老接來廣州治病。那時,我剛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特別忙,又頻繁出差,妻子幾乎是一個人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顧全家六口人的生活。一年后,妻妹將岳母接去河南,岳父留在廣州養病,病情發展到后期,老人已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妻子精心照料他,直到1991年去世。不久岳母病情惡化,妻子在1992年暑假趕去河南,和她妹妹一起伺候老人ー個多月。岳母當年秋天去世,妻子在悲痛中又去河南將骨灰接回廣州,與岳父合葬。
工作和生活的長期壓力,讓妻子不堪重負,人越來越消瘦,胸痛時常發作。我勸她去醫院檢查,可她總說:“不礙事,我身體底子厚著呢!”
即使這樣,她在工作上一點也不松懈。備課、上課、批改作業,一絲不茍;家訪、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從不粗枝大葉。她說,低年級小學生的教育是打基礎,責任重大,來不得半點馬虎。正當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時,1994年6月初卻查出身患惡性腫瘤,瘤體已有雞蛋般大小,于是6月16日做了手術。
手術前夕,學校領導和同事去看望她,她還說:“我最擔心的是怕耽誤孩子們的學業,只要和他們在一起,我就什么病也沒有了。”就這樣,在做完手術并堅持30次痛苦的放療后,她又重新站在了講臺上。
1999年初夏,妻子又被查出冠心病,確診時心血管病變已相當嚴重,無法放支架,只能做心臟搭橋手術。手術后又引發心衰,致使下肢水腫、腹脹、排尿困難,只能依靠服用利尿劑來維持。可等她病體稍微恢復,又繼續投入工作。直到2000年初,身體實在無法堅持,才提前退休。
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心和對學生發自肺腑的愛,使她在教學工作中取得了好成績,她曾被評選為“廣州市教委系統先進工作者”“廣州市優秀教師”。
一次,我偶遇一位學生家長,他動情地對我說:“王老師真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她對學生的關心關愛,我們永遠記得。”這件事讓我深受感動。
妻子對兩個女兒,更是關愛中不失嚴格,讓她們明辨是非,懂得如何做人,健康成長,學好本領,以后在事業上不斷進取,報效國家和人民。
妻子常對我說,媽媽從小就教育她,別人有難時“能幫一把是一把”。她謹記母訓,急人所難,幫人所需,而且不摻雜一點兒功利心。
有一次,她約一對退休的老同事夫婦一起逛超市,回家后和對方通電話時,同事順便說了一句:“我家老頭子記性差,剛才在超市把‘拐杖傘丟了。”掛了電話后,她不顧疲勞又坐公交車趕回超市,硬是找到那把傘,并當即送去同事家。
我既心疼又不解:“你做過兩次大手術,犯得著為一把不值錢的傘忙活半天嗎?”
妻子卻說:“他們年齡比我大,這把傘已經用習慣了,丟了后行動不方便。何況是我主動約人家的,有責任幫忙找回呀!”
2021年底,一股強冷空氣襲擊廣州,氣溫驟降。我倆從外面走回小區時,她看見門口保安穿著單薄的衣衫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頓起惻隱之心。當時她行走已很困難,回家后卻當即找出一件羊絨衫給這位保安送去。隔日,她又將一件嶄新的棉背心送給他,讓這位保安十分感動。
妻子的人緣極好,這與她開朗的性格有關,而更主要的還是她處處為別人著想,以一顆善良之心對待他人。
妻子有個堂侄女琴兒,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晚輩,在廣州開了一間小裁縫鋪,逢年過節都會帶著禮物來看望我們。幾次后,妻子對我說:“琴兒靠一針一線賺點辛苦錢,可她每次來看我既要花錢,又耽誤不少工夫,我心里過意不去。再說她看到我病懨懨的樣子,心里也會很難受。”于是就以各種借口推辭,致使堂侄女誤會姑姑不歡迎她。妻子病故后,我將其中的緣由告訴堂侄女,她感動得落淚,在微信中寫道:“我非常后悔這幾年沒有多去看望姑姑,姑姑是個好人!”
在最后病重入院前,妻子已知自己來日無多,向我特別交待后事:一、喪事從簡,只告知親朋好友即可,不要要求人家參加告別儀式;二、不收香儀禮金,收了,她會感到不安的。對妻子的吩咐,我和兩個女兒都一一遵照執行。
一位老朋友感慨道:“王秀平真正把為別人著想做到了極致!”
孟子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妻子的一生,看似平淡,卻有著可貴的“仁愛之心”,處處愛人,同時也處處為人所愛。在她長期與多種疾病進行頑強斗爭中,有很多人通過各種方法給予她鼓勵和安慰。她病危時,親朋好友非常想到醫院看她一眼,但因為疫情無法實現,于是他們通過電話、信息和微信朋友圈,為她祈禱,表達心愿。
一位身在遠方的老友在微信中這樣寫道:“秀平妹子,我不信神,但又希望真有神靈存在,保佑您這位大好人逢兇化吉,健康長壽!”
一位學生家長在她去世后發來唁電:“驚悉秀平老師去世,心里十分難過。她是位德才雙馨的好老師,視學生如子女,深受我們家長的尊敬和愛戴。我們全家含淚送別她,愿她在天堂一切安好。”
親愛的妻子,雖然人已去,淚已干,但你樸實善良、勤奮努力、真心愛人的品質,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永遠懷念你。
(作者為退役軍人,作者戰友李志強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貢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