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欺凌”逐漸成為一個被人們熟知的詞匯。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絡用戶規模達10.67億,其中,學生是社交網絡的典型用戶。因此,若不能加大干預力度,有可能使網絡欺凌事件在校園內不斷蔓延,并對學生的發展造成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為此,教師需要深度解讀中學生的網絡欺凌行為,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以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針對中學生的網絡欺凌行為展開了深入的探究,并從中學生網絡欺凌行為產生的內在心理動機入手,提出了環境構建、社會支持、價值導向和人本管理等幾項干預措施,以期降低中學生網絡欺凌行為的發生概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
一、中學生網絡欺凌的概念
網絡欺凌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渠道實施一種惡意傷害行為,這一行為不會對當事人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會給當事人的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此外,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與匿名性特征,網絡欺凌事件存在難取證、難追蹤、難調查的問題,這可能給受害人群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困擾。而中學生作為當前典型的網絡用戶群體,更是身處于網絡欺凌事件的“重災區”。網絡欺凌可能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為此,抵制網絡欺凌不僅是相關部門針對網絡環境展開治理的問題,更是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須重視的環節。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關注重點
(一)注重人類個體獨特性的分析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探究人的精神世界的過程中,提出了“自我實現”這一重要概念,目的是了解人區別于動物以及其他個體的獨特本質。而在了解中學生網絡欺凌行為的過程中,人們同樣需要對網絡欺凌事件的參與人群進行分類,并準確了解每一類人群的現實心理需求。
基于此,筆者將網絡欺凌事件的參與者分為被欺凌者、圍觀者、欺凌者和跟隨者四個類別。其中,部分被欺凌者在遭遇網絡欺凌事件時,選擇對欺凌事件息事寧人、默默忍受。部分欺凌者在施加傷害的過程中,更多是追求心靈上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而網絡空間的虛擬、開放和隱蔽等特性則降低了欺凌者通過傷害他人獲取滿足感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這一行為的發生。而圍觀者和跟隨者的心理需求則相對復雜,他們往往會因為空虛無聊、怕被孤立、尋求存在感等多種原因,選擇保持看客身份或參與網絡欺凌事件。
(二)注重人類個體行為內在動機的解讀
人的精神需求是其外在行為產生的根本動因,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便在于透過人外在行為的具體表現,分析其內在自我實現需求的深層原因,從而對人類的個體行為做出合理的解讀。基于此,在分析中學生網絡欺凌行為的內在動因時,可以將其分為“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前者主要對應的是被欺凌者的心理,部分網絡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退縮、忍讓的共性特點,他們在遭遇沖擊和傷害時可能選擇被動應對姿態,希望可以通過逃避來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惡化。但這種心理會在無形中對欺凌者、圍觀者和跟隨者起到潛在的鼓勵作用,反而會使事態進一步惡化。后者對應的則是網絡欺凌事件另一方的心理,即欺凌者,在面臨生活、學習、競爭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少部分學生會借助網絡宣泄負面情緒。
(三)注重人類個體深層次精神世界的剖析
人具有高度復雜性的深層精神世界,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深層精神世界才是驅動人心理世界表層活動的核心,同時也是人部分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為此,在研究中學生網絡欺凌行為的過程中,人們還需要進一步挖掘中學生精神領域中更深層次的內容,如此才能準確地把握中學生的心理動態。
通過分析網絡欺凌事件中各方參與者的心理狀態可以發現,部分參與者對社會具有迷茫和陌生的心理。少數中學生在生活中欠缺自我調控和人際交往能力,偶爾會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因此,參與網絡欺凌事件的中學生更多是出于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狀態,無論是被欺凌者還是其他群體,在此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復雜的內在矛盾和心理沖突。在這一情況下,學校需要主動為學生提供社會支持和情感關懷,從而讓學生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杜絕網絡欺凌事件的發生。
三、中學生網絡欺凌的危害
在調查中學生網絡欺凌方式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其中常見的幾種欺凌手段主要包括“在公開社交媒體網站中發布虛假言論”“通過網絡聊天工具發送惡意言語”“在網上散布他人負面信息”等。這些欺凌行為的發生往往不會與利益因素掛鉤,且旁觀者的構成成分復雜、增長速度較快,這使得被欺凌者擺脫網絡欺凌的環境有一定難度。中學生網絡欺凌行為可能對被欺凌者的聲譽產生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生活。同時,網絡欺凌行為可能對被欺凌者的心理造成傷害,部分被欺凌學生可能產生焦慮、抑郁、緊張、痛苦等情緒。
四、人本主義心理學視域下干預中學生網絡欺凌行為的措施
(一)樹立價值實現的積極導向
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觀察中學生網絡欺凌事件的各方參與群體能夠發現,部分中學生在生活中存在迷茫、孤獨、無助的心理。因此,要想杜絕網絡欺凌事件的發生,學校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引導作用,針對中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教育宣傳活動,以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使中學生的自我實現需求能夠集中到社會責任和文化建設方面。
學校可以通過勞動教育、法治教育、德育等教育形式,引導中學生群體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也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公益活動、幫扶活動等形式,引導中學生積極參與一些有價值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并掌握參與社會集體生活的正確方式,從而逐漸改變學生的生活態度,使其對自身行為產生更為清晰準確的認知。
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宣傳活動,幫助更多被欺凌者改變生活困境,并讓學生了解在今后的生活中應該如何避免這一問題,使中學生群體能夠通過生活中積極向上的一面,尋找自身的存在感與價值感,進而有效降低校園網絡欺凌事件的出現概率。
(二)給予關懷接納的社會支持
在走進校園之后,學生需要盡快適應校園這一微型社會的生活方式,如此才能為今后正式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完成情況,更要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享受校園生活,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例如,教師通過開設學生社團組織的形式,鼓勵二、三年級的學生主動為新生提供生活與學習上的幫助,如帶他們熟悉校園環境、給他們推薦興趣社團等,以緩解新生的陌生疏離之感,拉近學生彼此之間的情感距離。
又如,針對臨近畢業時期產生焦慮、迷茫情緒的學生,學校可以開展一些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社會集體的關懷與接納,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建設工作,以避免其在網絡中宣泄負面情緒。
(三)創建尊重理解的和諧環境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下,學校需要根據學生的精神需求,創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同時,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努力改變部分學生的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一些競賽活動或辯論活動,鼓勵中學生自由地表達自身的觀點,并要求學生在尊重和理解他人觀點的情況下進行討論,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避免學生對他人的觀點進行盲目批判。
(四)采用動態科學的人本管理
教師是學生的管理者與引導者,需要承擔起學生在校園生活期間的相應責任。教師可以通過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人文關懷活動,打造和諧美好的校園氛圍,使每一名學生都能用友善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例如,教師可以定期向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專題輔導,向特殊學生群體提供幫扶項目,以改變個別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同時為學生創設理想和諧的校園生活環境。
此外,學校可以借助大數據對中學生群體實施動態管理,如通過對校園局域網絡上的敏感詞匯進行重點追蹤和規律研判,及時發現學生群體中存在的網絡欺凌現象,并采取干預措施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惡化。同時,學校還可以要求教師定期對學生開展法治教育和糾察行動,為一些身處網絡欺凌事件的受害學生提供傾訴渠道,并幫助其及時解決生活困境,引導這些學生正確應對來自他人的惡意,以建立校園網絡欺凌事件的堅固防線,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促進中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綜上所述,本文立足于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對中學生網絡欺凌事件的發生原因與干預措施展開了分析。在面對中學生網絡欺凌事件時,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采取有針對性的引導措施來改變這一現狀,進而為中學生群體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以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