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小編為大家提供了4個科技類素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院士拿布袋領獎
在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領銜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隨后,一張“院士拿布袋領獎”的照片在復旦大學師生的朋友圈廣泛傳播,拍攝這張照片的是復旦大學老師周桂發。原來,趙教授前一天從北京領完獎后立馬就飛回了上海,第二天早上上完兩節本科生的課,證書一直裝在帆布袋里沒來得及放回辦公室,十點周桂發老師在教學樓下碰到了他,于是有了這張照片。
據了解,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由于評選極為嚴格,該獎項在歷史上曾出現多次空缺。
1998年,趙東元結束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后工作回到上海。初到復旦大學,趙東元發現國內整體科研條件和國外差距較大。學校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為他提供了3萬元科研經費,他便從這3萬元“起家”,直到成長為享譽國際的科學家。
趙東元常常鼓勵學生隨時隨地“異想天開”,自稱“造孔之人”:相當于拿個鑿子,在大家看不到的微觀世界里“造孔”。在帶兒子玩樂高時、去醫院探望病人時,他都能將生活中的細節大膽聯想、為自己的科研開辟新方向。
趙東元說過:“我真的愿意做科研,因為科研面對的全是新鮮事物,還可以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當學生請教他,要具備什么條件才能進入他的實驗室時,他回答道:“沒有別的,我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愛科學,要有志于成為一名科學工作者。”(據《中國青年報》)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2021年4月,中國科學院博士黃國平的一篇論文的致謝部分令無數網友淚流滿面。
作者講述了自己20多年的求學經歷:小時候家中貧困,多位親人相繼離世,獨自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讀書是他晚上最開心的事情。進入大學后,他將計算機作為一生的事業與希望,最后來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文中寥寥幾句卻道盡了作者一路的艱辛與坎坷:“讀書二十二載,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從小山坳走出來的黃國平與命運抗爭的故事,印證了那句話:“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讓北京冬奧會實現“用雪自由”
冰與雪是冬奧會的“靈魂”,優質的冰雪賽道可為運動員創造佳績提供條件,又在客觀上增加了競速比賽的激烈程度。
在2016年以前,中國還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大部分人甚至沒聽過“冰狀雪”的概念。
冰狀雪指的是滑雪場雪質的一種形態。在高山滑雪比賽項目中,運動員滑行速度可達到每小時130公里至140公里,對雪道硬度有著苛刻的要求,雪道表面必須保持結晶狀態,近似于冰面,這種賽道被稱為冰狀雪賽道。冰狀雪的密度可達每立方厘米0.65克,主要用于減小賽道表面對滑雪板的摩擦力。
很快,我國科研項目團隊向制造中國自己的“冰狀雪”發起攻關。經過大量的觀測和試驗,研發團隊從機理上弄清了優質雪道的雪質要求。借助注水、壓實成套制雪工藝,研發團隊已經成功制造出符合大陸性季風區的合格“冰狀雪”,堅硬、光滑的冰狀雪賽道將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揭開神秘面紗。(據《科技日報》)
了不起的“汪汪隊”
2021年10月,江蘇省南京市舉行全國消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參賽的主角除了身姿矯健的消防員,還有一支“汪汪隊”,它們由不同品種、受過專業訓練、具備專業技能的搜救犬組成。
比賽項目分為對指揮服從、定向目標搜救、野外目標搜救、廢墟目標搜救等,每一項都考驗著搜救犬的速度、協調能力、膽量等素質。
在“箱體搜索”項目中,20個偽裝成各類災害事故情景的搜救箱內,隨機藏有1~5名“被困人員”,其余箱體內還有犬糧、衣物等干擾物,要求搜救犬每搜到一個箱子必須吠叫警示20秒。競技考查的是搜救犬在復雜的環境下對血跡和人的敏感度,同時要抵抗各種干擾因素,最終準確找出被困人員的位置。
來自廣東省的消防員韓悌澤和他的搜救犬杰克取得了優異成績。杰克在盤查完賽場上的眾多箱子后找到目標箱,并不斷吠叫,它的吠叫聲像警鈴鳴笛聲一樣響亮。對此,不少網友表示:“在災難現場,搜救犬的叫聲能帶給被困者希望。”
每當災難來臨時,搜救犬總會跟隨消防員一起沖上前線,四處聞嗅,搜尋幸存者。即使爪子被磨得血肉模糊,它們依然全力以赴。它們是善良勇敢的戰士、身懷絕技的救星、戰士值得信賴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