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18歲的曲仟仟,或許是最受矚目的高考考生之一。畢業于遼寧省實驗中學的她以677分的總分,通過強基計劃被清華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錄取。7月16日,曲仟仟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也是清華大學今年在遼寧省投遞的第一份錄取通知書。
被今年北京中考成績內卷的信息刷屏,很多家長都或多或少帶著一些焦慮:“去哪個學校?要不要補課?要不要陪讀?能不能當班干部?”我帶著這些問題走近曲仟仟和她的家庭,希望通過她和父母的分享,分別從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復盤一位“全能學霸”的成長之路。
[仟仟說]
曲仟仟穿深藍色連衣裙,扎丸子頭,身材高挑,長相清秀,用網絡流行語形容就是一枚“高顏值學霸”。這個女孩氣質從容、思維縝密,與她交談是一場令人愉悅的互動。自由成長,自信打敗“紙老虎”
小學階段,父母對曲仟仟唯一的要求就是:上課認真聽講。幾乎每個寒暑假,父母都會帶她出門旅行,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對她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她課余時間上過美術和舞蹈的興趣班,但都沒有堅持下來。
一直堅持下來的項目是古箏,曲仟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每周一次課,已經通過了古箏業余十級考試。她說反而是通過考級之后,感覺練琴更有趣,也更有成就感。曲仟仟告訴我,古箏可能是父母唯一鼓勵過她堅持的興趣班項目(父母建議她最好對音樂有點接觸和學習,掌握一些樂理知識,古箏這一樂器則是她自己選的),其他的,完全看她自己的決定,不感興趣或者不想繼續學,那就不學了,什么時候又感興趣了,有時間的話就再去嘗試。
小學畢業時,曲仟仟可以選擇直升實驗學校初中部,但她自己決定去讀學習壓力更大的七中。剛進入初中時,她的成績并不出眾。父母對她的要求還是沒有變:上課認真聽講。一年后,她的成績已經是年級前幾名。初中畢業,曲仟仟高分考入遼寧省實驗中學。省實驗是她從小的奮斗目標。
曲仟仟說自己兒時的偶像是媽媽。她是姥姥、姥爺帶大的,小時候聽得最多也最感興趣的就是媽媽小學沒考過第二名、上課期間被老師勸出去玩、成為全校唯一的市級優秀生等“神奇故事”。和“小時候的媽媽”PK不知不覺就成了她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本能”,并早早下定了考取省實驗、和媽媽做校友的決心。2019年,當她以中考五科滿分的優異成績考入省實驗永志班時,初中班主任就說“這孩子后勁兒足,高中會有更大的成長空間”。3年后,她確如老師預判那般,順利考入清華大學。
高中剛開學,有同學帶著《大學物理》來學校,把曲仟仟嚇了一跳,有了危機感。第一次考試前,她跟媽媽說心里沒底,有可能要考班級最后幾名,沒想到考出了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聊起這些,曲仟仟笑著說:“在學習上建立自信心很重要。不要因為別人的表現影響到自己,進而動搖了對自己的信心。要無條件地相信自己,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感覺我就是能學好。努力之后,你會發現你自己都可以的。那些你一度覺得很厲害的人和事可能都是‘紙老虎’。”
自主學習,用“假想敵”提效率
從小到大,曲仟仟的學習秘籍一直是充分運用課堂時間,緊跟老師的節奏。從初中開始,特別到高中階段,她始終都有極強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注重挖掘學科潛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強,在不斷的積累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整個高中階段,她充分利用在學校的自習時間。每天晚自習,她不是急著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是先認真回想一下這一天學習的內容,覺得哪部分學得不好或者需要加強,會自己找資料來學。每天最后一節晚自習課,她會給自己制造出一點“壓力”,想象出一個“假想敵”,比如明天就要參加重要的考試了。“人有了壓力,自然會把這節課當成最后的關鍵時間來用,想一下自己最急需的學習任務是什么,當天晚上要復習什么、學習什么,做的每件事都比較有針對性。”
曲仟仟告訴我,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同,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學習能力,有甄別,有選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高中的學習壓力比較大,有時候她不想在學校上晚自習,或者覺得需要提前回家調適或休息一下,父母和老師都很理解她,盡量為她創造自由的學習條件。高中三年,曲仟仟的學習成績比較穩定,即便是在高手云集的理科永志班,她的各科成績一直穩居前列,歷次考試排名從未下過年級前10名。
全面發展,最快樂的一年是高二
對曲仟仟來說,這個暑假可能是她多年來最輕松、最開心的假期。今年清華大學的開學日期較早,8月17日報到,她報名參加了13日到16日的新生骨干訓練營。據清華大學官方網站顯示,自2001年起,清華大學就堅持舉辦新生骨干訓練營活動。曲仟仟向我解釋“新生骨干訓練營”,就是類似培養學生干部的一項活動。這是她感興趣的方面,也是她熟悉并擅長的領域。
初中畢業時,曲仟仟曾作為優秀學生代表上臺發言,她說自己有點緊張,媽媽也能感覺到她的那絲羞怯。高中三年,她在演講、主持等方面的成長幾乎是飛躍式的。這與學校寬松的學習氛圍有關。遼寧省實驗中學的校園活動很多,用媽媽李易敏的話說,“省實驗是一所最像大學的高中”。
談及高中生活,曲仟仟說學習是底色,校內外活動則會為生活增色。她不斷激勵自己走出舒適區,追求更加多元的自我和多彩的生活。她是班級團支部書記,高二成為校學生會主席。當選校學生會主席后,她更是將大量精力投入工作,忙碌于各類活動的組織協調,這也迫使她不斷調整學習節奏,提高學習效率。
曲仟仟覺得,高二是自己學習生涯中最快樂的一年。作為學生會主席,她和文藝部、體育部的同學們一起策劃各種活動,組織電影節,表演舞臺劇,同時還主持了多個活動。“感覺每天特別充實,學習的時候就學習,做活動的時候就做活動,真是太開心了!”學校的各種考試,她穩居年級前列;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金獎、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高中數學建模比賽一等獎、省華育百佳中小學生、市五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市區優秀學生等等獎項,則是對她勤奮努力的回報。“她學習娛樂兩不誤,是遼籃的忠實粉絲,我們常在一起聊明星、音樂、美食以及未來”“她學習好,古箏、吉他、唱歌、跳舞、畫畫、排球也很強”曲仟仟的同學們如是說。
緊張的學習生活也需要適當放松和休閑。從去年東京奧運會開始,她有了一個新愛好——看跳水。整個高三,她至少把一半以上的休息時間花在了看跳水上,上網找比賽資料,看比賽視頻。她的偶像是與她同齡的跳水運動員張家齊。
[父母說]
曲仟仟的父母都是70后,從事法律工作。父親曲德剛畢業于中南政法大學,母親李易敏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就在女兒出生的那一年,父親從工作7年的高校辭職,轉行做律師。隨著回避制度的改革細化,母親放棄了法官事業,轉為行政職務。
除了健康善良,其他的都是小事
曲仟仟出生于2004年。對于她的教育,父母始終堅持一個觀點:童年就是用來盡情玩耍的,孩子的健康快樂最重要。只要不是重大的健康和道德問題,他們不會隨便批評孩子。父母對于女兒學習方面的要求只有一個:上課認真聽講。其余的,考試考多少分、排多少名,從來沒有要求。在他們看來,上課聽講是效率最高的學習。從小到大,曲仟仟聽課特別認真,聽課狀態特別投入,這也是幾乎所有老師的一致反饋。
日常生活中,父母盡量保護曲仟仟的童真,并且根據她的年齡和接受程度對她進行教育。小時候的仟仟善良又心思細膩,有一次,她從小區的草叢里救回來一只小蝸牛,放在盒子里養。第二天放學回來,發現小蝸牛死掉了,她大哭不止。父母跟她解釋,每個物種的生命是不一樣的,有的就是朝生晚死,我們要認識這一客觀規律。你對一個像小伙伴一樣的小生命的逝去表示難過,我們對此表示贊揚。有時一家三口一起出門,看到路邊有老人擺攤賣水果或者買小裝飾品,他們也會在女兒的要求下買回來。“她太小的時候,不能理解按需購買的意義,但我們要保護她這種善良,等她稍微大一些后,再慢慢跟她滲透。”
長大后的曲仟仟有同理心,凡事為人著想。她積極加入沈陽市中學生公益服務總隊、沈陽青春志愿者協會等多個志愿者團體,利用近兩年的節假日及課余時間,與伙伴們共同組織參與了抗疫募捐、“空巢、高齡、殘障老人入戶探訪”等多項大型公益和志愿活動,累計公益服務時長200多個小時。
尊重孩子,她的人生她做主
曲仟仟的父母早有共識,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他們認為,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玩具、用來炫耀的展示品,更不能用來跟別人比較。他們經常對女兒說:“生命是你自己的,你的事情你自己作決定。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體驗,學習也是一個階段的體驗而已。如果你小時候做的奮斗越多,努力越多,你以后的選擇會更多,體驗會更豐富。你可以選擇努力,有更高成就,但我們也能接受你的平凡。”
父母很注重保護曲仟仟的興趣。女兒在做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學習還是玩耍)時,他們盡量不去打擾她。對于女兒的學習,他們也不會有太多的干預甚至不會提出太多的要求,給女兒更多的自由和選擇的空間。他們更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幫助女兒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并且全力支持她對自己喜歡的事的熱愛。從小到大,女兒自己的事情都由她自己決定,讀哪所學校、選什么專業,包括未來做什么,父母都是充分尊重曲仟仟的選擇,并且給予充分支持。
曲仟仟小時候做什么事都不著急。幼兒園放學時,小朋友們會排隊從教室走到大門口,再由家長接走。李易敏發現女兒幾乎每天都是最后一個出來的,而且走得不緊不慢。她問女兒為什么總是最后才出來,曲仟仟說:“小朋友們都是后一個拽著前一個的衣角排成一隊從二樓下到一樓,如果我在前面的話,我怕別的小朋友把我拽倒了,所以我要最后出來。”李易敏說自己是個急脾氣,但遇上了慢性子的女兒,“雖然著急,但仔細想想,還是尊重她吧。”
曲仟仟的父母覺得,有的孩子在某一個階段就是比同齡的孩子弱了一點,在某些方面表現沒有那么好,“在八九歲之前,我們也完全看不到仟仟在學習上有太高的天分。她小時候去一家英語機構試聽,老師提問,其他同學都踴躍舉手回答,只有她一臉懵懂地坐在那里,好像還搞不懂提問的意義。無論她什么樣,我們都接受。等仟仟再稍微大一點后,有了更強的時間觀念后,‘慢性子’的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言傳身教,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在父親曲德剛看來,學校教育決定孩子的下限,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上限。孩子教育的最主要陣地一定是在家庭,而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他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會教育,還肯教育,這是最好的父母;第二個層次是不會教育,但愿意學習,也愿意花時間;第三個層次是父母不會教育,也不去亂教育,讓孩子“放養”狀態長大;第四個層次是不會教育,但花了大量時間亂教育。在他看來,第四類父母是最影響孩子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父母做什么比說什么還要重要。孩子從小就長時間近距離觀察父母。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壞習慣都是觀察學來的。你在孩子身上發現的每一個缺點,都一定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如何跟孩子溝通,是許多家長頭疼的問題。曲仟仟父母的經驗是:“跟孩子說話,一定要用心要過腦,不能什么都說。你說的話有理有據有邏輯,自然會讓孩子信服;如果你說的話沒有質量,沒有內容,誰還拿你說的話當回事?”
曲仟仟認為,她的習慣養成、思維認知等與家庭有很大關系,“爸爸媽媽特別愿意聽我講學校里的各種‘雞毛蒜皮’,他們也會和我分享他們遇到的人和事。”開明融洽的家庭氛圍、敞開心扉的親子交流,讓她感到很幸運。“對我而言,爸爸媽媽不僅是成長路上的人生導師,還是最可信賴的知心朋友。”
高中三年,曲仟仟沒有住校,上學放學的接送更成為一家人難得的親子交流時間。高中第一次考試,曲仟仟考了全校第一,自然受到不少關注。母親怕她有壓力,就開導她說:“千萬不要拿這個名次作為以后的參考標準,不要背這個包袱。考第一是偶然,下次不一定是你,如果總是第一那得多累啊。”女兒給她的回答是:“不用想那么多,我認真學就行了。”
今年,曲仟仟以677分的好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對她而言,考入清華只是她夢想路上的一個里程碑。她說,自己要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打好基礎,只有專業能力過硬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女兒的努力和成績讓父母既驕傲又欣慰。他們祝福女兒考入心儀的學校,支持女兒選擇基礎學科,并愿意做女兒最堅強的后盾。(感謝遼寧省實驗中學協助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