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專家給大家總結了服用非處方止痛藥時常犯的幾個錯誤。
誤會一:稍有疼痛就服藥
雖然疼痛早期服用非甾體類止痛藥有助于緩解不適,但若服藥時間超過2至3天,反而會延緩組織修復愈合。同時,輕度疼痛具有警示作用,讓我們機體規避繼續受到傷害,比如膝關節痛了我們就會減少行走,避免軟骨和滑膜損傷,過早服用止痛藥反而會導致行走中膝關節受傷風險增加。
正確做法是,如果疼痛屬于輕度,可優先選擇非藥物療法,如熱敷和冷敷等。
誤會二:認為長期用藥才會有副作用
服用非甾體類止痛藥會增加心臟病、胃腸出血和中風風險。人在服用止痛藥的第一周內,這些風險就會激增,尤其是那些平時長期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因為阿司匹林本身就是非甾體類藥物,在此基礎上再吃別的止痛藥,胃腸黏膜損傷等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正確做法是,止痛藥的最佳服用方法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服用最低有效劑量。而且,要根據自身合并癥選擇合適的止痛藥,比如有胃炎、胃潰瘍的病人,最好口服對胃黏膜傷害比較小的止痛藥。
誤會三:吃止痛藥預防運動損傷
在某種程度上,服用非甾體類止痛藥能鼓勵有輕傷的人堅持鍛煉,也有助減輕理療康復患者拉伸和松解關節筋膜時的疼痛,對身體機能康復有益。但這需要有專業醫生進行康復和用藥指導。不過,如果你經常服藥,或把它作為一種預防受傷的手段,則會加重原有損傷。
正確做法是,服用止痛藥不要太隨意。如果你是從事耐力訓練的運動員,服藥后需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可能損傷腎臟。
誤會四:感覺到疼痛難忍時才吃藥
很多人認為止痛藥有副作用,認為應該盡量少吃,所以每次堅持到疼痛難忍時才會服藥,這是錯誤的。疼痛嚴重時才吃藥,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常因為鎮痛不全導致短期內再次用藥,造成藥物過量,反而增加風險。
正確做法是,治療期內,按照醫囑定時服藥,讓藥物在體內形成穩定的血藥濃度,產生平穩的鎮痛作用,有利于病人情緒穩定,免疫功能恢復,加快機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