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低碳綠色發展和生態旅游經濟2個方面入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在確定測度方法的基礎上建立協調發展模型,以C省為例,利用協調發展模型分析生態旅游經濟和低碳綠色發展的進程。結果顯示,2016年以來低碳綠色發展雖然落后于生態旅游經濟增長,但二者一直在積極耦合,并在2019年達到耦合度最高值0.747 9。說明在低碳發展理念下旅游發展不再只注重經濟效益,而是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結合起來,實現環保性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低碳綠色;生態旅游;生態友好;可持續發展;C省
中圖分類號:F327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2)03-018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03.03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economy and
low-carbon green development level:A case study of C province
PENG Wen-zh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China)
Absrtac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ow-carbon green development and ecotourism economy.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aking C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ecotourism economy and low-carbon gree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low-carbon green development has lagged behin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cotourism since 2016, they have been actively coupled,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coupling degree of 0.747 9 in 2019. It shows that under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no longer only pays attention to economic benefits, but combines economic benefits with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o realiz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w-carbon green; ecotourism; eco-friend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 province
隨著霧霾、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環境氣候的出現,環境問題已成為中國甚至全球關注的重要內容[1]。人口數量增加、消費需求提高、土地破壞、氣候變化、水源污染等正對生態系統造成較大壓力,不可再生資源被大量消耗,可再生資源的無節制使用造成資源緊缺,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造成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2,3]。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應當有一種平衡的存在方式,生態旅游主要是由具有特殊景色的生態環境作為旅游點,兼顧生態環境,倡導以環境友好的行為親近大自然,同時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旅游方式[4]。在全球范圍內生態系統面臨較大壓力和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形勢下,生態旅游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種重要探索方式。
1 低碳綠色發展理念與生態旅游經濟發展
1.1 低碳綠色發展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以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帶來的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得到全球的重視。在聯合國領導下,全球進入“綠色經濟革命”時代,旨在保護地球生態環境,謀求可持續發展,探索一種生態環境保護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十分必要[5,6]。低碳綠色理念指通過創新產品、變革體制、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式最大可能地減少碳排放[7]。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到低碳綠色的現代化經濟發展中,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10]。
1.2 生態旅游經濟增長
生態旅游是以當地具有特色的生態環境作為旅游區,并以保護旅游區生態環境并促進當地人民生活改善的一種低碳綠色環保的旅游活動[11]。經濟增長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由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和增長的內容對經濟增長方式進行評價。國內對經濟增長方式的類型存在不同角度的劃分,在投入產出與經濟增長效率的角度上,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在擴大再生產的角度上,分為外延型和內涵型;在結構變動角度上,分為產值型和結構型[12]。本研究從低碳綠色效益和旅游經濟增長的角度出發,主要討論低碳綠色化發展理念下的經濟增長方式。
1.3 低碳綠色發展理念與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意義
生態旅游經濟具有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兼顧性,在發展過程中,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通過構建智能化、信息化、新能源化集農業觀光游覽、生態維護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在保護當地生態旅游區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13]。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以生態環境為基礎,而低碳綠色發展理念是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14]。二者并不矛盾,在低碳綠色發展理念下,既可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又可保護自然環境。
2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 確立生態旅游經濟與低碳綠色發展評價指標
本研究中旅游與生態環境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2010—2019年的C省統計年鑒資料、經濟統計公報資料以及環境質量報告書。生態旅游綠色發展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和最少的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價值。生態旅游經濟評價指標分為產業規模、政策規劃和經濟收入3類,其下二級指標又分為旅行社數量及規模、各級景區規劃數量及規模、接待人數和旅游收益等,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2 測度方法確定
假設[Xij]是描述生態環境特征的第[i]([i]=1,2,3,…,m)項指標中第[j]([j]=1,2,3,…,n)年的值,[Yij]是描述旅游經濟系統特征第[i]項指標中第[j]年的數值([X]、[Y]均為正數;m、n均為自然數),原始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公式如下: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X¢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
式中,[Xij]為原始數據的樣本值,[X¢ij]為處理后的標準值,[max Xij]和[min Xij]分別為樣本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3 各項指標賦權
利用熵值法對各項指標進行賦權。
[pij=xijj=1nxij] (3)
式中,[pij]為第[i]項指標中第[j]年數值占該指標[i]的比值,[xij]為指標的原始數據經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的一個相對標準值。
[ei=-k×j=1npijlogpij] " " " " (4)
式中,[ei]為第[i]項指標的熵值,并且[ei]≥0和[k]gt;0,且[k]的取值與m有一定關系,一般為[k=1lnm],故[e]的取值范圍為0≤e≤1。
[wi=gii=1mgi] " " "(5)
式中,[wi]為各項指標在其所在系統類別中的權重,且0≤[wi]≤1,[gi]表示信息熵冗余度,生態旅游經濟效益函數與低碳綠色發展效益用函數[g(x)]、[g(y)]表示。
[g(x)=j=1maixj] " (6)
[g(y)=j=1mbiyj] (7)
式中,設[x1]、[x2]、…、[xi]、[xn]是描述旅游經濟特征的n個指標,[y1]、[y2]、…、[yi]、[ym]是描述生態環境的m個指標([xi]、[yj]均為正數;n、m均為自然數),在這里[xi]、[yj]取無量綱化后的值;[ai]、[bj]表示所選取的指標在評價中的權重。
3 模型構建
根據上文所提到的評價指標、權重及低碳綠色發展效益和生態旅游經濟效益函數,采用經典的耦合度模型,并將耦合協調發展度引入其中,對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狀況建立了如下評價模型:
[C=g(x)×g(y)[g(x)+g(y)]/22k] " (8)
式中,C為協調度,其中0≤C≤ 1,C值越大,低碳綠色發展并未阻礙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二者共同協調發展。根據C值將協調度進行等級劃分,詳見表2。
耦合協調發展度D可衡量協調水平高低,兼顧低碳綠色理念踐行程度和生態旅游經濟效益,能綜合體現低碳綠色化理念與生態經濟的發展協調度。
[D=C×T, "T=αg(x)+βg(y)] (9)
式中,D為耦合協調發展度;C為協調度;T為低碳綠色發展效益和生態旅游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指數;[α]、[β]為待定權數。根據C值與D值對經濟增長類型進行更細致的等級劃分,具體劃分標準如表3所示。
4 實證分析
4.1 協調發展實證分析結果
結合公式(6)、公式(7)對直接反映發展實際狀況的生態旅游經濟效益和低碳綠色發展效益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生態旅游經濟效益指數穩定升高;但整個10年中,低碳綠色發展效益指數卻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從最開始的大于0.5到2014年后便一直低于0.5,說明在前期階段低碳綠色發展并未受到重視,在2015年生態經歷嚴重的破壞后,人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低碳綠色發展效益指數逐漸回升,并在2017—2019年時開始穩定緩慢升高。根據公式(8)計算C省生態旅游經濟與低碳綠色發展協調度C的變化情況,結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生態旅游經濟與低碳綠色發展整體呈協調發展模式,2010—2016年,協調度上升速度明顯,最大值接近于1.0;2016年以后,協調度緩慢降低。生態旅游經濟和低碳綠色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單一的協調度不能表示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狀態和低碳綠色發展效益的實際狀況。
4.2 耦合協調發展結果評價分析
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反映各自的實際發展情況,根據公式(6)至公式(9)計算得到表4。
表4顯示綜合發展指數、協調度以及耦合協調發展度均呈上升趨勢,并出現2處數據交匯,說明生態旅游經濟和低碳綠色發展效益達到平衡,但第一次平衡時值較低,第二次重合值達0.700 0以上。說明在2012年時雖然平衡,但生態旅游經濟和低碳綠色發展效益都較低,隨著經濟結構改革,第二次重合時二者平衡良好發展。受低碳綠色發展效益和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綜合發展指數在上升過程中發生多次波動,但在2019年達到最高值,說明低碳綠色理念下的生態旅游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且已經逐步實現經濟增長轉型。
表5顯示[g(x)]與[g(y)]關系在2016年發生了轉變。2016年以前,[g(x)]lt;[g(y)],生態旅游經濟效益指數低于低碳綠色發展效益指數,生態系統相對平衡,整體處于一個經濟發展較落后、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狀態。從2016年開始,[g(x)]gt;[g(y)],生態旅游經濟效益指數高于低碳綠色發展效益指數,說明旅游業開始迅速發展,且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整體來看,協調度在保持上升,說明低碳綠色發展與生態旅游經濟正處于不斷優化的趨勢,且從開始的二者彼此高低不一致的不協調發展,到2016年實現了中度協調發展,2019年協調發展度達到最高,D值達0.747 9。
5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基于低碳綠色發展與生態旅游經濟增長形勢機制構建了低碳綠色發展和生態旅游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耦合協調度對二者的實際發展狀態和彼此之間的協調情況進行了客觀分析。結果表明,2016年以前,生態旅游經濟增長形勢落后于低碳綠色發展,從2016年開始,低碳綠色發展表現落后于生態旅游經濟增長,但二者之間的協調度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并于2019年達到較高的耦合協調度。說明低碳綠色理念下,生態旅游經濟不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在2016年后對生態維護措施加強,目前低碳綠色發展雖落后于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但是由于政策、市場、技術、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正保持在緩慢穩定的恢復時期,也就是在低碳理念發展下的生態旅游經濟增長方式是環保型增長。因此,在未來的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將經濟增長與綠色發展統一起來,既不能經濟先行,也不能盲目追求環境效益,應該建立二者協同增長、互相促進的發展理念,加強旅游產業的綠色輻射性,創建經濟與環境緊密相連的旅游經濟生態。此外,由于本研究建立在C省實際情況基礎上,在面對國內各地區不同的旅游發展情況時可能缺乏一定的普適性,未來應綜合國內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更具普適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胡 琪,嚴 康.增強公眾環保意識推動低碳綠色經濟發展[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8(5):284-285.
[2] 周 燦.生態環境視角下青海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20(4):63-65.
[3] 劉永云.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我國鄉鎮經濟發展探究[J].經濟視野,2020(1):60-60.
[4] 陳愛華.論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理念蘊含的生態倫理辯證法[J].思想理論教育,2019(2):45-49.
[5] 臧傳軍,周 萍.我國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0,40(4):174-175.
[6] 苗 琴.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對策[J].當代旅游,2020, " "18(12):41-42.
[7] 馬方援.林業生態保護的作用和發展思路[J].中國林業經濟,2017(5):83-84.
[8] 陳 輝.循環經濟概念在發展西部生態旅游中的應用研究——以廣西省為例[J].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8-102.
[9] 馬媛媛.草原生態旅游綠色發展對策研究——以內蒙古正藍旗草原旅游為例[J].全國流通經濟,2020(5):139-140.
[10] 施佳偉.基于CAS理論的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互動研究——以廣西河池為例[J].科技和產業,2020,20(2):115-120.
[11] 曹 磊.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企業綠色物流探究[J].經濟視野,2020(3):25-25.
[12] 王 燕,張建國,張明如,等.中國鄉村生態旅游研究進展[J].園林,2020(2):40-46.
[13] 陳 寧.關于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J].中國商論,2020(7):225-226.
[14] 馬寶霞.基于承載力的生態旅游研究進程及展望[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24):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