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在大多數非獨家庭里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明知道區別對待對孩子不公平,甚至對孩子會產生負面影響,但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偏心,這到底是為什么?
父母偏心,在大多數非獨家庭里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明知道區別對待對孩子不公平,甚至對孩子會產生負面影響,但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偏心,這到底是為什么?
偏愛優秀基因攜帶者
父母往往偏愛那些優秀基因攜帶者,這些基因表現為健康、聰明或者美貌等。而且,父母更加偏愛的那個孩子,往往是老大。
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這是父母希望通過繁衍后代來復制自己的生物學自戀情結。他們希望通過后代將自己的基因和個性遺傳下去。相比而言,老大顯然比年幼的弟弟妹妹更容易存活,因此父母可能更愿意把資源給予更可能存活下來并繼續養育子女的后代。
來自挪威的研究者進一步發現,老大具有一種智商上的優勢。2007年《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提到,通過對挪威年齡介于18至19歲之間的人進行研究,發現老大的智商平均比老二高出2.3個百分點。
美貌也是一種優秀基因。從根本上說,父母會偏好更有機會取得成功的孩子,喜歡長得好看的孩子——他們才是代表父母優秀基因的后代,顯然有更高的概率將優秀基因遺傳下去。
偏愛弱勢一方
老大在其生命早期可完全獨享來自父母的注意力,接受所有時間及物質資源投入,從而形成“老大優勢”。這種優勢反過來又幫助他們博得更多父母的愛。
面對如此不利的局面,最弱小的孩子豈不難以生存?但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戰略。心理學家將之稱為“弱勢策略”,即展示自己的柔弱和需要被照顧感,用弱小無助來贏得父母的關注。
這是一個有悖于“優勝劣汰”規則的選擇,但父母的偏愛自有他們的考慮。對于親子關系來說,當孩子較為弱小時,有夭折的可能性,父母便會投入特殊照顧,從而保證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續。
這種弱勢不一定是生理層面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要你媽覺得你弱就可以。
偏愛更像自己的一方
對于父親而言,他們可能更偏愛長得像自己的孩子。
因為與母親相比,父親在判定子女關系方面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這是因為由母親子宮分娩而出的孩子,幾乎能確定是她的孩子(除非代孕等),但對父親而言,這種辨認卻存在一定風險。
一般來說,男性需要更多依賴顯型特征的匹配進行確認自己的孩子。依據這一邏輯,父親更偏愛那些與自己長得像的子女,對這些子女也會有更多的投資行為(提供資源、保護等)。你回想一下童年,是不是經常被講長得很像自己的父親,其實是不是真像也無所謂,但對于男性而言,他們很吃這一套。
即使羅列以上鑿鑿鐵證,但是幾乎沒有父母會坦白偏心這件事情。他們會辯稱:“我絕對沒有偏心,你們手心手背都是我的肉。”其實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父母的偏愛是瞞不過孩子的眼睛的。相信你的直覺,你感受到的偏心很大可能是真的。
(青銅器薦自《37°女人》 吳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