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彪與彭德懷相較,說勇,林不如彭;說謀,彭不如林。彭德懷是一團火,一團從里燒到外,隨時準備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彪是一潭水,一潭深不可測卻含而不露的靜水。”金一南在其著作中如此評價。
“林彪與彭德懷相較,說勇,林不如彭;說謀,彭不如林。彭德懷是一團火,一團從里燒到外,隨時準備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彪是一潭水,一潭深不可測卻含而不露的靜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前半句可形容彭,后半句可形容林。”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少將在其著作《苦難輝煌》(本刊有售,特惠價168元)中如此評價。
“彭德懷由勇生智,林彪則由智生勇”
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廣昌戰斗,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軍事情報員李德指揮紅軍與敵人正面硬拼,導致紅三軍團傷亡2700余人,占軍團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彭德懷當面罵李德“崽賣爺田心不痛”。翻譯伍修權考慮到領導之間的關系,沒有全翻譯,彭德懷便把第三軍團政委楊尚昆拉過來一字一字重新翻譯,硬是把李德氣得暴跳如雷。
林彪則有另外一種方法。廣昌戰斗前夕,林彪個人署名寫了《關于作戰指揮和戰略戰術問題給軍委的信》:“對于敵人在五次‘圍剿’中所用戰略戰術,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過去有許多同志曾研究了這個問題,有些文章上也曾發表過這個問題。但有些同志對這個問題的觀察,還有些不充分、不確實的地方。”
在信的最后,林彪寫道:“有些重要的負責同志,因為他以為敵人五次‘圍剿’中所用的堡壘政策是完全步步為營的,我們已失去了求得運動戰的機會,已失掉一個戰役中消滅(敵)幾個師的機會。因此遂主張我軍主力分開去分路阻敵,去打堡壘戰,去天天與敵人保持接觸,與敵對峙,去專門求小的戰術勝利,以削弱敵人,想專憑在長期無數小的勝利中(每回消滅敵人一連或一營),就地把敵人的五次‘圍剿’完全粉碎,這種意見我是不同意的。事實上,我們沒有失去運動戰的機會,并沒有失去一回消滅敵人幾師的機會。”
這是一封尖銳潑辣又不失冷靜分析的信,直指“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這樣明確、大膽而具體地向軍委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在當時黨和紅軍高級領導人中并不多見。
林彪以冷靜剖析對李德進行批判,不亞于怒火中燒的彭德懷。
彭德懷由勇生智,林彪則由智生勇。林彪善思、善戰,從帶兵伊始,他就與“主力”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8年2月,南昌起義部隊到了耒陽城下。朱德聽取當地縣委情況匯報后決定:大部隊正面進攻桌子坳之敵,抽出一個主力連隊配合農軍攻城。被抽出的,正是林彪率領的連隊。最終,耒陽被一舉攻克。
朱德由此發現林彪的軍事才能,這一才能此后反復被實戰證明:林彪當連長的連隊是全團戰斗力最強的連,當營長的營是全團最過硬的營,當團長的團是紅四軍的頭等主力團。
也有過“兵敗如山倒”的時候
林彪也有過“兵敗如山倒”的時候。
1929年1月,在紅四軍前委柏露會議上,決定紅五軍及紅四軍三十二團守井岡山,內線作戰,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林彪剛剛擔任團長,初戰順利,下山后便首先殲敵一營,突破封鎖線,但他很快便在小勝中露出破綻。
紅四軍前委在城內天主堂召開的連以上干部會,確定二十八團擔任警戒。林彪領受了任務,帶領二十八團進入警戒位置后,便分片包干,各負責一段。他既沒有組織營連以上干部看地形,也沒有研究出現復雜情況后的協同配合,更忽略了這是一個沒有黨組織、沒有群眾斗爭基礎的地方,敵人來的時候是沒有人向紅軍報信的。
贛敵李文彬旅悄悄逼近了大余城。攻勢是突然發起的,非常猛烈。二十八團在城東的警戒陣地被突破,于是部隊急速后撤,城內一片驚亂。后來曾任紅四軍前委秘書的江華說,林彪當時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兵敗如山倒”。因未能履行好護衛軍部的任務,林彪受了一個記過處分。
在1929年3月20日寫給中央的報告中記載:“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追兵五團緊躡其后,反動民團助長聲威,是為我軍最困苦的時候。”
就是在這些最危險、最困苦的環境中,摔打出了一個林彪。
這些挫折使林彪刻苦鉆研軍事。蕭克將軍回憶,林彪喜歡讀兵書,紅軍打下龍巖后繳獲的國民黨政府1928年頒布的軍隊操典,林彪不但自己看,還選了一部分刻蠟板印發給大家看,最后干脆把干部集合起來,帶領大家實際操演。
工農武裝割據給林彪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在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實戰中,終于得以施展他在卷面上難以施展的作戰才華。
“追上去武力解決”
林彪的作戰精髓歸結為兩個字:運動。他指揮的部隊以運動神速、善于奔襲、飄忽不定為特點。
林彪忌固守,尤忌雙方重兵相向的固守。伏擊,特別是出其不意的伏擊,對他來說不是等待的結果,而是運動的結果。他的戰機幾乎都是在運動中創造的。他指揮的部隊的行軍速度、接敵速度以及擴張戰果的追擊速度,在紅軍中首屈一指。
1948年底,被林彪打敗的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從遼沈戰場跑到北京對傅作義大嘆:“關外共軍的武器裝備與戰略戰術,皆非關內共軍所能比。從理論上說,國民黨一年之內將喪失天下。”蔣介石麾下這位四面堵漏的“救火隊長”發出這樣的感嘆,確屬國民黨方面對林彪的由衷贊嘆。
不可否認,這其中有林彪對戰爭相當刻苦、獨到的琢磨與鉆研,也離不開其當時表現出來的革命堅定性。
在井岡山斗爭非常困難的“八月失敗”中,二十八團二營長袁崇全拉走隊伍叛變。朱德、陳毅派紅四軍參謀長兼二十八團團長王爾琢率林彪的一營追擊。一營長林彪先前已經感覺到袁崇全的動搖,提出追上去武力解決。王爾琢相信他與袁崇全的私人感情,沒有采用林彪的意見。結果王爾琢在追袁崇全的過程中,被袁崇全開槍打死。
王爾琢犧牲后,林彪很快出任二十八團團長。過分相信私人感情的王爾琢,則在革命生涯的早期悄然出局。于是,歷史把主角分配給了一開始便提出“追上去武力解決”的林彪。
(《苦難輝煌》 金一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