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期間,馮玉祥出資創辦了三戶圖書印刷社。該社以印刷和發行宣傳抗戰的書刊為主,大量印刷了《列寧全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和《新華日報社論集》等。這些圖書除了在后方發行外,還向延安圖書館捐獻了一大批。
從步卒到將軍,民國軍界奇人馮玉祥的經歷可謂坎坷。在其眾多的稱號中,有一個是“模范軍閥”。所謂“模范”,有人認為是因為他熱愛讀書的秉性,在民國眾多軍閥中實屬罕見。
熱愛讀書,始終以“小學生”自居
馮玉祥不僅喜歡閱讀《七子兵略》等兵書,還喜歡讀晚清時期政治家曾國藩等人的文集。
在湖南常德駐防時,馮玉祥每日固定有兩個小時的讀書時間,屆時不辦公、不見客。
馮玉祥不僅堅持自學,而且督率部下學習。凡入西北軍參觀者,便可聞瑯瑯書聲,成為一道風景線。
在部隊中,馮玉祥從訓練士官入手,選拔能識字的優秀分子百余人編成模范連,傳授學、術兩科。他還注重辦學和軍隊建設,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在駐地建立“培德女校”等。對此,美國駐華武官史迪威回憶,馮軍士兵飯前必須識字兩個,軍官及妻子必須上課。兵營每屋懸掛地圖,標明失地,以此牢記國恥,讓人稱奇。
孫中山逝世后,馮玉祥深感軍人讀書的重要性,其進駐北京后,命令所部各級官長努力讀書、改造自己。
在泰山隱居時,馮玉祥每天早晨必率衛士高唱抗日歌曲,且每日學習。當時,他禮聘了陳豹隱、李達、鄧初民等一批學者為其授課。曾任擔任馮玉祥的國文教師兼秘書長的吳組緗回憶,馮玉祥喜歡《三國演義》,要學劉備三顧茅廬,尊重知識分子。每次上課,馮玉祥都到門口迎接他,還親自泡茶,雙手端給他喝。
馮玉祥還始終以“小學生”自居。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回憶:“他(馮玉祥)在泰山時,每天有7個小時是坐在教室里當學生。我每次走進教室的時候,他都像小學生一樣站起來。”
創辦印刷社
馮玉祥不僅愛讀書,還愛著書。早年,他編寫了《戰陣一補》《練兵紀實》等書籍,內容強調官兵的精神教育。后來,他請人代編了《軍人讀本》,選編古今范文百余篇。此外,他還印發《革命精神書》等各種小冊子,特別是1924年首都革命前后,其出版物著重于關于主義的宣傳和教條的說明。
馮玉祥還有辦報的經歷。1925年6月,他讓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主持創辦了《民報》。在抗戰初期,他在張家口時曾聯合中共宣傳抗日,出版了《抗日陣線》等。
馮玉祥下野后失去軍權,他不愿意坐視自己無力于民族抗爭,于是發誓“不讓抓槍桿子,就抓筆桿子”,把全部精力用于抗日宣傳。
1937年11月,馮玉祥來到武漢,與文化界人士往來頻繁,并邀請老舍(中國現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吳組緗等住進自己居住的福音堂。此后,福音堂成了抗戰時期文化界人士的一個聚會地點。
1938年2月,周恩來與馮玉祥會晤,并請他出面主持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馮玉祥欣然應允,并推舉老舍負責具體籌建工作。同年3月,協會成立,致力于宣傳抗日,馮玉祥當選為理事。他見當時印刷等條件均不能如意,宣傳品亦無銷售渠道,便決定自己出資創辦印刷廠和書店,取名為三戶圖書印刷社。其含義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抗戰必勝。
三戶圖書印刷社以印刷和發行宣傳抗戰的書刊為主,曾大量印刷《列寧全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和《新華日報社論集》等。這些圖書除了在后方發行外,還向延安圖書館捐獻了一大批。
出版和發行進步文藝作品
據悉,三戶圖書印刷社的編輯部有“三老”,即老舍、老向(現代著名通俗文學作家王向辰)、老談(中國現代語言學的早期開拓者、臺灣國語運動發起者之一何容)。他們性格相投、文風接近,所以又被稱為“白話文壇三老”。“三老”在印刷社最大的成果是編輯《抗到底》,它被稱為是“抗戰中通俗文化的一面旗幟”。
在三戶圖書印刷社,老舍除了參與編輯《抗到底》外,還幫馮玉祥的詩作、講話、提案等進行加工潤色,有的甚至是由老舍直接起草。此外,他還曾為馮玉祥的兩部書撰寫了序言。
據說,馮玉祥一生共寫有1400多首詩,而他的“丘八詩”在抗戰時期廣受歡迎。周恩來曾贊許:“丘八詩體為先生所倡,興會所至,嬉笑怒罵,都成文章。”據悉,“丘八詩”與老舍針砭時弊的雜文、趙望云(現代畫家)的畫、豐子愷(中國現代漫畫的鼻祖)幽默詼諧的“詩配畫”等,都是印刷社里書刊的“標配”。
除了《抗到底》外,馮玉祥還辦了《抗戰畫刊》《抗戰十日刊》等刊物。這些刊物以通俗為旨意,以老百姓和士兵為主要對象,形式有民間廣為傳播的大鼓詞、快板、數來寶、山歌、小曲、相聲、對聯、章回小說、通俗韻文、地方戲曲等,以反映抗日救亡的內容為主。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三戶圖書印刷社遷往桂林,后與遷移至此的生活書店合辦。皖南事變后,生活書店被迫停業,其人員和業務也被迫轉入三戶圖書印刷社。印刷社繼承了生活書店的出版方針,仍竭盡全力出版和發行進步文藝作品,如艾青(中國現當代文學家)的《詩論》、田漢(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秋聲賦》、臧克家(中國現代詩人)的《向祖國》。
1944年秋,隨著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后方的眾多文化機構隨國民黨部隊的潰敗而緊急疏散,三戶圖書印刷社也因此宣告結束,就此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