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斂財3億余元的遼寧省原副省長、省政協原副主席劉國強,成為中共二十大后獲刑的首名落馬高官。他也成為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實施后,第九名適用死緩終身監禁的落馬高官。
11月8日,天津市一中院公開宣判遼寧省政協原副省長、省政協原副主席劉國強受賄一案,以受賄罪判處劉國強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他是中共二十大后獲刑的首名落馬高官,也是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實施后第九名(此前八人分別是白恩培、武長順、邢云、趙正永、云公民、傅政華、王立科和孫立軍)適用死緩終身監禁的落馬高官。
花費巨資跑官買官被騙
劉國強1953年12月出生,曾任本溪鋼鐵集團總經理、本溪市市長、遼寧省副省長等職,2017年1月退休,2020年7月落馬。
法院經審理查明,2006至2016年,劉國強利用擔任遼寧省副省長、政協副主席等職務上的便利,為相關單位和個人在企業經營、項目審批、獲取財政資金和職務提拔等事項上提供幫助。2008至2020年,劉國強收受他人所送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3.52億余元,其中4900萬元尚未實際取得。
對于劉國強的受賄行為,法院用了3個“特別”來描述:受賄數額特別巨大,情節特別嚴重,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
法院指出,劉國強論罪應當判處死刑,鑒于其歸案后如實供述罪行,主動交代辦案機關尚未掌握的絕大部分受賄犯罪事實,認罪悔罪,積極退贓,大部分受賄贓款已追繳到案,具有法定、酌定從輕處罰情節,對其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行。同時,根據劉國強犯罪的事實和情節,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在劉國強落馬后,中紀委通報指其毫無理想信念,初心不正、思想不純,與黨離心離德,對黨不忠誠不老實,搞兩面派,做兩面人。同時他還盲目聽信“政治騙子”,花費巨資跑官買官被騙,處心積慮對抗組織審查,嚴重違反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且在黨的十八大甚至十九大后仍不收斂不收手。
曾“避重就輕”試圖“蒙混過關”
盡管法院指出劉國強“歸案后如實供述罪行”,但根據中紀委披露的細節,劉國強最初試圖“蒙混過關”。
電視專題片《零容忍》中披露,劉國強“一開始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足”。當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辦理另一個案件過程中發現劉國強受賄線索,經初核后對劉國強采取留置措施。當時劉國強表態會向組織坦白全部問題,但實際上是避重就輕。
中紀委工作人員趙鋒介紹,劉國強陸陸續續交代了一部分涉嫌受賄的問題,“數額比較大,數千萬。達到數千萬以后,我們發現他就有種試圖蒙混過關的心理,他就不再交代新的問題了,而是與辦案人員周旋”。
對于自己的受賄行為,劉國強一度表示“沒有感到太多的負罪感”:“他們給我的錢,心里始終覺得有點兒應該似的,都是我幫助他們由小到大發展起來了,他們發自內心感激我,給我錢。”
劉國強一方面思想上回避、粉飾自身問題,另一方面又有很強的僥幸心理,做了不少對抗組織調查的準備。他將自己收受的一些錢款轉移到自認為與他交好的老板處,并要求“如果組織調查你,你什么都不要說,我是什么都不會說的”。實際上,審查調查過程中,這些涉案老板很快交代了與劉國強之間的不正當經濟往來。
兒子問他:“收了這么多錢,你是享受了還是能帶走?”
從避重就輕到認罪悔罪,劉國強的思想轉變離不開紀檢監察機關的引導。
為了推動其直面自身錯誤,自己說清問題,中紀委工作人員將劉國強40多年前寫下的入黨申請書拿給他讀,重新喚起他的黨性意識。
專案組還分析了劉國強的實際情況,注重家人對他的親情感召。專案組讓劉國強的兒子與父親隔空對話,兒子問:“收了這么多錢,你是享受了還是能帶走?我們好好過日子不好嗎?”
專案組采取了初心回望、紀法震懾、親情感召等一系列綜合舉措,讓劉國強漸漸開始誠懇反思。他說:“我是帶著工資上的大學,國家供的我,當時確實是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情,一定要干好。隨著自己的地位越來越高,完全改變了自己入黨以前那種學習、生活、工作環境,最終我沒有把握住自己。”
“黨把我從一個純粹的技術干部培養成一個高級干部,但是我最根本的心態沒有擺正,我到的位置越高,破壞力也更大。”經過深刻反思,劉國強從最初抱有對抗情緒,到有所保留地一點點交代問題,到最終坦白了所有問題,并寫出了對黨和人民的懺悔書。
(《解放日報》 凡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