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不同家庭,家風故事各異。但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家風已經(jīng)深深地滲入了家族后輩的血脈中,潛移默化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何為家風?不同家庭表現(xiàn)各異。但著名的《錢氏家訓》中的一句話,大概最能概括中國式家風的“精髓”——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庭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本文選取幾個尋常家庭的家風故事,試圖尋找家風傳承中的“時代密碼”。其實,這些家風故事背后都透露出,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家風已經(jīng)深深地滲入了家族后輩的血脈中,潛移默化為他們的行為準則,成為他們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一個世家大族的記憶賡續(xù)
今年70歲的甘櫯,是南京財經(jīng)大學退休老師,他的祖上甘家是南京赫赫有名的望族。如今南京城南留存的“甘家大院”又稱“甘熙故居”,便是由甘家祖輩建造。
甘櫯是甘家的第27代。1952年,甘櫯出生。此前一年,甘家大院被收購為國家所有。
1984年,甘櫯的父親病危,召集子孫于病床前,傾吐了自己修撰家史的愿望。甘櫯決定擔此重任。
修撰家譜,是一個“大工程”。“從甘家大院搬出之后,家庭成員散落于各地,家譜也分散在各房。由于我們清代三修的族譜不知下落,因此已有三百多年未能續(xù)修族譜了。”甘櫯說。
循著歷史的長河而上,甘櫯在史料中鍥而不舍地尋找著甘氏祖先留下的痕跡。甘家以家底之豐、藏書之巨、人才輩出聞名,但在修撰家譜的過程中,甘櫯感到自豪的卻是一脈相承的文人風骨和家國情懷。
“甘氏家族歷史上出現(xiàn)的明代御史忠臣甘霖、清代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廉吏甘汝來,還有新中國的開國將軍甘祖昌、抗美援朝立功受獎的甘棠烈士等,無一不是‘孝行于家、忠施于國’的典范與楷模。”
如今,甘家子孫在各行各業(yè)都不乏出類拔萃者:“夸父一號”衛(wèi)星首席科學家甘為群、中國建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程泰寧……盡管人生軌跡和境遇各不相同,但根植于內心的家風卻一直接續(xù)傳承,鼓舞和規(guī)范著后人立身處世、成長成才。
眼下,甘櫯已到古稀之年,他經(jīng)常在家族成員聚會時宣講家訓,使后輩對家訓產(chǎn)生一種崇敬感,從而潛移默化地自律自省。他也時常帶學生到甘家大院參觀,以家訓中的精神為綱教化后輩,“讓家風中的‘家國情懷’代代傳承,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熏陶,是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
在“儀式感”中塑造家風
今年60歲的沈鴻,是蘇州市雙塔街道網(wǎng)師巷社區(qū)的居民。因為母親從事檔案工作,她也養(yǎng)成了收集整理家庭檔案的習慣。
升學時候的成績單、老師的評語、各種榮譽證書、全家出游的照片……女兒人生中每一件具有儀式感的小事,都被沈鴻細心地保存了下來。
女兒出嫁那天,她鄭重地捧出了一摞厚厚的成長檔案,并給每一本檔案冠以特別的名字,從《童年的回憶》《成長的煩惱》《少女的祈禱》到《藝海里遨游》《期待花會開》《南藝新天地》,再到《母女兩地情》《梅花舞三弄》,每一本檔案都仿佛是一件飽含情感溫度的藝術作品。女兒一頁頁地細細翻看,淚水止不住噴涌而出……
家庭檔案不僅瞥見了每個家庭健康幸福的生活軌跡,更流淌著向善向上的家風。女兒的第八本成長檔案《梅花舞三弄》,記錄了她美好的戀愛時光。其中有一封沈鴻寫給女兒的信:“關于辦喜事的原則和建議:結婚辦喜事圖的是熱鬧,可請可不請的就不請,可發(fā)(喜糖)可不發(fā)的就不發(fā)。不要讓別人感到我們是借辦喜事斂財,一定要低調!”
“我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從小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下長大,我希望女兒能將優(yōu)良家風傳承下去。”這之后,沈鴻給每一位家庭成員都制作了檔案,因為整理收集工作,她經(jīng)常要忙到半夜三更,卻樂此不疲。閑暇時,她時常翻看檔案里的老物件,也經(jīng)常鼓勵身邊的朋友記錄家庭故事和家庭歷史,將家庭中崇德向善的力量接續(xù)傳承,“因為這是我們能留給后代的一筆精神財富”。
從2015年開始,江蘇省檔案局上線了國內首個“家庭檔案館”軟件,凡是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音像及其他形式的家庭記錄,都可以放入家庭檔案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庭檔案發(fā)揮了家譜的功能,成為傳承家風的載體。
讓中國式家風走出“家”
如皋陳草村,一個普通的蘇中農(nóng)村,其名來源于村中一座用陳舊秸稈堆成的草垛子——陳草薋。陳草薋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是當?shù)刂奈幕暗貥恕薄?/p>
如今85歲的冒俊在如皋生活了一輩子,他的祖輩冒家是當?shù)氐拿T望族。冒俊說,清順治年間,如皋冒氏十一世祖冒宇文為了教導子孫勤儉持家,留下草垛,并定下了草垛“只可加高不可妄取”的家規(guī)。自此之后,冒氏子孫從未拿過草垛里一根草,每隔三年,冒氏族人就會為它添加草料,習俗歷代沿襲,陳草薋也因此越堆越高。
“陳草薋是我們冒家人的精神寄托,延續(xù)了冒氏族人一代代勤儉持家的堅持和信仰。”冒俊說,冒家子孫對著陳草薋虔誠鞠躬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這已經(jīng)成為了整個家族最重要的儀式。
如今,“陳草文化習俗”被列入如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陳草薋”也成為當?shù)厍趦€節(jié)約的符號,成為冒氏家風家訓教育基地。冒俊時常為年輕人講述家風故事,教導他們要踏踏實實累積家財,本本分分為人處世。
60后如皋市民繆建紅,總以陳草薋來告誡家中晚輩時刻牢記勤儉節(jié)約之風。“此前人們對燒鍋的柴草格外珍視。雖然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不再為燒火犯愁,但‘不可妄取’這條祖訓,應當是如皋人共同銘記的家訓”。
(春之暖薦自《新華日報》2022.11.11 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