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通知,發布了防疫新二十條。其中包括密切接觸者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等。防疫新二十條里程碑式調整有何意義?
防疫新二十條發布
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防疫新二十條,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調整:外防輸入方面,取消了航班熔斷機制,減少了赴華核酸檢測次數,縮短了隔離時間;境內防控方面,取消了中風險區并不再判定次密接,對“層層加碼”現象進行了嚴厲禁止。防疫新二十條要點如下:
第一,對密切接觸者,將“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管理措施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其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1、2、3、5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3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
第二,及時準確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第三,將高風險區外溢人員“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其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離第1、3、5、7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
第四,將風險區由“高、中、低”三類調整為“高、低”兩類,最大限度減少管控人員。
第五,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并將登機前48小時內兩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調整為登機前48小時內1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第六,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只在感染來源和傳播鏈條不清、社區傳播時間較長等疫情底數不清時開展。制定規范核酸檢測的具體實施辦法,重申和細化有關要求,糾正“一天兩檢”“一天三檢”等不科學做法。
第七,制定加快推進疫苗接種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群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加快新冠肺炎治療相關藥物儲備。
不是放松,而是要求更高了
11月12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介紹,二十條優化措施涉及的優化調整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相關評估數據做出的。常繼樂對大家特別關注的幾條措施做了詳細解釋。
一是密切接觸者的管控措施由“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隨著病毒變異,其潛伏期逐漸縮短,在5天內發現陽性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集中隔離時間由7天改成5天預計可節省大量隔離資源(約30%)。同時,考慮到奧密克戎最長潛伏期為8天,5天集中隔離結束后實施3天居家隔離能最大限度管控住風險。
二是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評估顯示,密接的密接人群規模大,但感染風險極低,陽性檢出率僅為3.1/10萬。通過及時判定并管控密切接觸者,就能降低密接的密接轉陽的風險,因為極低的陽性概率造成大量人員被管控,兩害相權取其輕,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是取消中風險區判定。評估顯示,中風險區陽性檢出率低,僅為3/10萬。但中風險區劃定后,導致大量人員被管控,出行和流動受到限制,同時消耗了大量基層工作人力。因此取消中風險區判定。
四是高風險區外溢人員“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評估顯示,高風險區外溢人員陽性檢出率為4.9/10萬,均在風險區域劃定后7天內檢出。高風險區陽性人員外溢主要與風險區劃定不及時、范圍不準確、協查不及時有關。發生疫情的地方要第一時間精準劃定高風險區并對社會公布。
五是對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由“7天集中隔離或7天居家隔離”調整為“5天居家健康監測”。評估顯示,解除閉環管理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感染風險極低,陽性檢出率為1.6/10萬。通過閉環和在居家健康監測期間規范開展核酸檢測,可以及時發現感染者。
常繼樂表示,二十條優化措施不是放松,而是要求更高了,要求更科學、更精準、更規范、更快速地開展疫情防控,把該管住的重點風險管住、該落實的落實到位、該取消的堅決取消,充分利用資源,提高防控效率,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是否意味著會全面放開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二十條優化措施中的“加強醫療資源建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癥床位準備,增加救治資源”“加快新冠肺炎治療相關藥物儲備”等內容,是否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會全面放開?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紹,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并且老齡人口眾多,需要關心關愛的脆弱人群的基數也比較大。國家又面臨著發展既不充分也不均衡的問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異比較大,就醫療衛生服務的資源來看,我國總量上也是相對不足的。目前國家的醫療床位經過這些年的有序發展,每千人口的醫療床位達到6.7張,每10萬人口的重癥醫療床位不到4張,這些指標與發達國家之間還是有不少差距的。“所以,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一直強調要加強能力建設,要加強各方面的資源儲備,包括人力、床位、藥物、疫苗,這是一個綜合性的防控安排,目的就是要統籌好疫情防控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之間的關系”。
“提高重癥資源、醫療床位的配置,不僅僅是服務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可以用在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過程當中。”雷海潮說,“要進一步提升在重大疫情方面的早期預警能力、風險研判能力、流行病學調查能力,無論是應對傳染病還是其他自然災害帶來的次生健康問題,也包括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需要做好醫療資源應對方面的能力儲備。”
“總的來說,我們要建設符合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的,并且能夠適應公共衛生安全形勢的強大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雷海潮表示,今后,還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按照“走小步、不停步”,根據病毒變異的特點和臨床治療的實踐認識,以及國家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來因時因勢優化完善和調整防控舉措,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