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系主任 、新疆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對口支援)梁增賢指出,會獎旅游在過去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并未通過轉型創新解決會獎產業由來已久的問題,反而在快速發展中問題越發突出,將近3年的新冠疫情又加劇了問題的呈現。事實上,傳統會獎旅游企業即使沒有新冠疫情也早已式微,而一些行業先鋒企業早在疫情前就開展了一些有益的積極探索。無論疫情持續多久,防控如何布局,有3點形勢是可以判斷的:第一,疫情防控形勢總體不斷向好,會獎旅游逐步邁入后疫情時代。在企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等因素的共同促進下,中國經濟活動進一步活躍,會議市場、商務旅游和獎勵旅游市場將逐步回暖。第二,旅游市場需求還在,且越發強烈。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旅游經濟運行分析與2022年發展預測》報告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居民旅游意愿為85.32%,同比增長3.15%。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必要的商務貿易人員往來交流只會增強,不會減少。第三,會獎產業的要素基本還在,但組織方式需要創新。盡管過去幾年的全球經濟格局重構以及新冠疫情,使得會獎產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然而旅行社垮了,導游還在;產品沒了,市場還在,構成會獎旅游產業鏈的基本要素都在。新冠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反而為會獎旅游產業和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特殊機遇。

梁增賢認為,會獎旅游企業應該主動求變謀發展,苦練內功待春來。第一,借助技術變革,實現會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重構業務價值鏈。大數據已經在很多行業廣泛應用。很多行業分散的商業活動數據都能反映出旅游需求。未來會獎企業能否真正利用大數據識別客戶,更好地服務客戶是關鍵。第二,平臺化與渠道化整合,小型化與定制化運作。會獎旅游跟其他旅游不同,會獎旅游更多地是To B(面向企業或群體客戶)。因此,會獎產業既需要渠道實現原子化的需求組織,又需要大平臺整合碎片化的供給,從而降低成本。同時,小型化與定制化的服務運作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需求。第三,產品服務的不斷創新與會獎旅游品牌的建立是未來會獎企業持續競爭力的來源。會獎旅游企業不再是簡單地“撮合”供需,而應該有明確的生產與再生產能力,給予產品和服務新的價值。在傳統簡單的中介性和整合性角色基礎上,會獎企業應該是產品和服務的再生產者。
梁增賢強調,中國會獎產業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應立足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積極應對新冠疫情的影響,要主動求變,苦練內功,創新發展。經此一疫,中國會獎企業應告別“野蠻生長”,走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