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兒包莖屬于臨床常見病,當前治療小兒包莖的方法較多,不同治療方法各有差異。本文對包皮生理功能及包莖危害進行分析,探討非手術與手術治療包莖的方法,并分析包莖預防措施,為小兒包莖治療與預防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兒包莖;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預防
包莖通常是因生殖系統發育異常而導致的包皮畸形,屬于小兒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在學齡兒童中比較多見。由于包皮口比較小,陰莖頭被包皮緊密包裹,使尿道口被遮蓋,無法翻轉將陰莖頭露出[1]。小兒包莖可以通過手術方式與非手術方式治療,也可以進行積極預防[2]。
1包皮生理功能
包皮作為男性外生殖器解剖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可以保護陰莖頭。胚胎第8周開始出現包皮,并在16周發育生長至陰莖前端,龜頭與包皮內板黏連,直至24周,龜頭與包皮的黏連開始逐漸分離。從組織學結構分析,包皮最內層為黏膜,之外為固有層,然后是肉膜肌層,再是表皮層,最外為表面上皮層。
伴隨小兒年齡增長,機體生長發育,包皮將會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中。陰莖頭、包皮之間部分細胞逐漸變平,再聚集呈球形,由多層細胞組成,處于中央位置的細胞因營養不足而死亡,進而形成一個被死亡細胞充斥的空間,多個空間融合,在陰莖頭、包皮間形成新的空間,進而實現陰莖頭、包皮的分離,二者的分離率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對小兒包皮生理功能的研究尚缺乏文獻支持,但多數學者認為其具備一定生理功能,若新生兒期或嬰幼兒期實施包皮環切處理,將會破壞其生理功能,還可能導致并發癥,如尿道口狹窄、包皮過短、包皮口狹窄等。
2包莖危害
對嬰幼兒來說,包莖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因新生兒尿路有特殊性,輸尿管、腎盂比較寬,同時輸尿管管壁的彈力纖維、肌肉尚未完全發育,存在較大的彎曲度,容易扭轉、受壓,因此容易因尿潴留而導致感染。新生兒輸尿管與膀胱的連接部位瓣膜機能較弱,如果膀胱充盈壓力增加,使得尿液向上反流,進而導致感染,尤其是包莖男嬰會出現污垢積聚的問題,容易導致上行感染現象。
對小兒來說,包莖會對其陰莖發育產生影響,因包皮緊密包裹龜頭,會束縛陰莖的發育,導致患兒陰莖的直徑、長度均低于正常水平。相關研究指出,陰莖發育不良的青壯年中,67%患有包皮過長或包莖,由此可見包皮過長或包莖會對陰莖發育產生直接影響。
現階段,伴隨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加上家長的寵愛,肥胖兒童數量不斷增加,這也使得14歲后陰莖短小的兒童數量也隨著增加,大部分陰莖短小兒童存在包莖問題。包莖容易引起尿道口炎癥,即便痊愈也會導致尿道口狹窄的問題,影響排尿的順暢性。另外包莖會使陰莖頭長時間受到包皮包裹,包皮下藏污納垢,在長時間刺激作用可能會導致陰莖癌,同時包皮過長也會使得冠狀溝長時間受到污染,容易導致尿道炎、包皮炎,使得陰莖發育不良、短小畸形,甚至會導致腎臟疾病。
3包莖非手術治療
3.1 手翻轉法
針對小兒包莖,單純手法復位無需特殊醫療器械,操作簡單,一只手按住龜頭,另一只手使向陰莖底部對包皮外口進行分離,將龜頭、冠狀溝暴露出來,之后涂抹抗生素藥膏。相比于血管鉗擴張,手翻轉法可以更好地掌握分離力度,保護陰莖不受損傷,且經過醫生指導,家長也可以在家操作,方便推廣。但若包皮水腫嚴重,應做好消毒處理,預防包皮嵌頓。如果包皮較厚,包莖并伴隨瘢痕形成,則建議實施包皮環切術治療。手翻轉法適合2~12歲的患兒,8~10歲的患兒治療效果更佳。
3.2 血管鉗擴張法
血管鉗擴張法是利用血管鉗闊開狹窄包皮,通過蚊式鉗沿著陰莖頭邊緣向包莖內插入,之后利用其前端頓頭將黏連帶向不同方向擴張,持續4~5 min,直至陰莖頭顯露,對包皮污垢進行清理,術后用碘伏對陰莖頭進行清洗,再用環形膠帶予以固定,時間為1~3 d。此種方式操作簡單,可以避免創傷、麻醉的影響。如果包皮口外板相對較厚,瘢痕包皮則應實施包皮環切術治療。
3.3 愛闊爾達包莖畸形擴張器法
愛闊爾達包莖畸形擴張器法是利用包莖矯形器進行處理,對頂端距離進行調整,以擴張包莖口,持續3~4 d,可以降低包莖分級。相比傳統包皮擴張法,此種方式可以減輕疼痛,避免術后水腫與復發,同時術中可以聯合使用利多卡因膠漿,減輕疼痛,提高患兒手術過程中的配合程度。但此種方式對包莖嚴重的患者來說擴張不徹底,效果一般。愛闊爾達包莖畸形擴張器有擴張不充分的情況,手術之后仍有復發的可能,同時可能伴隨術后包皮水腫現象,尤其是度分級比較高的患兒越可能會出現術后復發的問題。同時愛闊爾達包莖畸形擴張器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先將包莖闊開一定距離,建立工作通道,需要血管鉗擴開,將會降低患兒的舒適度,進而提高其術后水腫發生率。
3.4 氣囊導管擴張法
首先讓患兒選擇平臥位,再懸空滴入麻醉液,維持4~5 min,再用分離針將陰莖頭、包皮黏連部位分開,在分離后的包皮囊中放置氣囊,再注入氣體,注意穩固包皮口與皮囊,使皮囊充氣并漲開,分離黏連帶,重復2~3次,直至可以翻出龜頭。有研究指出,在氣囊導管擴張1 min之后可以通過手法分離可以實現徹底分離效果。氣囊導管擴張法適合在4~12歲患兒中與應用。相比于其他方式,此種方式不僅操作簡單,而且時間短,但對包莖嚴重、存在纖維環狹窄、炎癥嚴重的患兒來說,此種方式需要反復多次擴張。
3.5 水囊導管擴張法
水囊導管擴張法類似于氣囊導管擴張法,將囊內充氣改為注水,利用水囊擴張撐開黏連,相比于氣囊法,水囊法的受力更為均勻,可以避免龜頭受損,而且方便掌握擴張程度。但擴張器標準并未統一,同時多數為自制儀器,所以此種方式尚未得到普及。
3.6 類固醇激素法
類固醇激素法最初出現在1993年,有學者報告通過局部使用類固醇激素的方式對小兒包莖進行治療,且取得良好效果。此種方式是在輕微牽引作用下由父母握住包皮,并在包皮上薄薄地涂抹一層類固醇乳霜,每天2次,早晚各1次,雖然效果良好,但在實際用藥上存在一定爭議。據相關研究指出,中度至高效局部使用類固醇激素可以有效治療小兒包莖,同時已經提出了用于治療小兒包莖的不同種類的局部類固醇藥物,如氫化可的松、莫米松、曲安奈德、倍他米松以及氯倍他松等。但有研究指出,盡管局部類固醇激素法能夠有效治療小兒包莖,但類固醇激素的種類不同,其所對應的用量也存在一定差異。
4包莖手術治療
4.1 傳統包皮環切術
傳統包皮環切術是包莖治療常用方式,先對患兒常規消毒并麻醉,通過血管鉗將陰莖背部及系帶部位包皮夾住并提起,在陰莖背部與冠狀溝相距0.5 cm位置斜向剪切,至陰莖腹側與冠狀溝相距0.8 cm位置,之后電刀止血,對內外板縫合,再用彈力繃帶予以包扎。該術式技術成熟,但術后也容易出現并發癥。
4.2 包皮成形術
相比于傳統包皮環切術,包皮成形術可以有效避免瘢痕的形成,可以更好地保留包皮,或包皮保留失敗條件下實施包皮環切術。包皮成形術包括很多種類型,如Y-V成形術、Z成形術、背縫成形術、腹部縫合成形術、三切口成形術等。
Y-V成形術屬于包皮保留術式,先行局麻;之后在包莖外層做切口,形成豎直的4個縱向均分切口,每個切口1 cm左右,直至狹窄遠端,將龜頭露出;之后從陰莖內層向切口延伸,直至陰莖溝,鋸齒V形切口,經縱向切口,形成倒Y形;再用角針在陰莖底部固定皮瓣尖端,用4/0腸線縫合,固定過長包皮。相比于其他縫合方式,此種方式可以避免血腫,因利用縫合線可以控制龜頭壓力。但此種方式需要做4個切口,對醫師技術要求比較高。
Z成形術是先將瘢痕性包莖環切除,做圓形切口,在3點、9點方向做側翼,確保尺寸相同,翻轉包皮,用6/0或7/0腸線交叉縫合,雙側以Z形固定包皮,使其對稱。此種方式更加美觀,但會延長手術時間,所以對手術經驗及技術要求均比較高。
背縫成形術相比其他成形術操作簡單,首先用解剖刀在過長包皮背側做縱向切口,將狹窄纖維環完全切開,翻轉包皮,暴露龜頭,再縫合切口,術中注意控制好麻醉方式,注意切口長度。
腹部縫合成形術類似于背部縫合成形術,屬于其變體,主要是切口部位不同,在腹部做切口,可以保證美觀性。
三切口成形術中,先縮回包皮,暴露狹窄環,之后按照狹窄環方向向下,直至內皮膜層,做3個縱向切口,露出龜頭,將冠狀溝區域黏連分離,清潔龜頭,用5/0縫線縫合,第一縫線對陰莖干背側切口進行縫合,之后對左右2個縱切口進行縫合,形成傾斜縫線,且相互平行。此種方式雖然效果確切,但操作技術要求比較高。
4.3 包皮環扎術
包皮環扎術屬于特殊包皮環切術,先行局麻,之后通過血管鉗對黏連帶擴開,對包皮垢清除,翻出龜頭,再取適合塑料環,將其置于與冠狀溝相距0.3~0.5 cm位置,再用彈力接扎線纏繞幾圈。上環操作有一定差異,可利用內外環相扣的方式對包皮固定,無需扎線。相比于傳統報包皮環切術,此種術式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無需縫合,可以減輕心理刺激。另外,利用扎線或內環外的方式擠壓,可以使過長包皮逐漸因缺血而壞死并脫落,此種方式可以使包皮傷口更加完整。但塑料環脫落需要較長時間,通常為10~26 d,在此期間患兒生活不便,而且取環還會產生疼痛。
4.4 一次性包皮環切縫合器
一次性包皮環切縫合器可以將切、縫結合起來,避免縫合。首先局麻,用血管鉗對局部黏連分離,將龜頭暴露,再用血管鉗將系帶夾住、提起,再取兩把血管鉗夾住3點、9點位置,置入鐘罩,對包皮長度調整,并固定鐘罩,旋入吻合器,契合后將保險扣取下,再握合吻合器,至出現咔聲,持續30 s,之后將旋鈕旋出,將器械取出,術后包扎即可。此種方式有利于創面愈合,疼痛較輕,但手術出血量較多,手術時間較長。
5包莖預防
在新生兒期,陰莖頭、包皮基本處于融合狀態,此時包皮僅為狹窄開口,對整個陰莖頭進行包繞,無法伸縮。伴隨醫學技術發展,對小兒包莖的預防成為重要研究內容。對于小兒包莖予以早期干預,可以實施包莖健康教育,并配合開展簡易手法,對包皮口進行擴張,并使包皮口內外保持清潔狀態,對包莖愈合有促進作用,避免陰莖頭包皮炎出現,同時也有效避免尿路感染現象的出現,降低手術使用率,避免瘢痕形成。另外,預防包莖可以從新生兒開始,讓家屬進行包皮的牽拉與翻轉處理,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金濤,崔應東,楊超,等.一次性使用包皮擴張器治療小兒包莖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性科學,2021,30(12):23-26.
[2]陳少娟,陳櫻涵,歐陽莉,等.莫米松乳膏治療小兒包莖的手法技巧及其護理指導[J].中國性科學,2020,29(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