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延續性護理在類風濕關節炎長期口服激素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60例類風濕關節炎長期口服激素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出院前指導。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關節疼痛評分、晨僵持續時間、握力、骨密度指標、生活質量、胃潰瘍發生率。結果" 干預后,研究組關節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晨僵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握力及骨密度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胃潰瘍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延續性護理在類風濕關節炎長期口服激素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促進關節功能改善,降低胃潰瘍發生率。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延續性護理;長期口服激素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危害人體健康結締組織病,為影響我國居民關節的重要疾病,與風濕性關節炎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多發小關節,而后者則多發大關節,患病后,癥狀反復發作,且關節疼痛、僵硬,影響活動,對患者的生活影響較大[1]。目前,尚無可徹底治愈的藥物或手術方法。激素是一種有效的藥物,但長期口服可誘發骨質疏松、胃潰瘍等并發癥,需在服藥中配合飲食、健康生活方法、康復鍛煉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本研究旨在觀察延續性護理在類風濕關節炎長期口服激素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60例類風濕關節炎長期口服激素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44.5~62.5歲、平均(51.41±3.33)歲。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44~63歲、平均(51.39±3.6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3]:參考《內科診斷學》中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首次發病,有明顯癥狀且有治療需求,并接受激素類藥物長期服用治療;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4]:合并其他炎性疾病、骨關節疾病等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合并出血類疾病的激素類藥物禁忌癥。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出院前指導,包括康復、飲食護理等,叮囑患者病情變化隨診。
研究組給予延續性護理。(1)組建小組。護士長為組長,3名工作經驗豐富護理人員為副組長,其余科內護士為組員,組長及副組長進行相關知識查詢文獻,制定符合我院患者情況的延續性護理方法。(2)出院前指導。對患者資料及聯系方法記錄,建立健康檔案。制作相關知識、康復鍛煉、飲食指導等做成健康手冊并發放。囑補充鈣劑及胃黏膜保護劑。制定隨訪方式以微信指導,每月上門指導1次,每2周電話指導1次。(3)飲食。高鈣飲食,多食魚、蝦等,囑勿吸煙、酗酒等。(4)心理。隨時解決疑問,陪伴和安慰,并對家屬進行指導,提升患者家庭幸福感。(5)康復。:注意保暖,必要時可熱敷,主動關節屈伸,指導家屬按摩腿部,糾正鍛煉動作。
1.3 觀察指標
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關節疼痛評分、晨僵持續時間、握力、骨密度指標、生活質量、胃潰瘍發生率。(1)關節疼痛評分總分1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2)骨密度:采用MEDI LINK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全髖關節骨密度。(3)生活質量采用WHOQOL-100量表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關節疼痛、晨僵持續時間、握力及骨密度指標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關節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晨僵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握力及骨密度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胃潰瘍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胃潰瘍發生率為6.67(2/30),低于對照組的30.00%(9/30);χ2=5.454;P<0.05。
3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現為對稱性、慢性、漸進性多關節炎,其發病機制復雜,主要病理改變為滑膜增生,由于該病為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20世紀初期才初步確認為免疫變態反應,是一種關節受累為主自身免疫系統性疾病[5]。目前,臨床尚無特效的方案,自身免疫異常致慢性炎癥,骨、軟骨及關節囊損傷破壞,致關節功能障礙和畸形。治療目標是誘導和維持疾病癥狀,主要是激素治療,來預防及抑制疾病的高活動性,減少關節損傷及預防肢體殘疾,但是在治療的同時,需要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而在長期的口服激素進行相關控制疾病癥狀的治療上,目前獲得的研究結果,對于導致胃潰瘍原因的分析上,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方面,主要是因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控制疾病的情況下,還可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并導致其相關的分泌增多,從而誘發使胃的損傷因素導致了較明顯的增強;而在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的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治療下,可明顯的發揮到減弱了對前列腺素有效的發揮,并且達到保護胃黏膜的相關保護性功能,從而可以達到明顯的減弱胃的保護因素。但是僅僅依靠患者自身的能力是不夠的,需要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而我國長期使用的傳統護理上,都是對在院患者進行較針對性且專業性的護理干預,住院期間,患者在專業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下,可以表現出較好的遵醫依從性,根據康復計劃進行用藥和康復鍛煉,但是一旦此患者出院后,也就意味著專業性的干預結束。故出院后的患者一旦發生了激素用藥不規范、缺乏鍛煉,則一定是非常易引發出現骨質疏松、胃潰瘍等相關藥物治療下導致的并發癥發生的。相關研究指出,對于此類的患者,如果能通過長時間的有效的針對性的護理,則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有效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和表現。但出院后由于患者缺乏指導,再加上此類患者多為老年患者,其特點主要是為自身護理和康復鍛煉上,所實施的方法并不十分的恰當,因此所導致了患者在家所獲得的護理效果較差,從而導致了患者的預后效果不佳,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續性護理是院內護理延伸,有連續性、針對性特點,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縮短晨僵時間,緩解關節疼痛,并改善握力。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在出院前的關節疼痛評分、晨僵持續時間、握力及骨密度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出院后3個月的關節疼痛評分較出院前下降,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評分更低,晨僵持續時間較出院前縮短,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時間更短,而握力及骨密度指標出院前提升,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出院前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出院后3個月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較出院前明顯的提升,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各項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對長期激素藥物導致胃潰瘍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更低,且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與對照組相比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類風濕關節炎長期口服激素患者中實施延續性護理,可較為明顯地降低患者出院3個月后的關節疼痛感,縮短晨僵持續時間,提高握力并改善骨密度指標,減少因藥物所致胃潰瘍發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效果理想。
參考文獻
[1]唐霞珠,胡竹芳.協同護理模式在糖尿病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出院患者延續護理中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學,2017,18(9):72-74.
[2]張利娟,吳莉萍,周園,等.RED模式在類風濕關節炎延續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8,25(6):56-58.
[3]申海艷,周靜,肖麗娜,等.類風濕關節炎延續性護理的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9,8(5):76-80.
[4]趙林蓉,何花.生物—心理—社會護理模式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出院患者延續性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0,27(1):26-28.
[5]陸壽芬,張玉.類風濕關節炎行思維導圖聯合延續性護理對患者依從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2):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