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藥品管理對提高用藥合理性的價值。方法" 將藥房藥品作為研究對象,并按“非同周期法”分兩組,對照組(2019年1~12月)未實施藥品管理,觀察組(2020年1~12月)實施藥品管理,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藥品管理知識掌握度、藥品管理能力評分、用藥合理性。結果"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藥品管理知識掌握度評分、藥品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用藥合理性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藥房內藥品進行管理既可提高用藥合理性,也可規避不良事件,在改善工作人員對藥品管理能力的同時,確保用藥合理性及安全性,值得借鑒及參考。
關鍵詞:藥品管理;用藥合理性;不良事件;藥品管理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及醫療水平的持續發展,近年來居民安全意識得到提升,患病后不再僅僅關注整體療效,反而對藥物安全性重視程度更高,對此,臨床需加強藥品管理,確保用藥合理性及安全性[1]。
目前國內醫療市場經常發生因藥品管理質量不佳引起的意外事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藥品管理項目的發展,同時影響各醫療結構整體形象的提升,通過科學的藥品管理可提高整體藥品管理水平,在改善醫療結構整體形象的同時,促進醫療結構可持續發展。但目前國內醫療機構普遍沿用以往藥品管理模式,導致管理問題及缺陷較多,實際展開效果欠佳,不僅影響醫療結構的整體發展,還會降低居民就醫質量。因此,如何提高藥品管理質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點難題。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藥品管理前后的用藥合理性,為藥房用藥及發展提供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我院藥劑科自2020年1月起推行藥品管理,隨機抽取2019年1~12月藥劑科500份藥品管理記錄為對照組,2020年1~12月藥劑科500份藥品管理記錄為觀察組。參與本研究工作人員共3名,其中男/女=1/2,年齡27~45、平均(35.41±4.42)歲,工作年限3~20年、平均(11.42±2.42)年,主管護師1例、護師1例、護士1例,本科及以上2例、大專1例。
1.2 方法
對照組未實施藥品管理,由工作人員按照以往經驗進行藥物信息核對、派發。
觀察組實施藥品管理。具體如下:
(1)藥品分類:采用“金字塔式”的分級管理模式,根據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推出的《藥品分級管理規范》《高危藥品分級管理策略及推薦目錄》等,將藥品分為A、B、C不同等級,其中A級藥品具有使用頻率高的特點,一旦用藥錯誤會增加患者死亡風險,因此在藥品管理中需加強管理及監督;B級藥品使用頻率依舊較高,一旦用藥錯誤可對機體造成損害;C級藥品使用頻率依舊較高,但使用錯誤后對機體造成的損傷不及B級藥品。
(2)藥品發放:A級藥物需放置在專用藥柜進行存貯,同時存貯處需有明確標志,藥房在發放A級藥品時需詳細核對信息并簽名;B級藥品需嚴格按照醫囑上給藥途徑、標準、濃度給藥,超出濃度劑量需與醫師核對、簽字;C級藥品的使用需具有交接班處理。
(3)藥品管理:在藥房內成立藥品管理小組,結合藥劑科實際情況,通過小組會議的形式對藥品管理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繼而明確藥品管理的重點內容及問題解決方法。首先,需對藥劑科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及考核,旨在提高其理論知識、專業素質,繼而端正其工作態度,此外需加強對工作人員安全管理意識的培訓及考核工作,必要時可將其與績效考核掛鉤。其次,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藥物特性、品種等對藥物名錄進行持續更新,并將高危藥物進行流程管理及監測,例如藥品的選擇、存貯、醫囑、調劑、給藥、監測等全過程。再次,需加強藥房藥品管理制度的建設、完善及落實,并將藥品管理質量與藥劑科工作人員績效掛鉤,提高其專業能力。最后,管理人員需詳細記錄藥品使用情況,確保每位工作人員可隨時查看藥品使用情況、時間等信息,同時對藥品標簽進行規范化處理,而高濃度電解質、精神藥品、麻醉藥品等需制作個性化標簽,達到警示的目的。
(4)工作人員管理。單位需注重對藥劑師的培養,定期組織專業能力強、臨床失誤少的工作人員參與藥品使用、管理知識專題講座,以便其熟練掌握藥房管理技巧、藥品使用信息等,繼而提高其專業能力。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特異質反應、后遺反應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2)參考《藥品管理質量評價標準》對實施前后工作人員對藥品存貯、標識、制度落實、業務勝任能力、藥品分類、溝通能力、職業素養進行評價,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證實藥房工作人員藥品管理能力越強。
(3)參考單位自制“藥品管理知識掌握度”,從藥品分類、功效、適應癥、不良反應等維度評價工作人員對藥品管理知識掌握度,分值0~25分,得分越高工作人員對藥品管理知識掌握度越理想。
(4)分析兩組用藥合理性、不合理性(包括藥物濫用、給藥方式不當、重復給藥、聯合給藥不當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整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性要求),對不符合要求需要采用非參數檢驗方法(Z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藥品管理知識掌握度比較
觀察組藥品管理知識掌握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藥品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觀察組7個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用藥合理性比較
觀察組用藥合理性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藥物為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科學、合理用藥不僅可調節機體功能,亦可改善患者疾病狀態,達到控制疾病進展的目的,但在臨床治療中若用藥劑量較大、服用時間過長可損傷機體功能,加之目前國內醫療機構藥品管理缺陷事件、不良事件頻發,影響因素眾多,可能與各醫療機構管理制度缺陷、藥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藥學知識欠缺有關,因此需加強藥品管理工作,旨在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給藥方法、時間、劑量等,確保用藥合理性、安全性。
藥劑科既往多按照常規制度對藥品進行管理,導致用藥過程中安全性不高,且極易出現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特異質反應、后遺反應等不良事件。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及管理制度的優化,藥品管理因針對性、科學性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可提高用藥安全性及合理性,避免因藥物濫用、給藥方式不當、重復給藥、聯合給藥不當等原因影響整體治療效果。
以往我院藥劑科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導致工作人員只能根據自身經驗對藥品進行分離及管理,加之藥品種類繁多,適應癥、禁忌癥、用法、用量各不相同,且工作人員因專業能力不足,對各個藥物的功效、作用認知有限,在藥品分類過程中極易出現差錯;未就高危藥品、普通藥品進行分類存放。應用藥品管理模式后,工作人員根據《高危藥品分級管理策略及推薦目錄》等相關標準對藥品進行分類管理,通過科學的分類、標識,既可提高單位藥劑科工作人員對各類藥品位置、使用方法掌握度,亦可提高其對高危藥品重視程度,避免出現給藥錯誤等情況。
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藥品種類、類型逐漸增多,不同藥物劑型在適應癥、臨床療效、用法及用量等方面均存在差異,若藥劑科工作人員在藥物發放過程中核對不當、專業不足可導致疾病治療中用藥與診斷不同,繼而出現不合理用藥等情況;工作人員未熟練掌握藥物功效、在工作中缺乏臨時應變能力,導致藥品與藥效相似藥物在臨床上普遍應用。而藥品管理過程中注重對醫務人員專業能力的培養,并將藥品管理效果與整體績效掛鉤,達到提高工作人員責任心的目的,使其在工作過程中保持謹慎的態度,盡可能規避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藥品管理對提高用藥合理性有積極作用,亦可改善藥劑科工作人員的藥品管理能力,提高對藥品相關知識的掌握度,確保用藥安全性及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旭蔚,鄭曉玲,陳曦,等.我院合理用藥系統高危藥品知識庫的建設與管理[J].中國現代醫生,2022,60(4):165-16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