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初次獻血者以及重復獻血者酶聯免疫以及核酸檢測結果。方法" 對2019年1月~2021年12月無償獻血者158506例酶聯免疫以及核酸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初次獻血者64878例中,ALT>50U 2312例(3.56%),HBsAg(+)1028例(1.58%),抗-HCV(+)198例(0.31%),抗-HIV(+)155例(0.24%),抗-TP(+)898例(1.38%);重復獻血者93628例中,ALT>50U 3395例(3.62%),HBsAg(+)119例(0.13%),抗-HCV(+)90例(0.10%),抗-HIV(+)110例(0.12%),抗-TP(+)107例(0.11%);初次獻血者ALT不合格比例同重復獻血者比較,未呈現出明顯差異(P>0.05);初次獻血者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不合格比例均高于重復獻血者(P<0.05);60287例初次獻血者完成NAT檢測后,HBV DNA陽性90例(0.15%),HIV-1 RNA陽性1例;89807例重復獻血者完成NAT檢測后,HBV DNA陽性128例(0.14%),HCV RNA陽性1例,HIV-1 RNA陽性2例。結論" 同初次獻血者比較,重復獻血者合格率顯著提高,血站應重視無償獻血者的關愛和保留,發展固定無償獻血者隊伍,提高重復獻血者比例。重復獻血者血液相對更安全,但是仍表現出殘余風險現象。在實施血液篩查時,合理采用酶聯免疫與核酸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可將臨床輸血安全性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初次獻血者;重復獻血者;酶聯免疫;核酸檢測
在血液檢測技術快速發展情形下,尤其NAT(病毒核酸檢測)技術在我國血站篩查實驗室的應用,對提高血液安全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任何檢測技術均存在窗口期,對此確定在低危人群中發展無償獻血者,具有重要意義[1]。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158506例無償獻血者血液酶聯免疫及核酸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初次獻血者與重復獻血者血液酶聯免疫及核酸檢測結果的差異。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9年1月~2021年12月158506 例無償獻血者血液酶聯免疫及核酸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其中初次獻血者64878例,93628例獻血次數≥2次,年齡18~55歲。
1.2 儀器
深圳愛康URANUS AE 288全自動酶免檢測系統,深圳邁瑞BS-83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廣州達安全自動核酸檢測系統。
1.3 試劑
ALT(深圳邁瑞),HBsAg(廈門英科新創、DiaSorin),抗-HCV(北京萬泰、Ortho),抗-HIV(北京萬泰、BIO-RAD),抗-TP(廈門英科新創、北京萬泰),酶聯免疫質控品由康徹思坦公司提供。HBV DNA、HCV RNA、HIV RNA檢測用試劑由廣州達安公司提供,核酸檢測質控品由和邦德盛公司提供。
1.4 方法
獻血者按照GB18467—2011《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健康征詢、一般檢查、快檢合格后獻血。同時留取5 ml標本于血清學檢測標本管中,3000 r/min離心10 min。采用2種酶免檢測試劑對標本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 進行初、復檢,如兩種試劑均無反應性,進一步做核酸檢測;如兩種試劑均為反應性,檢測結果則為陽性,獻血者不合格,不再進行核酸檢測;如其中一種試劑有反應性,則用該試劑進行雙孔復試。如任一孔為反應性,則檢測結果為陽性,獻血者不合格,不再進行核酸檢測;如雙孔復試均無反應性,則酶免檢測結果為陰性,進一步做核酸檢測。ALT采用速率法檢測一次, ALT>50U/L,則檢測結果不合格,不再進行核酸檢測。
另留取8 ml標本于核酸檢測標本管中,于低溫環境下離心20 min。 選取血清學檢測合格標本,采用達安全自動核酸檢測系統進行8人份核酸混合檢測。對無反應性標本判定為NAT陰性結果;若有反應性,則進行拆分檢測,拆分檢測為無反應性的,判定為NAT陰性結果;拆分檢測為反應性的,判定為NAT陽性結果,獻血者不合格。
所有檢測均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完成。
1.5 觀察指標
(1)比較初次獻血者以及重復獻血者血清學檢測結果。(2)比較初次獻血者以及重復獻血者血液NAT檢測結果。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初次獻血者以及重復獻血者血清學檢測不合格結果比較
初次獻血者血液ALT不合格比例同重復獻血者比較,未呈現出明顯差異(P>0.05);初次獻血者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比例均高于重復獻血者(P<0.05),差異顯著。見表1。
2.2 初次獻血者以及重復獻血者血液NAT檢測不合格結果比較
對于血清學檢測合格標本,利用達安全自動核酸檢測系統進行核酸檢測,共檢出222例陽性標本,其中HBV DNA陽性218例,HIV RNA3例, HCV RNA1例,未呈現出明顯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同初次獻血者比較,重復獻血者對血液安全知識以及獻血過程有所了解,表現出較為穩定健康狀況,行為以及生活方式均較為明確,通過血站多次檢測以及健康評估,屬于真正低危獻血者,所獻血液相對更安全。
本研究發現,初次獻血者64878例中,ALT>50U 2312例(3.56%),HBsAg(+)1028例(1.58%),抗-HCV(+)198例(0.31%),抗-HIV(+)155例(0.24%),抗-TP(+)898例(1.38%);重復獻血者93628例中,ALT>50U" 3395例(3.62%),HBsAg(+)119例(0.13%),抗-HCV(+)90例(0.10%),抗-HIV(+)110例(0.12%),抗-TP(+)107例(0.11%);初次獻血者ALT不合格比例同重復獻血者比較,未呈現出明顯差異(P>0.05);初次獻血者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不合格比例均高于重復獻血者(P<0.05),差異顯著。
60287例初次獻血者完成NAT檢測后,檢出HBV DNA陽性90例(0.15%), HIV-1 RNA陽性1例;89807例重復獻血者完成NAT檢測后,檢出HBV DNA陽性128例(0.14%), HCV RNA陽性1例, HIV-1 RNA陽性2例,未呈現出明顯差異(P>0.05)。ALT屬于人體肝臟細胞中含量極為豐富的一種酶,正常情況下血液中ALT含量是比較低的,在患有肝病以及發生肝臟受損后,血液中ALT會呈現出一定程度升高,從而表現出肝功能障礙現象[2~4]。但ALT屬于非特異性指標,高脂飲食、疲勞、飲酒、劇烈運動以及服用某些藥物,均存在一定概率導致獻血者ALT水平升高,分析是導致初次獻血者同重復獻血者未表現出明顯差異的關鍵原因[5~6]。即使在流動采血車上完成ALT干化學法快速初篩,但因為反應時間、環境溫度以及人為因素影響,且ALT呈現出較大生理波動性,如在正常參考值下限,則實施再次測試期間,往往超過上限,導致復檢期間,初篩ALT合格標本呈現出不合格現象[7~8]。因為基因變異、窗口期以及隱匿性感染等系列因素存在,使ELISA方法檢測陰性血液,表現出一定殘余風險[9~14]。同血清學檢測比較,核酸檢測方法的應用,可對血清學檢測局限性進行一定程度彌補,從而表明酶聯免疫與核酸檢測聯合應用,獲得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同初次獻血者比較,重復獻血者合格率顯著提高,血站應重視無償獻血者的關愛和保留,加大無償獻血宣傳力度,做好獻血服務,發展固定無償獻血者隊伍,提高重復獻血者比例。重復獻血者血液相對更安全,但是仍表現出殘余風險現象。在實施血液篩查時,合理采用酶聯免疫與核酸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可大大降低輸血傳播疾病的危險性,進一步提高臨床輸血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宋曉波.無償獻血者血液病原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與核酸檢測結果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11):269.
[2]邵為榮.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用于無償獻血者血液樣本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篩查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11):244.
[3]區冠華.云浮地區2018年—2019年無償獻血人群酶聯免疫法聯合核酸檢測結果分析[J].黑龍江醫藥,2021,34(4):953-955.
[4]周靜江,劉明麗.血清學聯合核酸檢測在承德市無償獻血者血液篩查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醫藥,2021,43(24):3817-3820.
[5]史小武,文關良,楊小勇.電化學免疫發光分析法聯合核酸檢測定量法在ELISA HBsAg-/NAT+血液樣本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11):125-127.
[6]劉鋒,孫昂,吳曉晉,等.酶免聯合核酸檢測技術對岳陽地區近4年無償獻血人群檢測結果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21,37(10):1705-1708.
[7]韋計屹,文洪娟,舒芙蓉.病毒核酸檢測在無償獻血者中的應用及結果分析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22):249.
[8]張藍江,王歡,趙欣,等.初次獻血者與重復獻血者酶聯免疫及核酸檢測結果分析[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7):144-146.
[9]高磊,趙梅,高文杰.獻血者HBV核酸檢測非重復反應性確認及追蹤結果分析[J].廣州醫藥,2021,52(5):83-87.
[10]馮秋霞,侯云,張龍穆,楊忠思. 青島地區初次獻血者與重復獻血者的血液篩查結果分析[C].中國輸血協會第九屆輸血大會論文專輯,2018:110.
[11]王超英,蔣瑞.重復獻血者與初次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比較分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3):140-142.
[12]趙林,王同顯,宮維玲,王鵬,張志杰.無償獻血者重復與初次獻血血液檢測結果及構成情況的比較[J].中國輸血雜志,2002(4):273-274.
[13]林鐵輝.一次獻血與重復獻血人群的酶聯免疫吸附結合核酸檢測結果分析[J].當代醫學,2020,26(4):136-138.
[14]林詩雅,王淏,杜榮松,等.廣州地區獻血者HBV核酸檢測非重復反應性樣本確認及追蹤研究[J].熱帶醫學雜志,2020,20(3):36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