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關節鏡下微創治療膝內側半月板囊腫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0例膝內側半月板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均接受關節鏡下微創治療,比較術前、術后患者IKDC評分、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傷口愈合時間以及臨床愈合率。結果" 術后患者IKDC評分為(86.79±6.13)分、Lysholm評分為(83.94±5.27)分,明顯高于術前(P<0.05);傷口愈合時間為(9.01±1.08)周,并發癥發生率為2.00%,臨床愈合率為96.00%。結論" 對膝內側半月板囊腫患者實施關節鏡下微創治療安全有效,有助于促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膝內側半月板囊腫;關節鏡;微創;安全性
膝關節半月板屬于纖維軟骨組織,具有增強膝關節穩定的作用,是膝關節內比較容易受損的組織之一,尤其是在從事劇烈運動、特殊職業的群體中更容易發生[1~3]。半月板囊腫是指膝關節內環境紊亂、關節滑液在半月板內局部異常蓄積而引起的囊性病變,患者會出現膝關節腫脹、交鎖、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等癥狀表現,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半月板囊腫一般在青壯年群體中發生,多由外傷或退行性改變所致,且外側半月板囊腫的發生比例較內側更高,在前角、體部比較多見[4]。
內側半月板囊腫的發生部位一般在后角,并存在半月板退變、撕裂等情況,有效診治能夠避免半月板損傷、囊腫加重[5~6]。以往臨床在膝關節內側半月板囊腫的治療中一般同時切除囊腫及半月板,存在創傷大、遠期并發癥發生率高等不足,還會導致后期關節不穩。關節鏡技術近年來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膝關節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本文就關節鏡下微創治療在該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0例膝內側半月板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1~60歲、平均(40.56±4.70)歲,病程4~25個月、平均(14.85±3.94)個月,既往存在明確外傷或扭傷史35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自愿在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存在局部疼痛、患膝關節主被動活動受限;(2)內側半月板擠壓試驗呈陽性且膝關節MRI檢查結果顯示內部或周圍出現囊性改變,T1加權像、T2加權像、質子密度加權像分別為低、高、高信號;(3)未合并外側半月板囊腫或損傷者;(4)符合關節鏡手術適應證的患者。
排除標準:(1)存在下肢骨折或其他膝關節病者;(2)存在患膝局部或全身明顯感染灶者;(3)關節間隙特別狹窄或消失者;(4)存在精神異常、認知功能障礙者(5)研究或隨訪期間失訪者。
1.2 方法
由同一治療團隊負責完成所有患者的關節鏡下微創治療。體位取仰臥位,行腰硬聯合麻醉,將氣囊止血帶放置在患側下肢近端。膝關節鏡前內側、前外側的標準入路建立之后,將關節鏡置入,對關節腔進行探查。可利用針頭對內部副韌帶進行松解,促使內側關節間隙擴大。通過后內側入路對內側半月板后體部損傷類型、囊腫情況進行探查。對關節腔內的滑膜組織進行清理,囊壁顯露后,將囊腔打開并對囊壁、囊液進行徹底清理。針對較大的半月板囊腫,若是經關節腔處理的難度較大,則可行關節外鏡下囊腫減壓清理術。完成清理后,對是否存在半月板囊腫殘留進行仔細探查。結合膝內側半月板損傷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盡可能將半月板的正常組織保留下來,對內側半月板游離緣進行修整,對半月板內囊腫、黏液樣變組織進行清理。對半月板創面利用刨削刀進行新鮮化,通過全內半月板修復系統進行縫合,對半月板不穩定撕裂、板囊分離情況進行修復。對內側半月板的形態、穩定性等進行探查,根據內側半月板的損傷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進行半月板次全切除術或全切除術。應用生理鹽水對創面、關節腔進行沖洗,將引流管放置在患側關節腔內,縫合切口,加壓包扎。術后患肢予以可調式膝關節支具進行固定,適當抬高患肢,并進行冷敷、電針等局部理療,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其盡早進行康復鍛煉。
在患者麻醉效果消失后,可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直腿抬高30°左右;協助患者進行膝關節持續被動屈伸鍛煉,并適當對膝關節活動范圍進行擴大。術后1周指導患者進行下肢肌肉收縮功能鍛煉、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術后3周時恢復90°關節活動度,術后6周時恢復至120°,借助雙拐進行適度的負重行走訓練,加強日?;顒佑柧?術后3個月可根據其實際情況恢復慢跑,術后6個月內不得進行深蹲、彈跳等動作以及對抗性活動。
1.3 觀察指標
(1)隨訪12個月,應用IKDC評分評價患者術前、術后12個月時的膝關節損傷情況,包括癥狀、功能、體育活動三個方面,總分為100分,其中優、良、可、差對應的分值依次為85~100分、70~84分、60~69分、0~59分,分值越高表明損傷程度越輕。同時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評估患者膝關節功能,包括腫脹(10分)、疼痛(25分)、步態(5分)、絞鎖(15分)、支撐(5分)、下蹲(5分)、上樓(10分)、穩定性(25分),采用百分制,差為0~64分,可為65~84分,良為85~94分,優為95~100分。
(2)記錄隨訪期間患者出現的并發癥情況、臨床愈合率。愈合判定標準:關節腫脹、壓痛、交鎖等癥狀消失;Mc Murray試驗結果呈陰性。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術前術后KDC評分、Lysholm評分比較
術后患者IKDC評分、Lysholm評分相較于術前明顯增高(P<0.05)。
2.2 預后情況
隨訪期間,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患肢關節正?;顒硬皇芟?囊腫消失,傷口愈合時間為7~11周,平均(9.01±1.08)周;50例患者中僅出現1例(2.00%)傷口感染,未出現關節感染、神經血管損傷、靜脈血栓等嚴重并發癥;50例患者中臨床愈合例數為48例,比例為96.00%。
3討論
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半月板囊腫的病因,但認為同外傷、半月板發育異常等因素存在密切關系,創傷、退變會導致半月板撕裂[7~8],滑液經由滑膜及半月板結合部的縫隙進入至內部,在局部蓄積,故導致囊腫形成。半月板有助于增加關節穩定性、緩沖震蕩等作用,針對出現癥狀且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應盡早對其實施有效的治療,以防骨關節炎加劇,避免出現腘窩囊腫。
傳統的治療方法中一并切除半月板及囊腫,雖然能阻止復發,但是會影響關節的穩定性,加上創傷大,可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單純的囊腫減壓術不僅不能夠將囊壁和囊腔徹底清除,且未妥善處理半月板本身,復發率高。關節鏡能夠對半月板囊腫的類型、嚴重程度進行準確判斷,并可發現有無交叉韌帶等關節附件損傷,通過對關節腔內各個結構進行觀察,避免誤切半月板。同時結合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影像學診斷結果確診者,應為其選擇恰當的手術時機,如年輕、病程較短者,盡快進行關節鏡手術,有利于提高永久愈合的可能性[9~10]。
關節鏡下微創治療技術主要包括囊腫減壓處理、半月板修復兩大方面,在關節鏡下對半月板囊腫進行清理,能夠將半月板組織病變比較精準地切除,在減少半月板切除面積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半月板功能,具有創傷小、功能恢復快等優勢,且能夠將囊腔、囊壁徹底消除,對半月板進行修整,有助于半月板本身及組織間穩定性的恢復,加快半月板愈合,降低囊腫復發風險。在半月板縫合方面,由外向內縫合技術適合應用在前角、體部的半月板損傷中,由外向內將縫合線穿過破裂半月板組織再固定于關節外;而全內縫合技術利用特殊半月板縫合器進行縫合,具有操作簡單、血管神經損傷風險低等優勢,應用在體部、后角部位的半月板縫合中具有明顯優勢,能夠有效修復以往認為需要進行部分切除的半月板,且于創面新鮮化后實施全內縫合,能夠減少對神經血管的損傷,增加半月板的穩定性,術后通過局部理療、早期功能康復鍛煉能促進關節滑液循環改善,更好地恢復膝關節生理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1~12]。
本研究中,50例患者的IKDC評分、Lysholm評分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說明關節鏡下微創治療能夠較好地減輕半月板損傷,促進半月板功能的恢復;另外,并發癥輕微,傷口愈合時間短,臨床愈合率較高,充分表明了該治療方式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膝內側半月板囊腫患者實施關節鏡下微創治療安全有效,有助于促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郭繼偉.采用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療效及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分析[J].當代醫學,2020,26(16):131-132.
[2]艾雨.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20,33(3):116-117.
[3]張華鋒.關節鏡手術對半月板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17):3155-3157.
[4]周松,黃克,蔡敏,等.半月板囊腫病因及其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18,58(44):87-90.
[5]韓小華,吳斌洪,梁鍵鋒,等.膝關節半月板囊腫可行高頻超聲引導微創治療[J].分子影像學雜志,2019,42(4):449-452.
[6]張慶鵬.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效果以及術后疼痛原因探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6):75-76.
[7]高玉新,何嘯波.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效果及對功能恢復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9,37(10):58-59.
[8]何華賓,吳冰,劉訓志,等.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臨床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15):69-71,76.
[9]代朋乙,譚紅略,袁彥浩,等.關節鏡下清除并鋼絲引導縫合治療膝關節外側半月板囊腫[J].中國骨傷,2018,31(10):944-948.
[10]張書偉.移位的內側半月板桶柄狀撕裂MRI表現特點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2):75-77.
[11]張洪亮.關節鏡聯合關節外入路術式治療半月板旁型囊腫[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9,25(3):374-377.
[12]唐振洪,黎云沖.關節鏡下囊腫切除聯合半月板縫合術治療半月板周圍囊腫的臨床療效[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