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CT的分葉征表現在肺內孤立結節影像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將179例肺內孤立結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包括86例周圍小肺癌、93例良性結節,收治時間為2019年8月~2021年8月,對所有患者均實施CT檢查,分析分葉征表現在肺內孤立結節影像診斷中的作用,同時引入可能性比值從而量化良惡性病變在形態學上的重疊表現,比較和分析兩組各項情況。結果" I型、II型、IV型邊緣在良惡性結節間存在差異(P<0.05);I型邊緣結節相對于良性病變的特異性、敏感性和IV型邊緣結節相比,具有差異,I型邊緣為良性病變的特征,而IV型結節為惡性病變的特征;對86例肺癌圖像進行了MPR重組,和傳統橫斷面圖像邊緣分型檢出存在差異,IV型結節邊緣的惡性病變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和橫斷面圖像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CT的分葉征表現在肺內孤立結節影像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能夠提高該征的檢出率。
關鍵詞:CT的分葉征表現;肺內孤立結節影像;診斷價值
肺內孤立結節診斷和鑒別難度高,部分學者提出關于臍凹征的概念,認為是臨床周圍型小肺癌較為特異的特征,但是臨床對于該項研究報道較為罕見[1]。隨著CT后處理方式以及圖像分辨率不斷進展,為結節邊緣形態改變提供新的手段[2]。本文目的在于探究CT的分葉征表現在肺內孤立結節影像診斷中的價值,具體內容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肺內孤立結節患者,共179例,分為86例周圍小肺癌患者、93例良性結節患者,研究起始時間在2019年8月、終止時間在2021年8月。年齡36~84歲,其中良性結節93例患者、惡性結節86例患者;在86例惡性結節患者中,腺癌患者32例、支氣管肺泡癌患者17例、鱗癌患者10例、小細胞癌患者10例、大細胞癌患者10例、類癌患者7例。在93例良性結節患者中,結核球患者53例、錯構瘤患者25例、炎性腫塊11例、其他結節4例。
1.2 方法
CT掃描:應用美國GE公司64排128層螺旋CT(optima CT660)掃描肺癌,掃描參數在130 mA、120KV,常規掃描,采用標準高辯算法進行薄層掃描,顯示方式為肺窗,窗位-700HU、視野330 mm×330 mm、窗寬1500HU。
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組的相關病例資料:螺旋CT掃描病例中,存在的良性結節和肺癌進行圖像重組,MPR以結節分葉處作為中心,進行平面上旋轉,從而獲取圖像,和橫斷面薄層掃描圖像進行結合,對于MPR重組方式對病變臍樣凹陷顯示率進行分析。
分析方式:分析圖像過程中,若患者結節邊緣凹凸不平,同時呈梅花狀突出可以稱作為分葉征。分葉局部存在血管相連,同時形成臍樣凹陷可以稱作為血管切跡。可以將患者的結節邊緣分為4種類型,例如I型呈現結節邊緣光滑,無明顯的分葉;II型患者結節邊緣分葉存在,但是無血管相連;III型結節邊緣分葉,存在血管相連,但是無血管切跡;IV型結節邊緣分葉存在,存在血管相連以及血管切跡。引入可能行比值采用量化良惡性病變在形態學具有重疊表現,LR定義成為惡性病變某一特殊征象數目和存在同一征象良性病變之比。所有圖像和重組圖像均由兩名高年資影像診斷醫師實施雙盲法進行讀片,以判定結節邊緣是否存在特征和分葉征。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良惡性結節分型。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良惡性結節分型對比
I型、II型、IV型邊緣在良惡性結節間存在差異(惡性結節I型所占比2.33%、II型所占比5.81%、III型所占比23.26%、IV型所占比68.60%、良性結節I型所占比51.61%、II型所占比23.66%、III型所占比15.05%、IV型所占比9.68%),經統計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不同分型的結節的特異性對比
I型邊緣結節相對于良性病變的特異性為80.65%、敏感性為40.86%,而IV型邊緣結節相對于惡性病變的特異性為95.35%、敏感性為58.14%,IV邊緣結節為惡性的LR為28.3,I型邊緣結節為惡性的LR在0.20左右。研究結果顯示,I型邊緣為良性病變的特征,而IV型結節為惡性病變的特征。
2.3 肺癌MPR重組和橫斷面圖像邊緣分型
對86例肺癌圖像進行了MPR重組,和傳統橫斷面圖像邊緣分型檢出存在差異,IV型結節邊緣的惡性病變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和橫斷面圖像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肺內孤立結節發病率不斷增加,而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能對患者預后顯著改善,將治療療效提高,減少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疾病診斷準確率也不斷提高[3]。研究顯示,惡性病變主要是由于患者瘤體內部的瘢痕纖維收縮,通過瘤外肺支架結構從而對小血管進行牽拉,使其形成支氣管血管切跡。
在良性結節中,雖然存在支氣管血管束相連,但是局部尚未形成切跡,主要是由于結節炎性刺激作用導致的周圍小血管增生,支氣管血管束沒有進入病灶內部,而是貼附在病變包膜外,不會對邊緣輪廓造成影響。筆者的研究結果和國內外學者研究相同,但是也有國外學者研究顯示,棘突征LR在5.54左右,邊緣光滑形態的LR在0.30左右,從而證明鑒別診斷的限度中邊緣特點不是鑒別良惡性相關的指標,可能和惡性病例數目較少密切相關。受到圖像分辨率和CT掃描技術的限制,對于改變細微瘤-肺界面顯示不佳,由于患者腫瘤三維方向生長,同時也受到掃描角度的限制,肺內結節在垂直方向的表面分葉在橫斷面掃描可能會存在陰性表現,而在斜行方向上若存在明顯的分葉情況、可能以淺分葉作為表現。
結節邊緣形態學改變能對周圍型肺癌的病理改變進行顯示,能客觀反映周圍結構細微病理改變,分葉征對于周圍型小肺癌患者也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診斷價值。由于結節邊緣分葉容易導致形態改變,形成的病理基礎具有多種解釋:(1)腫瘤邊緣各個部位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同時生長速度不同;(2)患者肺的結締組織進入結節血管以及支氣管分支,能從腫瘤內向外生長的結締組織和血管容易導致腫瘤生長受限,引起凹陷情況;(3)由于患者肺小葉的限制作用;(4)腫瘤多核發病,從病理上對結節邊緣的分葉進行分析,和血管相連形成的切跡是由于腫瘤在不等速生長過程中。患者肺內支架系統,尤其是患者支氣管血管束阻擋作用導致的。在腫瘤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肺泡間隔以及小葉間隔等阻擋,也是導致肺癌邊緣分葉和血管相連的一個原因。
在良性結節中雖然存在支氣管血管束相連,但是局部尚未形成切跡,是由于結節炎性刺激作用導致患者周圍小血管增生,支氣管血管束沒有進入病灶內部,貼附在病變包膜外導致的。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對于病變邊緣特征進行觀察,對于患者病灶局部實施高分辨診斷,分葉征對于周圍小肺癌患者具有較高的診斷特異性,MPR重建結合橫斷面圖像,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在本次結果中,I型、II型、IV型邊緣在良惡性結節間存在差異(P<0.05);I型邊緣結節相對于良性病變的特異性、敏感性和IV型邊緣結節相比,具有差異。研究結果顯示,I型邊緣為良性病變的特征,而IV型結節為惡性病變的特征;對于86例肺癌圖像進行了MPR重組,和傳統橫斷面圖像邊緣分型檢出存在差異,IV型結節邊緣的惡性病變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和橫斷面圖像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說明,CT的分葉征表現能夠在肺內孤立結節影像中充分顯示,能夠利于疾病的診斷,判斷結節的性質,再根據患者不同性質,比如良性或惡性病變,開展針對性的治療手段,從而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患者治愈率。
分葉征作為SPN十分常見的征象,將其定量為3個程度,即淺、中和深分葉,深分葉通常發生惡性腫瘤中。而淺分葉通常發生在良性肺結節中,主要以結節表面輕度的凹凸不平作為臨床表現,病理上為融合的肉芽腫,或干酪病灶被纖維膜所包繞。鈣化雖然能夠作為良性結節的征象,但不是它的主要特征,肺部腫塊內的鈣化情況能夠鑒別腫瘤的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但對于區分繼發性肺癌和原發性肺癌并無明顯價值。腫塊內的鈣化主要分為四種情況,即彌漫性鈣化、爆米花樣鈣化、條形鈣化、中心鈣化。而在良性結節中,鈣化一般呈同心圓狀、中心條形、彌漫性鈣化、爆米花狀鈣化,在整個橫斷面中所占比約為10%。結核瘤的征象主要為分層狀鈣化或中心性散在點狀鈣化;在顯微鏡下,發現惡性結節的鈣化率約為74%,但在CT圖像中,惡性結節鈣化的發生率較低。對于癌性鈣化而言,通常屬于非中心性細小點狀鈣化,且鈣化的范圍在結節的10%以內。通過對患者的影像學表現進行分析,能夠明確診斷,以促進后續治療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CT的分葉征表現在肺內孤立結節影像具有顯著的診斷價值,能夠提高該征的檢出率,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1]邱建升,辛小燕,楊雯,等.雙層探測器光譜CT單能量圖像及電子云密度圖鑒別診斷肺磨玻璃結節良性與惡性的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22,56(2):175-181.
[2]馮昭,劉剛,李小花,等.能譜CT低劑量掃描對肺孤立小結節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10):39-42.
[3]劉嘯峰,黃述斌,胡磊.CT動態增強掃描中時間密度曲線及特征參數值對孤立性肺結節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21,38(6):71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