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患兒15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6例,對照組患兒給予西藥治療,觀察組患兒給予西藥聯合中藥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血清鈣、血清鋅、血紅蛋白及白蛋白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期間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可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和身體營養狀況,減少用藥不良反應,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小兒脾胃虛弱;厭食癥;自擬健脾和胃湯;療效觀察
厭食癥為嬰幼兒常見病,嚴重時會直接影響嬰幼兒成長發育。導致本病發生的因素較多,如全身性疾病、藥物、微量元素缺乏、氣候、喂養不當以及神經性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食量降低以及大便干結等,嚴重厭食者甚至會出現嘔吐、腹瀉和便血等。若厭食癥狀未能得到盡早改善,極易造成患兒營養不良,致使患兒免疫力低下,甚至會出現貧血、佝僂病,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1]。
臨床治療小兒厭食癥主要是及時補充微量元素、促進消化吸收。但由于該病治療難度較大,加之患兒機體耐受性較差,較長時間使用西藥進行治療會產生耐藥性和副作用,進一步損傷患兒身體機能,使疾病治療效率受到影響。中醫認為,小兒厭食癥病因在于長期飲食不當、滋補過度、外感六淫、先天不足等造成的正氣虧損及脾胃虛弱,治療應以健脾和胃為主[2]。本研究旨在觀察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的臨床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患兒15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6例。觀察組男40例、女36例,年齡4~6歲、平均(5.00±0.50)歲。對照組男39例、女37例,年齡4~6歲、平均(5.10±0.6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根據《實用兒科學》中厭食癥診斷標準[3],癥狀主要表現為長期食欲不振,每餐食量減少一半以上,且癥狀已持續2周以上,但不存在其他疾病;患兒體質量已明顯減少或停止增長,同時存在不良飲食習慣及喂養不當情況。中醫診斷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厭食癥診斷標準:長期食欲不振、面色少華、形體偏瘦、精神欠佳、乏力、舌質淡及苔薄白等。
納入標準:均已通過臨床檢查確定達到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的疾病標準;患兒臨床資料均完整;所有患兒家屬區已對本研究內容進行全面了解,通過協商后自愿簽署知情書。
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語言溝通障礙和智力障礙的患兒;存在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患兒;存在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整個治療的患兒;伴有惡性腫瘤患兒;伴有嚴重消化系統疾病、臟器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患兒;依從性較差的患兒和家屬。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西藥治療,給予健胃消食片口服,每次2片,3次/d;口服復合維生素B,每次1片,3次/d,持續治療30 d。觀察組在西藥治療基礎上添加中藥自擬健脾和胃湯,中藥組方:白芍10 g、黨參10 g、山藥10 g,茯苓6 g、生麥芽6 g、甘草6 g,柴胡5 g、山楂5 g,砂仁(后下)3 g、陳皮3 g。以上中藥混合后用水煎制,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服用30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清鈣、鋅、血紅蛋白及白蛋白各項營養指標變化情況,臨床癥狀改善所用時間及用藥不良反應情況,臨床療效。療效標準:顯效,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徹底消退,飲食已完全恢復正常,且無營養不良情況發生;有效,治療后患兒以上指標均已得到顯著改善;無效,患兒治療后的各項指標均未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加重。顯效+有效=總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用藥后各臨床癥狀改善所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鈣、鋅、血紅蛋白以及白蛋白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顯效50例、有效24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36%;對照組顯效38例、有效30例、無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9.4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3.835,P=0.046)。
2.4 兩組用藥安全性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輕微口干、1例頭暈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3%;對照組出現3例口干、2例頭暈惡心、2例渾身無力、1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5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3.853,P=0.046)。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不斷改變,多數家庭缺乏對合理飲食的認知度和重視度,導致兒童成長過程中存在喂養不當現象,在長期不良飲食影響下,會導致小兒消化系統及免疫功能受到影響,增加小兒厭食癥發生率。若患兒長期處于厭食狀態,會造成機體營養供應不足,增加營養不良現象發生,使機體免疫力下降,增加小兒其他疾病的患病率[3]。健胃消食片配合復合維生素B進行治療可促進患兒胃腸功能,改善厭食癥狀,但西藥治療所取得的效果比較緩慢,且患兒年齡較小,身體耐藥性較弱,長期用藥會產生諸多不良反應[4~6]。
中醫認為,嬰幼兒機體各項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胃腸功能比較嬌弱,若日常生活飲食不當,加之受到環境、藥物、情緒或外界等因素刺激,可導致患兒機體正氣虧損、外感六淫,致使脾胃功能受損,造成不同程度的脾胃虛弱及脾胃不和,出現嚴重脾胃不和后會引起脾胃虛弱型厭食癥,治療應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主[7~9]。自擬健脾和胃湯方中,君藥為具有健脾和胃與溫陽祛濕功效的白芍,臣藥為具有健脾寧心與利水滲濕功效的茯苓,佐藥為具有生津和胃與補中益氣功效的黨參,使藥為具有補脾胃虧損的山藥、和解表里的柴胡、健脾開胃及助消化的山楂、理氣健脾的砂仁、行氣消食的生麥芽、補脾和胃與調和諸藥的甘草,以上中藥聯合應用發揮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開胃助消化之功效[10~16]。本研究結果表明,運用聯合方案治療后的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少。
綜上所述,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可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和身體營養狀況,減少用藥不良反應,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于煥英.自擬健脾和胃湯對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研究,2019,27(4):126-127.
[2]鄭麗婭.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的臨床研究[J].家有孕寶,2021,3(14):83.
[3]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75。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3-124.
[5]李景新.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的臨床療效對體內微量元素水平的影響分析[J].家有孕寶,2020,2(17):59.
[6]呂艷,林琳.分析中醫小兒推拿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效果[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10):44-46.
[7]韋屹.中醫技術治療小兒厭食癥臨床應用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8):34-36.
[8]范慧慧.中醫辨證治療小兒厭食癥臨床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18):198-199.
[9]向正可,陳沛偉,譚從容,等.加味異功散聯合常規治療對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成藥,2021,43(12):3559-3562.
[10]曹小妍.健脾和胃湯聯合刺四縫對脾胃濕熱型厭食癥患兒血漿胃動力指標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26):4-6.
[11]王紅兵.探討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使用健脾和胃湯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J].北方藥學,2018,15(4):134-135.
[12]余小紅.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的臨床效果及對其體內微量元素水平的影響[J].北方藥學,2017,14(12):12-14.
[13]廖世忠.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的臨床療效及對體內微量元素水平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8):16-17.
[14]黃靜,鄧靜.自擬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型厭食癥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6,45(17):2409-2410,2421.
[15]勞敏瑩,蘭麗琴,黃夢婕,楊思華.健脾和胃湯加減輔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及對患者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的影響[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20,41(5):44-47.
[16]王愛玲,楊期植.健脾和胃湯治療小兒厭食癥(脾胃濕熱證)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8,36(10):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