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內科患者壓瘡的危險因素及綜合護理對策。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間在我院接受呼吸內科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究123例呼吸內科壓瘡高風險,難免壓瘡83例,帶入壓瘡40例,對其風險因素進行整理歸納,并制定綜合性護理措施。結果" 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后得知,年齡、體質量指數、壓瘡史、病史、吸煙史、治療持續時間、麻醉持續時間以及治療前血清蛋白水平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治療后住院時間對比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呼吸內科患者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導致治療中發生壓瘡,因此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危險因素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對策。
關鍵詞:呼吸內科;壓瘡;高風險;危險因素;綜合護理
壓瘡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臨床并發癥,多發于老年人,長期臥床,皮膚彈性差,運動量少。它是一種皮膚感染性潰瘍病,由局部人體組織的長期壓力或摩擦刺激引起。它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影響患者的舒適度、身心健康,增加治療難度[1]。呼吸內科患者多為老年患者,長時間臥床,且選擇仰臥位,患者機體受限,活動度較低,部分皮膚長時間受壓,從而增加治療中的壓瘡幾率。因此,對于這類患者,臨床上應該加強重視的程度,多關注壓瘡的預防護理工作,現將護理研究內容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壓瘡高風險患者123例,其中難免壓瘡83例,帶入壓瘡40例,男87例,女36例,年齡在62~91歲,經過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其中難免壓瘡患者有3例發生二期壓瘡,80例未發生壓瘡;帶入壓瘡患者有1例患者壓瘡面積擴大,4例無明顯變化,20例較帶入時明顯好轉,15例皮膚愈合。
1.2 方法
整理俯臥位患者的所有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病史、壓瘡史、吸煙史、治療持續時間以及麻醉時間等,并進行壓瘡的影響因素分析,提出應對策略。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年齡、體質量指數、壓瘡史、病史、吸煙史、治療持續時間、麻醉持續時間以及治療前血清蛋白水平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治療后住院時間對比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臨床實踐中,造成壓瘡的原因有很多,如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機體會發生變化,皮膚組織也會改變,進而老年人在局部壓迫后壓瘡的發生率會增加;長期臥床休息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血液循環下降等。老年住院患者大多需要長期臥床,機體免疫力較差,屬于壓瘡的高發人群,應積極開展預防工作,避免加重病情,影響康復。壓瘡的發生原因在于,人體的組織受壓,對血液循環產生影響,使得受壓部位的組織缺血、缺氧,甚至潰瘍壞死的現象,是審查護理供工作質量的核心指標。
老年患者壓瘡的危險因素包括長期臥床休息、年老(≥70歲)和醫院感染。長期臥床時,背部或臀部會長期受壓,影響皮膚表面的血液循環;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血液循環和免疫力變差;醫院感染會增加炎癥因子水平,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導致體溫升高。科學評估壓瘡風險是預防壓瘡的關鍵。基于預警管理的理念,通過故障模式和效果分析,預警分級管理可以準確評估老年患者發生壓瘡的風險,對不同風險水平的患者實施個性化的預防護理,有利于降低壓瘡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避免護理資源的浪費。
結合本研究結果可以明確,俯臥位患者發生壓瘡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體質量指數、麻醉持續時間、治療持續時間、吸煙史、壓瘡史、糖尿病、治療前血清蛋白水平,而這些影響因素中,年齡、體質量指數越大,俯臥位壓瘡風險越高,麻醉持續時間、治療持續時間越長,俯臥位壓瘡風險越高,有吸煙史、壓瘡史會增加壓瘡風險,患有糖尿病會增加壓瘡風險,同時治療前血清蛋白不足30 g/L,可能存在營養欠佳,一旦局部皮膚組織長期受壓,則會缺乏脂肪緩沖作用,造成血液循環不暢,增加壓瘡風險。具體的解決措施如下。
(1)加強局部皮膚的保護:可以在受壓的皮膚處涂抹凡士林,提升潤滑度,還可以在受壓部位貼安普貼,使受壓部位形成柔軟保護膜,避免皮膚直接受壓,必要時,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輕輕按摩患者的受壓部位,摩擦受壓區域,促進血液的流通。
(2)加強培訓:定期培訓醫護人員,以提升其操作技能,使其明確壓瘡預防的必要性,盡可能的縮短治療以及麻醉的時間。
(3)加強高危患者的監護:對于高危群體,即有壓瘡史、吸煙史、糖尿病患者等,進行監護,做好壓瘡的評估外,還需要監測血糖等水平,將血糖控制在穩定、合理的狀態下。
(4)環境調控:保持病房安靜、舒適、整潔。保持適當的室溫和相對濕度,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避免長期臥床休息引起的不良情緒。
(5)有效減壓:首先,翻身是臥床不起患者緩解壓力的最有效方式。翻身時,身體側臥,與床成30°角,有利于壓力部位壓力和血流的分散,減少壓瘡的發生。同時,注意檢查患者膚色,輕輕移動,避免推、拉、拖,防止皮膚擦傷。其次,由于在壓力和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的情況下,由于沒有肌肉包裹或薄肌肉層,壓瘡往往發生在骨隆突處,因此骨隆突處的皮膚保護尤為重要。枕頭、水墊、腳跟懸吊等減壓措施可放置在骨隆突下。最后,使用氣墊床可以有效降低皮膚壓力。由于氣墊床循環的交替充氣和放氣功能,減少了皮膚壓縮時間,壓力點不斷變化,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壓瘡的發生。
(6)皮膚護理:清潔患者的皮膚。當皮膚被尿液或嘔吐物浸濕時,及時清潔并涂抹皮膚保護劑;保持床單和衣服干凈平整;對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翻身時應特別注意避免身體任何部位擠壓管道,尤其是導尿管接頭,并在大腿上部進行平提和二次固定。
(7)營養支持:神經科的大多數患者病情嚴重,長期臥床不起。由于食物攝入較少,患者的營養狀況較差。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營養計劃,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增加礦物質攝入,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控制血糖,預防感染。如有必要,進行鼻飼或靜脈營養,以改善皮膚的屏障功能。
(8)約束護理:不寧患者的約束會導致皮膚長期受壓,或在患者不寧時因持續摩擦而導致受壓皮膚受損。因此,應每2 h解除一次約束裝置,以觀察受壓皮膚的狀況。用軟墊和水墊墊墊住皮膚受壓部位,并經常保持床單平整,以減少與皮膚的摩擦。
(9)心理護理:護士應關注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做好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對于昏迷或譫妄患者,安慰和支持家屬,協助和指導家屬照顧患者的生活。
(10)創面處理:目前臨床工作中將壓瘡分為三個階段,如患者某一區域皮膚出現明顯的發紅、淤血癥狀,在此期間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減少此處受壓的情況,同時要避免其他不利因素繼續刺激這一區域皮膚組織。處于這一階段的患者,可以采取紅外線照射的方式來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淤血的情況,避免壓瘡進一步發展。而處于炎性浸潤期的患者,其皮膚組織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炎癥,在這一階段除了要避免繼續受壓以外還需要觀察患者發炎的皮膚組織周邊是否有進一步破潰的傾向,要注意使用滑石粉進行處理。如果發現有尚未破潰的水泡,要根據其大小選擇正確的處理方式,如果水泡相對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取其中的液體,后續需要使用無菌敷料進行覆蓋。如果患者已經處于潰瘍期,那么此時患者皮膚及下層組織受損情況相對比較嚴重,因此除了要根據患者創口情況積極清創,還要注意一些比較明顯的感染情況,應遵照醫囑使用一些外部藥物來進行抗感染治療,另外當潰瘍部位感染情況得到緩解后,可以使用一些去腐生新的藥物來促進傷口愈合,紅外線照射也可以用來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加速傷口愈合。護士需要根據患者皮膚的具體情況使用新的附件,定期檢查患者全身皮膚狀況。
綜上所述,呼吸內科患者的壓瘡影響因素較多,根據影響因素,制定解決的措施,可以降低壓瘡發生率,保證治療順利進行,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劉旭穎,孫瑜.風險護理在無創呼吸機面部壓瘡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疼痛程度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5):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