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診科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干預對降低護理糾紛發生率的實際價值。方法"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本院急診科180例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為常規急診科護理,觀察組聯合應用優質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急診科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護理糾紛發生率以及急診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急診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優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急診科的護理質量,降低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維持和諧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急診科;優質護理干預;護理糾紛;價值
護理糾紛是指由于護理問題所誘發的一類護患雙方爭議,近年來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個人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在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對于護理服務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受到人員、制度、環境等相關因素的影響護理糾紛事件時有發生,影響醫護患關系的改善以及醫院社會形象的樹立,所以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預防護理糾紛事件的發生意義重大[1]。
急診科是醫院中的重要部門,是對危重癥患者進行搶救治療的重要科室,因此醫院急診科當中的危重癥患者數量多且最為集中,患者的搶救任務十分繁重,這也使得急診科的護理工作難度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較高,稍有不慎可能引發護患糾紛。急診科是護患糾紛發生的高危科室,需要對急診科的護理服務模式進行積極優化來提升護理質量,從而預防護理糾紛。以下將分析在急診科護理中采用優質護理干預的實際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本院急診科180例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47例,女43例:年齡24~86歲,平均(46.6±1.5)歲;急診原因:低鉀血癥12例,腦血管疾病22例,心臟疾病15例,呼吸系統疾病10例,意外損傷20例,其他疾病入院11例。對照組男49例,女41例:年齡22~87歲,平均(46.7±1.3)歲;急診原因:低鉀血癥10例,腦血管疾病23例,心臟疾病17例,呼吸系統疾病9例,意外損傷19例,其他疾病入院12例。兩組各項基礎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為急危重癥進入急診科就診者;(2)患者或(和)家屬對研究方案等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認知功能、語言功能等正常;(4)一般臨床資料完善;(5)可配合完成問卷調查、隨訪評估等工作。排除標準:(1)存在意識功能障礙者;(2)患有精神疾病等缺乏正常的語言溝通能力和認知能力者;(3)拒絕配合問卷調查等工作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急診科護理,即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嚴格遵醫囑提供吸氧治療、藥物治療等,維持患者的呼吸系統暢通,結合病情提供各項急救處理,患者病情平穩后給予健康宣教并解答疑問等。
觀察組聯合應用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轉變護理理念:在急診科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需要不斷轉變護理服務理念,將優質護理理念和人文關懷理念融入到護理工作中,接受優質護理理念及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和培訓,做到以人為本以及以患者為服務核心,充分理解優質護理理念的精髓,在護理過程中充分體現以患者為核心的服務宗旨。
(2)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根據急診科患者的病情特點、護理需求,對于患者的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調整,遵循急診患者先診療后付費的基本原則對其開展各項搶救工作,必要情況下及時啟動綠色通道,對于無陪護者的危重癥患者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支持和陪護,積極協助其完成相關手續的辦理。在接診患者后迅速利用平車對患者進行轉運,在患者的搶救期間護理人員分工協作。
(3)落實行為護理:在患者急診治療期間加強護理配合,結合其實際情況提供相應的護理指導和幫助,滿足患者個體化的護理服務需求,進而使患者感受到溫暖和關懷。針對患者的癥狀表現進行密切監測,了解患者和家屬的個體化護理服務需求,相應的給予指導與協助,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4)個體化心理護理:急診科所收治的患者多數病情發作突然,并且變化速度較快,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疼痛感,使得患者的焦慮、恐懼、不安等情緒加重,所以在急診護理中需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疏導,迅速使患者恢復平穩的情緒狀態,避免情緒波動而造成血壓升高以及心率增快影響患者的急診救治工作。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需要與患者進行適當的語言溝通交流,進行寬慰、鼓勵和安撫,促使患者迅速恢復平穩的心理狀態,使其感受到來自于醫護人員的關愛與呵護,進而舒緩患者的緊張、焦慮等心理。在護理過程中充分運用護患語言溝通技巧以及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緩解其不良情緒,此同時與患者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做好家屬的心理疏導,使其了解家屬的自己的精神心理狀態對患者所產生的影響,充分發揮家屬的支持作用和關懷作用。
(5)強化護患溝通:在護理過程中表達對患者和家屬的尊重、關懷以及理解,相關醫護工作的開展需要做好患者和家屬的解釋說明工作,增強患者和家屬的認知度以及依從性。在搶救結束后還需及時向家屬說明患者的救治結果,針對救治效果不滿意的病人家屬需要及時做好心理安撫,從而尋求家屬的理解,避免出現醫療糾紛事件。
(6)提升護理專業技能:對于分診模式以及搶救流程等進行充分的優化,護士需要加強自我學習,接受專業知識的培訓;設立分診臺以及分診護士,確保患者在入院之后能夠迅速到分診臺完成掛號就診,在此期間對患者的相關信息進行全面的采集并了解其癥狀表現,結合其病情的輕重程度合理安排就診;對病情危重者需要迅速協助醫生完成轉送,使患者盡快抵達搶救室接受會診;及時啟動綠色通道,確保急救綠色通道與后續的搶救工作能夠無縫對接。
(7)合理排班:由于急診科所接待的患者數量較多,這使得急診護理工作量大以及人員壓力較高,所以需要配備充足的護理人員,維持各項急診護理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分明確崗位職責,設立接診崗位,從而縮短患者的各項等候時間。加強護理巡查,杜絕覺擅離職守的現象。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急診科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以及護理糾紛發生率。(2)對兩組患者或(和)家屬進行急診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主要內容有護理效率、責任意識、環境質量、心理護理以及整體印象等維度,分數為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80~89分)和不滿意(<80分)。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用(±s)描述,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描述,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搶救成功率、護理糾紛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護理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急診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急診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為,P<0.05。見表2。
3討論
急診科所收治的患者數量較多,該類患者往往發病急促,其病情狀況十分嚴重,特別是進展速度較快,所以在入院后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同時配合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縮短其救治時間,為患者爭取最佳的急診救治時機,從而確保其救治成功率[2]。近年來醫療服務模式發生轉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健康理念不斷增強,使得傳統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中無法滿足現代化臨床需求,進而其應用受到限制,所以需要探尋科學有效的護理服務模式來提升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3~4]。特別是在急診患者的護理中,需要積極優化護理服務來提升護理質量和效率,避免發生護患糾紛,為患者的急診救治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急診科護理中出現護理糾紛事件的原因來自于多方面,例如工作流程、人員素質、環境質量以及患者個人因素等,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是和諧護患關系、避免護理糾紛事件的重要環節[5]。優質護理干預在應用中遵循人文關懷理念,將患者作為核心,在各項護理工作中以患者的自身需求為出發點,進一步對護理內涵和內容深化與拓展,積極落實好急診護理工作中的責任制,促使各項護理工作的高效順利開展,推動護理質量的不斷提升以及改善患者的滿意度[6]。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干預,通過轉變護理服務理念,積極優化護理流程,落實各項行為護理,加強患者的個體化心理疏導以及做好護患之間的互動溝通交流,并在護理工作中不斷提升護理專業技能,為患者提供更為專業的護理服務,對人員排班進行合理安排,通過采取上述手段,能夠進一步優化各項基礎護理服務工作,滿足患者的個性化護理服務需求,同時贏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與支持,有助于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無縫對接,所以有利于提升護理服務工作質量,在該護理模式的輔助下患者的各項急診醫護工作能夠順利高效的開展,可確保患者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診治,有利于降低其病死風險,提升其急救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急診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優質護理干預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急診科護理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急診科的護理質量,降低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維持和諧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馬紅英,余婭紅.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護理中的推廣與應用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7):145.
[2]劉學芳.人文關懷護理對急診科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的效果觀察[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20,9(2):204.
[3]李娜.優質護理服務對提升急診科護理滿意度的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20,10(6):144.
[4]姚青青.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體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3):117.
[5]沙美容,譚小梅,劉彩霞,等.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綜合病房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5):838-840.
[6]周艷玲.急診優質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