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中風中臟腑患者氣管切開后氣道濕化的護理方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5月醫院收治的70例中風中臟腑患者資料,結合患者護理干預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均接受氣管切開術。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氣道濕化護理,觀察組接受持續化氣道濕化干預,分析結果。結果 觀察組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氣道濕化之后刺激性咳嗽、氣管黏膜充血以及痰痂形成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痰液黏稠度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中風中臟腑患者來講,其在接受氣管切開術后,為患者實施氣道連續濕化聯合常規氣道濕化護理,能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此法安全性強,能積極保持患者呼吸道濕潤,患者護理滿意率高。
關鍵詞:中風中臟腑;氣管切開;氣道濕化;護理方式
中風在臨床中相當常見,發病時間比較短,患者病情危急。醫書《靈樞.剌節真戒》有云:“虛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又如《素問·調經論》中:“血之于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針對此類疾病,應當自病患的臨床癥狀著手,分析疾病的病機,自果求因。對于中風,要以閉證、脫證分虛實。病變位置在肢體的病患中經絡,病情相對較輕;若患者已經表現出神志昏糊的情況,代表中臟腑,病情危急。如果科學處理,可令患者疾病轉歸;如果處理不科學,則會導致病情嚴重,甚至死亡。
中風中臟腑的病患往往處于昏迷狀態,無法有效咳痰。在這種情況下,導致病患的深部黏痰長期附著,令患者呼吸困難,SPO2指標降低,威脅生命安全[1]。針對中風中臟腑患者來講,實施氣管切開操作能在維持其呼吸道暢通。值得說明的是,氣道濕化為氣管切開之后重要的護理步驟。為了全面分析中風中臟腑患者氣管切開后氣道濕化的護理方案,本文對上述命題開展分析,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5月醫院收治的70例中風中臟腑患者資料,經中醫辨證,患者均屬于中風中臟腑證。排除對象:晚期癌癥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缺失者。結合患者護理干預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3~82歲,年齡(63.15±2.81)歲;氣管切開時間3~39 d,平均(20.14±1.82)d。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42~81歲,平均(64.51±2.95)歲;氣管切開時間3~39 d,平均(20.69±1.52)d。經對比,兩組受試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別,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氣管切開術。對照組患者接受持續滴入西藥氣道濕化護理。觀察組接受中藥氣道濕化護理。
1.2.1 環境準備
針對氣感氣管切開的患者來講,做好環境準備十分重要。工作人員有必要維持患者所居住的病房溫濕度適宜,定期開窗通風。每天使用濃度水平為1:1000的84消毒液清潔病房地面,頻次為2~3次。病房內濕度水平維持在60%~70%,室溫維持在22℃~24℃。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護士每日要應用紫外線消毒燈對病房內環境消毒2次,30 min/次。此外值得說明的是,患者需保證水分攝入,每天的飲水量應當在2000 ml以上。
1.2.2 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原則
(1)如果患者不能自行吸痰且存在吸痰指征時,護理人員要使用吸痰管全面清除患者呼吸道內的痰液。所選擇的吸痰管應規格適宜,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開展吸痰過程中,具體操作應符合規范。
(2)護士每天都要定期更換患者氣管切開位置無菌敷料。利用皮膚黏膜消毒液對患者氣管套管四周皮膚加以消毒;每天都要為患者更換新的氣管內套管。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將相關物品送到院內消毒供應中心中開展滅菌消毒處理。
(3)積極觀察患者病情改變。主要觀察項目包含患者血壓值、心率、呼吸頻率、SaPO2、PaO2、PaCO2、痰液性狀、痰液量、每天吸痰次數。同時,也要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并發癥,比如說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氣道黏膜充血等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不良癥狀,護理人員應當及時做好處理工作。
1.2.3 氣道濕化護理方法
(1)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氣道濕化法。護士應用一次性靜脈輸注輸液器,依照靜脈輸液法完成排氣工作。做好上述工作之后,把事先剪去針頭的頭皮針軟管插入到人工氣道之中,長度約為4~8 cm,妥善固定軟管。抽取200~500 ml生理鹽水+4000Uα-糜蛋白酶、8~16萬U慶大霉素。依照患者痰液黏稠度水平調整濕化液用量。
(2)觀察組以對照組患者氣道濕化護理方法為基準,患者同時接受溴己新持續化氣道濕化完成氣道濕化護理,具體應用微量泵持續氣道濕化。使用50 ml注射器抽吸濕化液,同時連接好延長管以及頭皮針軟管。將皮頭針軟管插入距離吸氧管前端2 cm。氧氣管插進套管內5 cm,并使用膠布、膠套固定早套管外部。對氧氣管加以固定,后使用注射器將其固定在微量泵內。調節妥善推注速度,速度應當依照病患痰液性質而確定。如果患者痰量較少,可以將推注速度維持在4~8 ml/h。如果痰液較多,推注速度可以調節為8~20ml/h。值得說明的是,最高不應超出20 ml/h。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效果、氣道濕化情況、痰液黏稠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氣道濕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氣道濕化后刺激性咳嗽、氣管黏膜充血以及痰痂形成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后痰液黏稠程度比較
觀察組氣道濕化之后刺激性咳嗽、氣管黏膜充血以及痰痂形成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氣管切開術為臨床中搶救中風中臟腑患者的重要方式。患者在接受完畢此項手術之后,氣體會經過套管直接進入到患者的肺部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令其氣道喪失原有呼吸所帶來的加溫室化過濾效果。導致患者的呼吸道過于干燥、支氣管和氣管黏膜上皮纖毛運動功能降低,痰液經脫水作用影響變得黏稠、不易咳出。如果情況嚴重,還會演變為痰栓或者痰痂。這種情況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肺部功能,甚至還會造成阻塞氣道現象發生,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威脅其生命安全。由此能夠看出,針對切改氣管切開的接受氣管切開術的患者來講,實施行之有效的氣道濕化護理意義重大。
氣管切開患者氣道內之所以會形成痰痂和下述因素有關。具體有:呼吸道黏稠液體過度聚集阻塞以及肺內化膿性感染;下呼吸道直接和外部相通;患者氣管濕化率不足、排痰咳嗽障礙;環境濕度太低、氣溫過高;患者脫水;患者有效吸痰不充分;多次吸痰導致氣管黏膜受損形成局部痰痂;直接對患者的呼吸道給氧會沖擊呼吸道黏膜。此外如果患者肺部感染嚴重,呼吸道分泌物過多且過于黏稠,其在接受氣管切開術后呼吸道水分大量丟失。如果此刻未能對其氣道進行濕化處理,非常容易引發痰液結痂、干燥。相關文獻表明,肺部感染疾病的發生概率會隨著患者氣道濕化程度下降而上升。
本組實驗研究表明,針對接受氣管切開術后的中風中臟腑患者來講,為其開展持續化氣道濕化護理意義重大。有助于提升患者護理有效率、降低患者干預后并發癥發生概率,且這種方法也能夠達到稀釋痰液黏稠度的作用。為了保持續氣道濕化法,可以保證濕化液穩定的注入下呼吸道內,進而實現良好的濕化能力。液體在氧氣驅散之下,可以均勻濕化。推出速度依照患者實際情況加以確定。使用此種方式,護士無需在12~24 h內再次對患者開展氣道濕化,這種方式也在側面提升了院內護理人員工作成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當中風中臟腑患者接受完畢氣管切開術后,其機體對于濕度以及環境都有著非常嚴格地要求。此時,患者的氣管和空氣直接相通。如陪護人員太多、室內溫度濕度不適宜、人員頻繁走動,則都不利于患者氣道有效。所以說,醫院方面應當限制探視患者人數,患者所居住病房溫濕度適宜,每天對室內進行消毒、通風處理,地面應濕拖,避免出現揚塵。
總的來講,對于中風中臟腑患者而言,其在接受氣管切開術后,實施為患者實施氣道連續濕化聯合常規氣道濕化護理,能有效控制并發癥發生,此法安全性強,能積極保持患者呼吸道濕潤,患者護理滿意率高。
參考文獻
[1]李小冬,張慶愛,連柳霞,等.分析在患者接受氣管切開術治療后持續氣道濕化的應用與護理方法[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5):1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