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較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106例,按照計算機隨機分配法分成參照組和研究組各53例。前者、后者各行開放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兩組近期、遠期療效。結果"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術后5 d,兩組IL-5、IL-8、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5 d,兩組CD3+、CD4+、CD8+均降低,但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0.05);術后5 d,兩組CEA、CA199、CA242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轉移復發率低于對照組,3年、5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 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具有微創、恢復快等優勢,其近期、遠期療效明顯,推薦使用。
關鍵詞:結腸癌;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遠期療效
結腸癌為占位性病變的一種,有較高的惡性程度,是臨床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1~2]。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106例,按照計算機隨機分配法分成參照組和研究組各53例。參照組:男34例,女19例;年齡30~78歲,平均(58.21±5.46)歲;腫瘤直徑2.4~8.2 cm,平均(5.53±1.14)cm;乙狀結腸癌15例,降結腸癌17例,橫結腸癌12例,升結腸癌9例。研究組男36例,女17例;年齡30~80歲,平均(58.37±5.57)歲;腫瘤直徑2.5~8.5cm,平均(5.72±1.09)cm;乙狀結腸癌14例,降結腸癌18例,橫結腸癌12例,升結腸癌9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參照組行開放手術。體位:取決于病灶(腫瘤對側臥位,橫結腸取仰臥位),麻醉:全身麻醉。作切口于下腹部,對腹腔內部予以仔細檢查,了解病灶位置及大小。隨即開展切除術,切除病變位置,結腸游離后,對區域淋巴結進行清掃。同時,將腫瘤腸段切除。手術結束后,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并留置引流管,術畢。
研究組行腹腔鏡手術。體位:取決于病灶,麻醉: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成功后,常規建立人工氣腹。確定病灶位置后,作觀察孔(1個)、手術口(2個)于臍帶下部(10mm套針)、左右上腹部(5 mm套針)。隨后,腹腔鏡經觀察口置入,以明確患者腹部情況和病灶相應情況(位置、大小、范圍等)。切除腫瘤,按照解剖層次,使用內、外側法,游離結腸,切除并引流區域淋巴結,結扎切斷血管后,病變位置徹底清除。使用吻合器吻合。最后,腹腔沖洗徹底,逐層縫合切口,留置引流管,術畢。
兩組患者均連續隨訪5年。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近期療效、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免疫指標水平、腫瘤標志物水平及遠期療效。(1)近期療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2)遠期療效:轉移復發率、生存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
2.2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5 d,兩組IL-5、IL-8、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免疫指標水平比較
術后5 d,兩組CD3+、CD4+、CD8+均降低,但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0.05)。
2.4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術后5 d,兩組CEA、CA199、CA242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
2.5 兩組遠期療效比較
研究組轉移復發率低于對照組,3年、5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
3討論
結腸癌以腹痛、消瘦、消化不良等臨床癥狀為主要表現。發病率較高,對患者健康影響較大,并且還會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因此,結腸癌確診后,需及時給予患者手術治療,以根治結腸癌,以免引發結腸內瘺等嚴重并發癥。既往臨床多使用開放手術治療,雖然開放手術能夠清洗觀察患者病灶位置,有效清除病灶,但對機體損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難獲得高質量的預后效果。相比開放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視野清晰,能讓外科醫生更好的了解患者的解剖結構,有助于保護周圍重要器管組織,創傷小。
經腹腔鏡引導,術野十分清晰,術者精準清除組織解剖結構,并能有效保護重要臟器,減少對腫瘤的擠壓,以防腫瘤轉移,其治療效果明確[3]。本組研究顯示:(1)研究組近期療效好于參照組(P<0.05),相比于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能減輕對患者創傷性,安全性較高,近期療效確切。(2)研究組IL-5、IL-8、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腹腔鏡手術能改善患者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3)研究組CD3+、CD4+、CD8+水平高于參照組(P<0.05)。CD3+、CD4+、CD8+均是T淋巴細胞亞群,其中CD3+為外周T細胞(成熟),能提升T細胞活化水平,進而獲得滿意的病原微生物殺滅效果。CD4+能與機體發揮協同作用,達到較滿意的抗腫瘤免疫效果,而CD8+能控制機體免疫應答抑制作用。由數據可以看出,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后,患者機體免疫指標水平基本回歸正常范圍。這說明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能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反應,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轉。(4)研究組CEA、CA199、CA242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腹腔鏡手術可改善腫瘤標志物水平。手術結束后,癌細胞脫落,并在腹膜上停留、增殖,易造成癌轉移。CEA、CA199、CA242均為腫瘤標記物,了解其水平可對游離癌細胞濃度予以準確評估,從而分析治療效果。(5)研究組轉移復發率低于對照組,3年、5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手術,能將病灶組織徹底清除,減少對腫瘤的擠壓,減少腫瘤遠處轉移,進而降低轉移復發率,提供患者遠期生存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結腸癌具有微創、恢復快等優勢,其近期、遠期療效明顯,推薦使用。
參考文獻
[1]王銳,尚靜,李雪石.腹腔鏡根治術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凝血因子、胃腸道功能及腫瘤標志物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2,28(5):822-824.
[2]姜萍.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患者的遠期療效比較[J].醫療裝備,2021,34(20):114-115.
[3]樓偉,王偉東,趙海鋒,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中晚期升結腸癌早期臨床效果比較[J].浙江創傷外科,2021,26(5):9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