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敘事醫學護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我院實施相關診療的慢性老年病患者124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2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進行敘事醫學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干預后,研究組不良情緒(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主觀幸福度及對診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慢性老年病患者實施敘事醫學護理干預,能有效改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及幸福度。
關鍵詞:敘事醫學護理;慢性老年病;臨床應用
老年群體在機體各項功能逐步減退的情況下,大多面臨著同時患有多種老年慢性疾病的情況。慢性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除了常年勞累等因素外,還包括相關身體機能的日益老化。由于老年患者身體的特殊性,造成慢性疾病的病程漫長,同時,對老年患者心理的負面影響也相對較大,如對衰老和病痛的無力感、孤獨感以及無助的價值感等,最終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身體的康復[1~2]。故而,應為其選擇科學的護理方式配合先進的治療手段。基于敘事醫學護理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手段,主要關注患者狀態,走進其內心的理念,真正做到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個性化護理。本研究旨在探究敘事醫學護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我院實施相關診療的慢性老年病患者124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2例。對照組男39例,女23例;年齡62~80歲,平均(72.55±4.25)歲;患病時間1.5~14年,平均為(8.25±3.34)年;高血壓18例,糖尿病12例,心臟病15例,其他疾病17例。研究組男37例,女25例;年齡60~81歲,平均(72.83±4.18)歲;患病時間2.5~15年,平均(8.78±3.41)年;高血壓17例,糖尿病13例,心臟病16例,其他疾病16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參與者為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患者及家屬已對本次研究情況進行探知,包括目的及方法,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拒絕或有溝通障礙者;不愿配合醫護工作者;患有精神類疾病或智力發育不健全者;患有腫瘤等惡性疾病者;內臟器官或系統功能異常者;不能研究結束中途退出者[2]。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包括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心理護理、排便護理、用藥護理、安全護理等。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基于敘事醫學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選擇具備一定基礎的護理人員負責本次護理工作,對其進行訪談、寫作、閱讀等方面的培訓;以患者病情穩定為前提,與其近距離交流,交流內容主要圍繞事先備好的訪談方案進行;內容涉及患者的心態表現及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逐步引導其與護理人員傾訴[3]。
(2)護理人員要遵循敘事護理的原則,并按照患者傾訴內容,總結出對患者產生較大影響的因素,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依據上述內容和主體認知干預法編寫文章或劇本,制作出圖文并茂的宣傳圖冊或小視頻,內容主要涵蓋與疾病有關的治療、防控、注意事項以及復查等多方面。應用微信等信息平臺普及給老年患者,使其逐步了解情境、自身想法和情緒反應的關聯性,充分認識到不良情緒對身體和治療造成的負面影響和不良結局,改變以往的錯誤認知和想法,以良好的心態和充足的信心看待疾病和參與治療。
(3)為患者的不良心態和生活質量進行準確測評,了解其干預后的心態和生活情況,適時對患者做出正確引導,使其意識到影響自身心理和生活質量的因素,并予以改正和調整。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力,糾正其錯誤想法和行為,增加對醫護工作的依從性,最終早日康復。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心理狀態變化:以抑郁和焦慮量表(SDS 、SAS)作為評分依據,得分越高,表示不良情緒越嚴重;(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變化:應用SF-36生活質量評估表進行評分,得分越高,代表其生活質量越高;(3)比較兩組主觀幸福感:應用幸福度量表,對患者干預前后的幸福度進行評分,得分越高,代表其幸福感越強;(4)比較兩組治療依從性及患者對醫護工作的滿意度。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比較
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心理狀態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主觀幸福感和治療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主觀幸福感和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對醫護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老年人身體各個器官及系統功能的逐步退化,使得慢性疾病接踵而來。大部分慢性病的病情較為復雜,且在患病初期不易被察覺,導致病程延長,不易治愈。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呼吸類疾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年齡所致,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對新事物接受較慢,加上大多數患者怕給兒女加重負擔,因此極易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變化,影響患者對治療的認知度和依從性。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手段,對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和預后效果十分必要。
敘事醫學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專業需求,要求其具備一定的敘事及寫作等方面能力,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從而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幫助患者走出誤區,積極配合治療化。本研究結果表明,經過敘事醫學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心理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不良情緒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患者生活質量、幸福感及治療依從性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對慢性老年病患者實施敘事醫學護理干預,能有效改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及幸福度。
參考文獻
[1]滕靜,趙艷麗,余丹,等.敘事醫學護理模式對機器人輔助腎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22):4176-4179.
[2]褚國城.敘事醫學護理模式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病恥感及心理危機水平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27):108-111.
[3] 劉燕霞,崔世紅,張敏,等.基于敘事醫學護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臨床應用[J].西部醫學,2020,32(1):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