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普利茲克獎官方宣布,建筑師、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1965— )榮獲2022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成為該獎項的第51位獲獎者。出身于非洲布基納法索同時擁有德國國籍的凱雷也因此成為非洲獲得建筑界最高獎項的第一人。美國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評價凱雷稱,他親手將對于地球和居民來說具有可持續性的、前瞻性的設計付之于極度貧困地區;其兼顧地區和全球視角的建筑設計,是“超過了建筑本身的極好禮物”。
布基納法索是全世界受教育程度最低、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別說像樣的建筑,就連干凈的飲用水、電力和基礎設施都很匱乏。國內居民大多數是自給自足的農民,完全靠天吃飯,加之該國氣候條件非常差,每年10月到次年6月幾乎不下雨,白天的氣溫高達45℃,因此農民的收入微薄,生活貧困。
凱雷出生在一個人口約3000人、名為甘多的小村落,該村落位于首都瓦加杜古的東南部,村民住在用錫或稻草做屋頂的泥屋里。凱雷是家中八個孩子的老大,父親是甘東村村長。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凱雷說:“我在一個沒有幼兒園的社區長大,那里就是一個大家庭,所有人都是家人。附近的每個人都會照顧你,整個村莊就是你的游樂場,我每天只滿足于與小伙伴們在一起聊天、玩耍。來到祖母的屋子里,我們會互相擠在一起,祖母和藹的聲音包圍著我們,招呼我們走近些,圍成一個安全場所……我在考慮建筑設計時,這種經歷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甘多村沒有小學,村里的孩子基本都沒念過書,識字率比全國平均25%的數值還低。凱雷是當時甘東村第一個上學的人。在他7歲時,熱心教育的父母把他送到離家13公里的騰科多戈市一所小學讀書。那時,凱雷每天要與100多個同學擠在一間教室里上幾個小時的課,這間由水泥磚建造的狹小教室,通風和照明條件非常差,讓人難以忍受。那時他就發誓,要把學校的環境變得更好。
小學畢業后,凱雷當了一名木工學徒。20歲時,他因木工技術出色獲得了德國卡爾·杜伊斯堡公益中心的職業培訓獎學金,到德國木工技術學校留學。他白天在技術學校學習,晚上又到夜校去學習高中課程,希望進入大學深造。經過努力,凱雷終于在30歲時考入了柏林工業大學。在大學學習期間,凱雷心里就想著要為家鄉做貢獻,讓給予自己支持的社區居民以及下一代人有機會追隨他的腳步。1998年,還在柏林工業大學建筑系學習的凱雷產生了要在家鄉建小學、讓家鄉的孩子們有書可讀的想法,與同學一起設立了“Schulbausteine für Gando e.V.”基金會 (意為 “甘多小學之磚”,后來改為“凱雷基金會”),目的是將在歐洲學到的知識與布基納法索的傳統建筑方式結合起來建造甘多小學。在多方努力下,凱雷基金會募得了資金,凱雷決定回到家鄉與村民們商量建小學事宜。
然而事情的進展并不順利。起初,村民們對凱雷帶來的設計圖紙感到很失望。大家都期待這所小學會相當時髦,但他的計劃卻是讓大家一起砌泥磚。凱雷不斷地向村民們宣傳使用當地可以采購到的建材以及村民們自己動手建造的重要性,他告訴村民們,只有使用自己能夠修補的材料和工藝,甘東小學才能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學校。經過一番耐心的勸說,凱雷終于獲得了幾乎所有村民的支持,開始著手建小學。除了從歐洲運來的太陽能電池板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村民們使用當地可以買到的建材制作的。村民們齊心協力,婦女負責搬運水——由于缺水,她們有時要兩手拎著水桶走7公里以上的路;男人們則負責挖土,過篩后加水泥和水做成泥磚;孩子們搬石頭和泥磚,有時搬的大石頭甚至超過自己的體重;村公所則將高強度泥磚的制作方法傳授給村民們。
2001年,甘多小學建造完成,整個村子都歡欣鼓舞。新建成的甘多小學不僅涼快,而且不怕刮風下雨。校內還有農場,飼養了家畜,既可以為孩子們補充營養,又可以讓他們通過種菜和飼養家畜的勞動培養責任感,同時還促進了與其他農戶及市場的交流。

通過建學校,村民們掌握了建設技術,之后就可以參與其他學校的建設,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西非推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村民們學習和掌握技能才是凱雷的目的。他說:“在非洲的傳統村落中,每個人在整個社區生活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如果一個人想要離開社區到別的地方去生活,那么就應該盡力彌補社區因失去你這一分子而削減的能量。就像我一樣,用在柏林學到的知識回鄉建小學,回饋養育自己的社區。”
凱雷將與學校建設相關的所有圖紙都留在村里,并將CAD數據上傳到網上,任何人都可以閱覽。受甘多小學的影響,周圍的幾個村子也在甘多村民的協助下建起了類似的學校。村民們還利用掌握的技術維修自己的住宅,并參與其他公共設施的建設。
2004年,甘多小學的項目獲得了阿迦汗建筑獎,并被《紐約時報》評選為“‘二戰’后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筑之一”,為更多項目的開展創造了機會。此時已經39歲的凱雷也從柏林工業大學畢業并留校成為建筑系的教師。2005年,凱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設計事務所,與9名員工一起在非洲和中東等地區開展業務。
年近40歲的凱雷憑借甘多小學這一處女作一舉成名。該小學不是通常的混凝土結構,而是利用當地的黏土加水泥強固制成的泥磚建造,既可以將涼爽空氣保留在室內,同時也能將熱量通過磚塊天花板和寬大的懸空高架屋頂排出,從而實現整體通風,即使沒有空調,室內也不會感到悶熱。2005年之后,凱雷又先后在甘多村負責新建了四個教室、教師宿舍、學校食堂、圖書館和足球場等,使甘多小學擴容了一倍。在建造圖書館時,凱雷進行了一項技術創新:將一個個陶罐切成兩半后插入天花板,當陽光從這“蜂巢”一樣的洞口透進來,竟能產生浪漫的光影效果。后來他把木百葉和陶罐做成更大的開口,又配上額外的遮陽和防雨措施,不但使教室更加敞亮,還能防暴曬和暴雨。目前,甘多小學的學生人數已由剛建成時的120人增至700人。凱雷說:“我不害怕改變常識并承擔風險……優質、豪華、舒適是每個人都應該平等享受的,而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又是我們所有人面臨的挑戰。”

除了甘多小學,首都瓦加杜古郊外拉恩戈的文化教育設施“歌劇村”也是凱雷的代表作之一。該設施占地面積約為20公頃,包括教育機構、醫療中心、招待所、學校和大廳等在內的26棟建筑呈放射狀矗立在花崗巖高原上。該方案由一位德國電影導演最先計劃并著手建造,但因其肺癌去世未能如愿。凱雷在之后的建設中巧妙地利用當地素材與自然風土,將藝術、教育和生態環保等因素整合在一起。
2010年,布基納法索政府決定加大中等教育的資金投入。甘多村有50名學生進入中學學習,卻沒有相應的校舍和教室。2011年5月,甘多中學開工興建,這也是凱雷當時所做的最大工程項目。

甘多中學是一座綜合性教學樓,包括12間教室、學校大廳、圖書館、行政大樓和幾個運動場等,可容納約1000名學生。學校教室呈圓形布置,相互間形成了一個受到保護的內部空間,可防御粉塵和風沙的侵襲。布基納法索的年均氣溫非常高,班級人數又多,學生們在沒有空調的教室里上課非常難受。因此,凱雷設計出了利用自然換氣來降低教室溫度的“空冷”系統:在學校周圍筑起土堤,并在土堤上種樹,既能形成樹蔭,又可以收集水分;同時,土堤下面還鋪設有收集水分的開孔管道,熱空氣通過開孔管道時被水冷卻,然后從地板上的孔進入教室,使地板下冷卻系統實現零排放。據估計,這種既簡單又高效的方法可以使教室溫度降低6~8℃。
布基納法索的人口增長和柴火的使用,導致森林日益遭到嚴重破壞。在過去的15年間,60%的森林被砍伐;更為糟糕的是,植樹造林計劃利用的是對自然環境要求不高且生長迅速的桉樹,但這種樹需要大量吸取地下水,所以這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為了應對這一問題,甘多中學使用桉樹為建筑木材,并在周圍種上需水量較少的芒果樹,這樣不僅可以生產芒果,還可以給師生們提供更多的蔭涼。

凱雷的建筑作品除了最常見的建筑材料夯土之外,另外一大標志就是雙層屋頂和高聳的“煙囪”。非洲不少地方天氣惡劣,雙層屋頂能利用高度差的風壓形成自然通風;通過“煙囪”自動吸風與排風,幫助冷熱空氣對流,配合了夯土的儲能性質。就這樣,一座座“被動式建筑”出現在酷熱的非洲大地上,組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在甘多小學項目結束后的20年里,凱雷不僅為自己的國家設計建造了多個可持續建筑,而且為馬里、多哥、塞內加爾、蘇丹、肯尼亞、烏干達以及德、美等國家的大型項目進行過設計。2017年,蛇形畫廊委托他設計了倫敦的蛇形館。同時,凱雷還擔任哈佛、耶魯等大學建筑設計相關學院的教授職務。
甘東小學是凱雷職業生涯的起點,如今仍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基于社會考慮的建筑設計,使以故鄉甘東村為中心的非洲各地社區的建筑業發生了變革,普利茲克建筑獎正是對其與地區氣候、資源及建筑傳統相匹配的“鄉土”建筑設計理念的肯定。正如凱雷所說:“越多地使用當地原材料,對促進地區經濟就越有利。”
凱雷的作品不僅注重設計,而且注重工藝。具有木工經歷的他在設計時能夠充分從建設者的角度去思考。“手工藝、切割和組裝材料,是我深深著迷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我也想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融入這些。”凱雷覺得設計和建造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如今許多建筑師為了描繪自己的藍圖,正在疏遠建筑過程本身。“這是巨大的斷層。有的人在辦公室面對著電腦來設計世界,這不是最好的方法。那些能夠在施工現場目睹原材料是如何組裝的年輕建筑專家們,應該采用不同于單一電腦設計的方式。”


雖然凱雷的建筑哲學本能地重視實用性,但他清楚地認識到象征性和視覺整體性的力量。例如,完工不久的肯尼亞東北部教育中心“獅子初創園區”,其頗具特色的高塔有助于通風換氣,同時模仿該地區的白蟻冢造型,使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在為倫敦蛇形畫廊設計臨時展館時,凱雷通過開孔便于空氣循環的木塊、暗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集雨木頂等,充分展現了作品的各種元素。因為受到在甘多成長經歷的影響,凱雷設計的蛇形畫廊充滿了西非文化元素:與西方文化追求“獨立”和“私人空間”不同,“樹”在非洲文化中寓意著“社區”間的感情和聯結。西非的傳統文化之一就是在一棵圣樹下慶祝和集會,講述故事、交流思想。這一元素在凱雷的設計中反復出現,成功的“樹”符號轉化為一種有效而實用的視覺語言。建筑的中央結構取自大樹的形狀,外圍蜿蜒曲折、互不相連的墻體由三角形靛藍色模塊組成,藍色在非洲文化中象征著力量。

布基納法索國民議會在2014年因軍事暴動被破壞,凱雷接到了在首都新建國民議會大樓的訂單。他將新國民議會大樓設計成金字塔形狀,并在呈階梯狀的臨街部分劃出一個公共空間,以顯示民主開放的信息。不過,由于受今年1月政變余波的影響,該項目一直中斷至今。雖然自己國家的項目無法正常進行,但凱雷在鄰國貝寧的國民議會大廈工程進展順利。作為建筑項目的中心,庭院中央的大螺旋樓梯從下至上將整個議會大樓的垂直空間串聯了起來。中空的“樹干”承擔起整座建筑的通風采光,屋頂則是一個蔭庇眾人的“樹冠”,主要為辦公及其他輔助空間。底層“樹干”部分設置了一系列休憩座椅,在提供遮陽的同時也給人們創造更多停留的機會。“樹干”部分的中心為開放的中央庭院,給建筑整體帶來自然通風效果,庭院內的綠植設計激發了與自然產生更多互動的可能性。凱雷解釋說,國民議會的設計是以非洲獨特的形式來表現民主主義、記憶元素和認同感。
普利茲克評審委員會評價凱雷稱,他通過作品體現了基于不同場所的素材的力量。他所設計的建筑為社區而建,與社區同在,其施工、材料、程序和獨樹一幟的特色,也可以說就是社區本身。在世界陷入土地嚴重不足的狀況下,凱雷作為建筑師為地球及其居民開創了可持續發展的先河。他一方面是建筑師,一方面也是一位在被世界遺忘的地區為提高無數民眾的生活和體驗而服務的人。他的建筑體現了沉穩的美感和大膽的創造力,而其自身的高尚舉止,提升了普利茲克獎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