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節作為在短期內通過密集的活動促進所有公民參與科學的節日盛會,能夠有效促進社會各類科學資源協同合作,促進科普效益最大化,因此正在成為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全民科學狂歡的年度常規活動。我國的科學節起步較晚,目前比較有影響力的科學節主要有全國性的“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地方性科學節(如北京城市科學節、上海科技節),以及科研機構舉辦的科學節(如中國科學院舉辦的“公眾科學日”“科學傳播月”“中科院科學節”等)。
總體來看,上述有影響力的科學節發展還存在如下問題:(1)分布不均衡。首先是舉辦區域不均衡,上述科學節主要在大城市舉辦,在小城市、經濟欠發達地區舉辦較少。其次是舉辦時間不均衡,上述科學節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和9月舉辦,其他時間公眾幾乎沒有科學節可以參加。(2)參與舉辦科學節的部門單位較固定,活動主題、內容和形式存在同質化。(3)缺乏系統的效果評估。一方面,對于各個科學節效果是否達到預期,未能開展系統的評估工作;另一方面,因為沒有評估,所以對于未來科學節的改善缺乏指引。
這些發展中的問題需要依靠發展來解決,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做法不失為一種策略。其中美國以科學節聯盟的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把科學節做大做強,吸收更多機構舉辦科學節,吸引更多公眾關注和參加科學節,其經驗值得借鑒。
1美國科學節聯盟成立背景
2009年,美國只有少數幾個科學節,且彼此獨立。當時,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館長約翰·杜蘭特(John Durant)致力于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科學節網絡,于是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MIT Museum,劍橋)聯合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圣迭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舊金山)和富蘭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費城),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2009—2012年的“全面發展”(Full-Scale Development)項目資金支持下成立了美國科學節聯盟(Science Festival Alliance,SFA),支持和幫助這4個城市維持和新建科學節,即劍橋科學節、圣迭戈科學與工程節、灣區科學節和費城科學節。截至2022年,SFA的資助機構除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之外,還有阿爾弗雷德·P.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和西蒙斯基金會(Simons Foundation)。這些資助主要用于SFA的日常運行和項目支持。
2美國科學節聯盟會員制度
2.1 美國科學節聯盟會員主要福利
截至2022年,美國科學節聯盟已有75個聯盟會員,形成覆蓋全美和加拿大的聯盟網絡。聯盟的會員享有多項福利。首先,可以通過SFA獲得更好的曝光和宣傳。目前在SFA 官網上,每個SFA會員都有一個簡介頁,用來介紹其節日和相關組織者的資料,如果該節日組織者想要舉行某個活動也可以通過該官網的公告欄進行宣傳;SFA的推特(Twitter)賬戶會在各會員舉辦節日期間轉發相關帖子以增強宣傳力度。其次,會員可以通過訂閱SFA頭條新聞通訊,及時獲得SFA或其他科學節的相關動態。再次,可以獲取聯盟成員分享的資源。最后,會員之間可以尋求合作。許多SFA會員(尤其是剛剛開始舉辦科學節的組織者)喜歡與其他兩三個面臨類似問題的會員定期進行會議,SFA可以幫助安排;會員之間也可以成立至少有4名成員的小型工作坊,共同研究某個具體問題等。SFA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私人Facebook組,僅用于會員之間展開交流。
2.2 美國科學節聯盟舉辦會議促進交流
為推動科學節的發展及加強會員之間的交流,SFA每年舉行各類會議,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國際公眾科學節大會(International Public Science Events Conference,IPSEC)。從2018年開始,為了更好地反映這個大會的主旨,IPSEC更名為“新科學節峰會”(New Science Events Summit)。除此之外,SFA每月會舉行一次會員內部研討會,會議每次討論一個不同的主題,各會員可通過該會議定期與其他科學節組織者見面并溝通交流。
SFA除了舉行內部會議之外,其會員或工作人員還會代表SFA參加外部的專業會議。例如,2017年SFA參加的會議包括AAAS年會、DragonCon、SciComm營、研究型大學藝術聯盟年會以及英國科學節網絡的首屆會議等。
2.3 美國科學節聯盟的年度評估報告制度
為了保持聯盟發展,SFA十分重視評估工作,首先是會員提交的自評報告,然后是基于自評報告完成的SFA年度科學節評估總報告。
會員自評報告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會員在過去一年中獨立組織的科學節情況。這部分內容主要以數量方式呈現,例如參觀科學節的人數、舉辦活動的數量、吸引到的贊助資金數量、提供科學節活動的參與者數量、志愿者數量、合作者數量等。(2)會員參與SFA網絡活動的情況,即過去一年中會員在其他會員組織的科學節中互相促進和資源交換的情況,主要以百分比方式呈現,例如,會員間的交流頻次、參加聯盟會議的頻次、參與聯盟咨詢頻次、參加彼此科學節的數量、計劃參與會議和會員科學節的數量等。
在會員自評報告基礎上,SFA形成自己的年度總報告,主要包含以下內容:(1)該年份的聯盟成員及科學節開展時間,呈現全年不斷線的狀態;(2)數據匯總,如2017年的報告顯示,該年份聯盟會員開展的科學節數量、參觀SFA會員科學節的總人數、由SFA會員開展的活動總數、吸引1 000人以上的參觀者的活動總數、與SFA會員合作的組織、SFA會員科學節的志愿者數、各科學節總預算等;(3)SFA正在開展的項目情況;(4)該年份由SFA號召舉辦的重點活動情況。
3美國科學節聯盟項目制度
SFA除了服務會員、組織會議、評估總結等日常工作外,還將獲得的基金會資助通過開展項目的方式促進聯盟做大做強。SFA自2009年成立截至2022年,共開展了9個項目,不同的項目持續年限不同。根據各項目的主題和目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3.1扶持和新建科學節的項目
美國科學節聯盟成立之初,工作重點是增加科學節數量。表1列出了這些項目的基本情況。
在扶持和新建階段,SFA依托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設置了“全面發展”項目,資助了四個示范性科學節和第三方評估費用,并且提供了聯盟網絡資源的建設費用,包括組織會議費、旅行費和人員費等。
2012—2014年斯隆基金會資助的“公眾理解科學技術”項目實際上主要探索在預算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建立更多的科學節。實現的路徑是SFA創始劍橋科學節作為協調員,把預算低于6萬美元建立起來的、均衡分布在全美的四個科學節(威斯康星州科學節、圣彼得堡科學節、科羅拉多瀑布科學節和SCOPE科技日)作為示范,以一帶三,再指導其周邊新建12個科學節。
3.2評估科學節的相關項目
在SFA的項目推動下,美國國內科學節日益增多,如何更好地總結經驗,需要對科學節進行評估。SFA首先針對示范性科學節,依托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了詳細評估,然后設立了長期可使用的科學節評估工具項目,還開展了針對科學節舉辦現場的評估項目,具體內容見表2。
SFA在2009—2012年啟動的“全面發展”項目中聘請了外部評估機構——古德曼研究集團(Goodman Research Group Inc.,GRG),對劍橋科學節、圣迭戈科學與工程節、費城科學節和灣區科學節4個創始科學節進行了評估。GRG運用了多種過程評估方法和總結性評估。
2014年,SFA在NSF的資助下,開發了“評估節日”(EvalFest)項目,重點在于開發、測試和分享科學節的評估方法,為期5年,建立了一個網站,用來分享評估工具和相關資源。該項目截至2021年已經開發了10個調研問卷,分別是:參觀者總體反饋、參觀者參與狀況調研、后續/參與其他活動情況調研、活動提供方調研、活動合作方調研、參觀展臺印象、未參加活動者的情況調研、參觀者與展臺互動時機和方式、科學家期望結果的調研、科學家參與公眾科學的自我效能感等。
科學節現場的全面調研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SFA在2015年啟動“科學現場”(Science Live)項目,通過“科學學習+”項目資金提供了一項為期1年的公眾科學活動現場全景式的調研。調研問題主要涉及10個方面,主要結論有:科學節是一種獨特的、社區化的科學學習形式;科學節將科學家和公眾聯系在一起,并形成了新型的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和公眾接觸科學的模式。
3.3 支持科學節聯盟縱深發展的項目
對許多人來說,參加非正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并不容易。首先,由于地區偏遠、成本偏高等因素使得科學節無法實施。其次,即使在開展科學節的地區,很多公眾也可能不會主動去參加科學節。針對上述情況,讓這些公眾接觸科學的方法就是將科學學習機會整合到他們經常參與的活動中去,使他們在參與其他社會活動時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科學教育。
為此,作為SFA資助方之一——西蒙斯基金會曾發起一項名為“科學沙箱”(Science Sandbox)的倡議,在“科學沙箱”的支持下,SFA在2015—2016年,開發了“加入科學”( Just Add Science)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在2017—2020年開發了“科學在人群”(Science In Vivo)項目。這2個項目都是致力于讓每個人都參與到科學的過程中。具體內容見表3。
“加入科學”項目于2015年啟動。該項目的具體開展方式是在公眾經常聚集的活動或者場所中增加科學體驗,包括把科學活動插入“非科學”節日(文化節、音樂節、藝術節等)。例如,密蘇里州博覽會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因此圣路易斯的一個以傳播STEAM資源的組織——SCOPE (Science and Citizens Organized for Purpose and Exploration),申請在博覽會上設立一個科技展覽篷,使用互動展覽桌、科學活動和比賽等形式使前來參加博覽會的公眾參與科學。
“科學在人群”項目的宗旨是把科學送到公眾的身邊,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驗”性質,強調把科學無縫嵌入已有的文化類聚會節日中;一類是“深入挖掘”,強調使這些嵌入的科學能夠融入人們的日常活動之中,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獲資助的項目除了獲得基礎資金外,還將獲得支持網絡,會得到其他專業人士對其成果的介紹,并可能從總計6萬美元的補充資金中獲得獎勵資金。
除上述2個項目外,2016—2018年SFA在斯隆基金會的支持下設置了“科學節加速器”( Science Festival Accelerator)項目,選擇了已建立的3個科學節作為引領,外加遴選的9個待建科學節,分為3個小組進行科學節的開發。該項目的資助目的是支持資源基礎相對較薄弱的社區開發新科學節,包括匹配的贊助資金和專業發展資源。
4對我國科學節發展的啟示
美國科學節從2009年的零星發展到2022年的75個大小不一的科學節,科學節聯盟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廣泛吸納和培育科學節舉辦機構。通過會員制度廣泛聚集愿意舉辦各類大小科學節的機構開展遍布全美、全年不斷線的科學節;通過召開各層次研討會增進會員凝聚力,暢通學習網絡;提交年度報告評估聯盟的發展狀況。其次,美國科學節聯盟還通過3類項目資助來落實聯盟的做大做強:通過示范性科學節項目指導開展新的科學節;通過設立評估項目來反思科學節舉辦的過程與效果;通過縱深項目使科學節融入已有的節日活動,讓更多公眾接觸到科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科學節蓬勃發展,但依然存在發展不均衡、舉辦主體不夠多元以及缺乏系統性的評估等問題,可從美國科學節聯盟的一些運作方式得到如下啟示。
(1)建議目前有影響力的科學節組織者聯合發起成立我國科學節聯盟,通過會員制度籌措運行經費,通過基金專項支持新增、評估各類科學節。發起科學節聯盟的組織者可成立聯盟管理委員會,指導日常工作,并確定每年科學節主題。聯盟日常工作包括會議組織、宣傳、評估和項目評審等。聯盟成立后,首先,要吸納更多元、優質的科學節舉辦主體,擴大科學節的數量和影響力。其次,通過示范性科學節來幫扶中小城市、偏遠地區舉辦科學節。可以借鑒SFA的“公眾理解科技”項目,以點帶面,由示范性科學節為偏遠地區提供舉辦科學節的資源。
(2)借鑒SFA的會員制度,通過各類會議和資料庫加強會員間的有效溝通,調動參與方的積極性,并形成良好的協作。第一,召開年會時,可借鑒SFA做法,要求會員提交自評報告并形成聯盟總報告,挑選出取得良好效果的科學節在年會上進行經驗分享,并給予表彰。第二,通過培訓會或者工作坊等形式對新會員進行培訓和資源分享。第三,通過小型專題研討會,使會員提出的舉辦科學節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得到聚焦,并由參會會員共同商討解決。第四,把各個會員已經舉辦過的科學節作為資料,分門別類,形成不同版塊的資料庫,方便其他會員學習和借鑒。
(3)通過項目制度引導科學節做大做強。第一,可以借鑒“科學在人群”項目,通過獎金和項目競標的形式,鼓勵聯盟成員充分發揮想象力去開發新穎的可操作的科學活動。第二,可借鑒“加入科學”項目,將科學送到公眾身邊,在更多的傳統節慶活動中嵌入科學元素,為科學節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和形式,也更貼近公眾的日常。
(4)開展系統評估,這是科學節平穩發展的標尺。第一,要求會員提供自評報告,供聯盟總結出每年科學節的開展情況,從而挑選優秀的科學節并掌握問題。第二,專門對某些典型或示范性的科學節進行調研,可以借鑒SFA給出的評估工具,形成單獨的評估報告,給科學節提供支持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參考。第三,聘請專業評估機構對重點科學節進行第三方的獨立測評,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性與專業性。
收稿時間:2021-08-18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技術館“國內外科學節發展現狀與重點案例研究”(HT06022020036)。
作者簡介:田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E-mail:tianlil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