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老人、長期全國性出差人群、因本地醫療資源所限前往外地看病人群,異地就醫已成為他們的剛需。但是,長久以來,報銷周期長、墊付壓力大、個人負擔重、往返奔波累,是異地就醫報銷的真實寫照。
" 面對廣大需求,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繼續往縱深邁進。2022年7月26日,國家醫保局、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以往政策進行系統性梳理和整合,著力破解異地就醫難題。
一
" 國家醫保局發布的《2021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基本醫保參保人員異地就醫超過1.07億人次,產生醫療費用4648億元,占參保人醫療總費用的15%以上。
" 其中,作為流動人口中的重要一員,農民工一度飽受異地就醫困擾。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衛生學者說,當農民工身體健康時,他們更愿意進城務工,此時他們的健康狀況甚至要優于流入地的城市居民;可由于農民工多在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就業,其健康狀況下降的速度更快;一旦患病,他們更多選擇返鄉就醫,異地就醫負擔沉重且報銷不便,是農民工選擇返鄉的重要原因之一。
" 該學者表示,大部分農民工參加的是戶籍所在地的新農合(后轉軌為居民醫保),很少參加工作地的職工醫保。彼時,未經參保地備案的異地就醫,參保人需要自行墊付醫療費用,且報銷比例極低。流程方面也同樣復雜,參保人需要準備病歷、檢查報告、費用清單等紙質材料,回到參保地提交審核。一旦材料丟失或遺漏,還需要兩頭奔波。權衡之下,回到參保地就醫是更佳選擇,繼而限制了人員跨統籌地區自由流動。
" 解決異地就醫問題的呼聲日益高漲。尤其是從2016年開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正式啟動,第一步瞄準的是住院端,而后向門診以及門診慢特病逐漸擴容。
" 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在全面實現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的基礎上,所有統籌地區實現了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和異地就醫備案跨省通辦,全國一半統籌地區啟動了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門診放化療、尿毒癥透析、器官移植術后抗排異治療等5種門診慢特病相關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
"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跨省聯網定點醫藥機構24.67萬家,基本實現每個縣至少有一家定點醫療機構能夠直接報銷包括門診費在內的醫療費用的目標,全國累計直接結算3772.21萬人次,基金支付2019.76億元。
在2021年,居民醫保異地就醫住院的人次比例達到37.67%,顯著高于職工醫保的12.2%。自2018年以來,居民醫保異地就醫住院次均費用和整體住院次均費用的差距正在逐年拉大,職工醫保反而在縮小。相關業內人士表示,這組數據從側面反映,隨著異地就醫結算政策不斷便捷完善,報銷待遇不斷提升,居民醫保參保人,尤其是先前因報銷難、費用貴而不敢就醫人群的異地就醫需求得以充分釋放。
" 最新發布的《通知》,更是進一步方便了異地就醫參保人。
" 既往,參保人到省外就醫前需要在線下窗口辦理備案。如今,參保人可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臺App、國家異地就醫備案小程序、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或參保地經辦機構窗口等線上線下途徑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
" 過去只有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常駐異地工作人員、異地轉診人員4種人員可以提交備案申請,且申報備案需要提交的證明頗為瑣碎,如異地居住證明材料、就業證明等。此次《通知》把因工作、旅游等原因異地急診搶救人員以及其他跨省臨時外出就醫人員納入其中。而且,記者注意到,多地已出臺個人承諾制備案,參保人無需再提交相關證明。
" 備案時限短則是過往參保人面臨的另一痛點。如諸多城市跨省異地長期居住人員的備案有效期為一年,跨省轉診為3個月以內,跨省臨時就醫僅為當次住院有效。一旦超出時限,參保人還需重新提交備案。此次《通知》明確,跨省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備案長期有效;參保地可設置變更或取消備案的時限,原則上不超過6個月;跨省臨時外出就醫人員備案有效期原則上不少于6個月,有效期內可在就醫地多次就診并享受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
" 如果參保人因突發疾病未及時備案,《通知》亦提出允許補辦備案。在跨省出院結算前補辦備案的,可以直接結算;出院自費結算后按規定補辦備案手續的,可以回參保地手工報銷。
二
" 除了簡化異地就醫流程外,《通知》明確,無論是住院、普通門診還是門診慢特病,均按照“就醫地目錄、參保地政策”的要求進行基金支付。其中,“就醫地目錄”是指醫保哪些能報要按照就醫地的規定,而“參保地政策”是指起付線、報銷比例、最高支付限額等要按照參保地的規定。
" 《通知》明確支持跨省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可以在就醫地和參保地雙向享受醫保待遇,跨省臨時外出就醫人員可低于參保地相同級別醫療機構報銷水平。原則上,異地轉診人員和異地急診搶救人員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過10個百分點,非急診且未轉診的其他跨省臨時外出就醫人員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過20個百分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跨省異地就醫待遇保障相對低的統籌地區報銷水平,又強化異地就醫結算政策與分級診療制度的協同。
目前,異地就醫的監管責任壓在就醫地肩上。《通知》要求,就醫地經辦機構應將異地就醫人員納入本地統一管理,在醫療信息記錄、績效考核、醫療行為監控、費用審核、總額預算等方面提供與本地參保人員相同的服務和管理,并在定點醫藥機構醫療保障服務協議中予以明確;鼓勵地方探索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IP(按病種分值付費)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在異地就醫結算中的應用,引導定點醫療機構合理診療。
" 隨著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便利度不斷提高,醫療資源薄弱地區的患者會更加傾向于去醫療資源發達地區接受更為先進和創新的診療技術,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醫院對患者的“虹吸效應”可能有加強的趨勢,在國家力推分級診療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好各種政策之間的關聯,是后續頂層設計層面需要考慮和優化的問題。
" 相關業內人士提出三點建議:第一,細化異地就醫備案和轉診規則,減少常見慢性病這類一般可在參保地解決的不必要的異地就醫需求,鼓勵腫瘤等重大疾病患者后續恢復性治療選擇異地基層醫院或轉回參保地。第二,調整異地就醫報銷規則和比例,比如常見慢性病患者,嘗試適度降低異地三級醫療機構報銷比例,相對增加異地二級、一級醫療機構報銷比例,利用支付杠桿引導患者在就醫地合理分流。第三,促進區域間優質醫療資源的整合,應當加大三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合作,加強人才流通,促進優質資源整合,減少醫療資源配置這一客觀因素導致的異地就醫和“倒三角”求醫行為。
"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司長許樹強表示,針對群眾異地就醫流向和重點疾病,目前已經設置10個專業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建設了5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急診急救領域五大中心累計超過1.4萬個,組建了醫聯體1.5萬個,推動相關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下沉。下一步,將力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在2022年底覆蓋全國所有省份。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尤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