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目前高校舞蹈各專業音樂素養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情況展開調研與分析,得出目前舞蹈專業在音樂素養培養方面的教育現狀與教育需求的矛盾性。并且針對目前舞蹈各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探討高校舞蹈專業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思路、教學內容與教學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舞蹈教育;音樂素養;高校教育改革;調研;策略
[中圖分類號]J6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168-03
在全球多種文化視野下,舞蹈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我國原始社會便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記載,被稱為“藝術之母”[1]。舞蹈發展至今已然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形式,其中音樂是構成舞蹈藝術的重要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觀眾對舞蹈表演藝術及舞蹈教育的需求也明顯增大,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對舞蹈行業工作者的需求量逐年遞增,同時也導致了高校舞蹈專業畢業生的音樂舞蹈綜合能力要求逐漸增高,為滿足這一需求,各大院校舞蹈專業的培養計劃里都加入了音樂素養的課程。音樂素養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其綜合的體現了人掌握的音樂知識、音樂能力和內在音樂審美認知的程度。[2]音樂素養課程是專業舞蹈教育的培養計劃中基本組成部分之一,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將對目前國內外舞蹈專業教育的音樂素養課程進行調研及對比研究,并且結合我國高校特點、專業特性和學生情況展開關于高校舞蹈專業教育中音樂素養課程的改革策略進行探討,并對教學思路的角度切換、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提出個人拙見。
一、舞蹈專業中音樂素養課程現狀調研
目前,音樂在舞蹈的教學與日常訓練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在舞蹈創作與舞蹈表演中的作用被普遍重視和強調,[3]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舞蹈專業的培養計劃中都加入音樂素養課程。筆者將針對國內外舞蹈專業學府音樂素養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情況展開調研,分析相關內容得出目前國內高校音樂素養課程設置與開展的現狀與不足之處。
(一)國內情況
目前國內開展舞蹈專業教育的高校眾多,根據教育水平、招生情況、培養目標以及學生就業情況的不同,大致分為兩類學校。分別為培養專業舞蹈工作者的院校和培養大眾舞蹈工作者的院校。
1.培養專業舞蹈工作者的院校
根據2021年舞蹈專業學校排名情況和就業情況得出培養專業舞蹈工作者的院校主要由全國排名前五的院校構成,分別是北京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和武漢音樂學院。該部分學校代表了我國舞蹈專業教育的最高水平,錄取的學生在體能、軟開度、技巧、編創和音樂素養方面都具有明顯趨勢的學生;此類學校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專業舞蹈工作者;從此類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大部分畢業生選擇成為專業舞蹈演員,是國家級與省市級舞蹈團的專業舞蹈演員的主要輸送院校,部分畢業生成為了影視劇演員、舞蹈編導、舞蹈理論研究工作者或留高校任教。由此可見,該類院校在舞蹈的專業教育具有引領性和代表性。
經調查發現該類院校舞蹈專業普遍開設基礎音樂素養課程。并且根據專業的特性,設置了配套的音樂課程。以北京舞蹈學院各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為例,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設有專業必修課《音樂理論基礎》與通識課程《中國古典音樂文化》;芭蕾舞系設有公共必修課《音樂理論基礎》與專業限選課《西方音樂鑒賞》;國際標準舞系設有《西方音樂鑒賞》;編導系設有《音樂編舞》。由此可看出,培養專業舞蹈工作者的音樂素養課程設置除了基本音樂理論基礎之外,還結合舞蹈專業不同方向設置符合其專業特點的音樂課程。
2.培養大眾舞蹈工作者的院校
截止至2022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設舞蹈專業的院校超233個,其中排名前五的院校占據了輸送專業舞蹈工作者的大部分份額,其余院校培養的大部分學院均為大眾社會需求所服務。從教育水平來看該部分院校舞蹈專業平均設立年限短,青年教師占師資結構中的大部分比重,同時也反映出該部分院校的專業培養能力有所不足;招生情況方面,該部分院校中較好的院校能招收到僅次于前五名院校水平的學生,其余院校招收余下資質較為普通的學生;培養目標方面,該部分院校的培養目標主要為培養適應大眾社會需求的綜合應用型舞蹈人才;從就業方面來看,該部分院校的畢業生主要從事大眾領域的舞蹈演員、舞蹈編導和幼兒舞蹈教育工作者等。由此可見,該部分院校的舞蹈專業教育具有大眾性和普遍性。
經調查發現該類院校舞蹈專業雖大部分開設了基礎音樂素養課程,但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性。以筆者進校調研的四川師范大學[4]為例,該校設置獨立的舞蹈學院,開設舞蹈表演、舞蹈教育、音樂劇等舞蹈專業。目前,由于學校師資情況特征,音樂素養類課程由獨立學院音樂學院承擔舞蹈學院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任務,設有視唱練耳、樂理、鋼琴等。在筆者調研的其余院校中,超半數的院校僅設立了一門音樂基礎課程,例如樂理、視唱練耳或者音樂欣賞課程。該部分院校在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中存在一定不足和局限性,并且均并未設立符合舞蹈特點的音樂相關課程。
(二)國外現狀
由于國外高等教育模式萌芽較早,舞蹈的高等教育歷史長于我國,音樂素養課程在國外藝術高校舞蹈專業中開展的也早于我國。通過對國外排名前十的舞蹈學院包括羅漢普頓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紐約大學、倫敦現代舞蹈學院、北方現代舞學院等進行調研發現,國外高校的舞蹈教育專業普遍開設豐富的音樂素養類課程。包括基本的樂理、視唱練耳和音樂史,還開設了理論作曲、鋼琴、音樂表演和音樂文化等70余門音樂相關課程。
此外,國外排名靠后的舞蹈專業院校也開展了個性化的音樂素養課程教學。例如,美國舞蹈專業院校開設了“音樂的構造”和“節奏”兩門音樂素養課程,其中“音樂的構造”主要針對組曲、華爾茲以及瑪祖卡等舞曲類鋼琴音樂作品進行譜面及音樂講解;“節奏”則是重點講解和分析各類音樂作品的節奏特征。[5]
(三)國內外現狀對比
將上述調研結果對比可得出國內外各大舞蹈專業教育院校均認可音樂素養課程的開展對于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國內外頂尖舞蹈院校均重視基礎音樂課程的開展,以及均有設置個性化適配舞蹈專業的音樂素養課程,但是國內院校音樂素養課程的豐富程度略低于國外院校;其余國內外普通院校在音樂素養課程設置上有著較大的差距,國內音樂素養課程的設置反映出明顯不足,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模式與舞蹈專業的特性適配度較低,因此音樂素養教學效果普遍較差。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舞蹈專業音樂素養課程的構建和教學發展不均衡;課程內容設置與舞蹈專業適配度不高,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學方法略單一,普遍采取針對音樂專業學生的教學視角和方法來教學。因此,我國高校舞蹈專業中音樂素養課程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二、舞蹈專業音樂素養課程的改革策略
根據目前我國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的現狀,針對培養大眾舞蹈工作者的院校的音樂素養課程的不足提出改革策略,意圖改善社會對大眾舞蹈工作者音樂素養要求逐漸增強與普通高校舞蹈專業音樂素養教學不足之間的客觀矛盾。該策略將普通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作為主體,根據學生的特點從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著手,幫助學生建立基礎性但具有開放性的可發展的知識框架,將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學習與發展,在舞蹈學習和訓練中體會伴奏音樂的節奏和情緒,在演出和編創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與能力。
(一)教學思路改革
目前音樂素養課程的開展普遍由音樂專業的教師來任教,大部分教師直接套用針對音樂專業的學生的教學思路,因此教師應該隨著教學對象大專業的不同,改革教學思路。
首先,從師資配置上改革,建議優先選擇有舞蹈伴奏經驗的音樂專業教師來教授音樂素養課程,因為該部分老師兼具專業的音樂理論知識教育能力與舞蹈伴奏實踐能力,該部分教師最了解舞蹈教師的專業需求與舞蹈學生音樂素養能力的不足,由該部分師資參與舞蹈音樂素養課程的建設與開展,能夠更有優勢的解決音樂與舞蹈兩個專業之間銜接的適配度問題。
其次,教學思路應隨著教學對象而改革,舞蹈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主體內容保持音樂專業性的同時也要兼顧教學對象的特點。現有的音樂素養課程多以傳統的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內容作為基礎,輔以音樂欣賞課程構成。普通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音樂基礎較為薄弱,并且在繁重的舞蹈專業課程的壓力下,再以音樂專業的學生的思路和要求去教授舞蹈專業的學生,這樣的內因和外因的矛盾導致很難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難以提升舞蹈專業學生的音樂能力,從而違背了設置音樂素養課程的初衷。
因此,舞蹈音樂素養教師應當從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入手,從舞蹈專業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出發去因材施教,并且站在舞蹈專業的角度,根據舞蹈專業的特點和舞蹈專業學生的學情去教學,這個教學思路有助于舞蹈專業學生捕捉到音樂與舞蹈的內在聯系,并掌握到其所能運用到舞蹈中的音樂知識。
(二)課程內容改革
舞蹈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內容應適當結合舞蹈音樂生活,橫向整合舞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去構建舞蹈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內容框架。整個教學內容可從音樂基礎理論、音樂視唱練耳技能、音樂舞蹈學科交叉的發展史和舞蹈音樂風格解析四個核心內容遞進式的展開。
第一,從音樂的本體展開教學,音樂的本體包括節奏、旋律、調式、和聲和曲式等。在舞蹈藝術中,音樂的節奏和節拍的重音點是最基礎且最重要的,其是達到音樂與舞蹈肢體動作音畫效果統一的重要因素。傳統的節奏教學由舞蹈教師在課堂上每個動作數拍子完成,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樂感較差的學生缺乏音樂舞蹈的呼吸,僵硬的對準節奏而且缺乏音舞視聽效果的美感。因此在音樂本體的教學中,設計舞蹈常用的節奏型片段,帶領學生“看譜打節奏”,隨后展開“聽辨數節奏”。此舉結合了舞蹈專業的特點,系統的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節奏的理論原理,并且根據舞蹈學科特點來訓練舞蹈專業學生聽音辨節奏的能力,幫助學生在舞蹈專業訓練中運用該能力達到聽音樂調動肢體動作的能力。
第二,訓練音樂視唱練耳的技能。與音樂專業學生的視唱練耳要求不同,因為舞蹈專業的學生的實際需求,我們需要合理降低對其識譜能力與視唱與練耳音準的要求,僅達到可辨別音高、旋律起伏、音樂情緒以及能哼唱出大致音高即可。這樣的訓練要求足以達到促進舞蹈專業學生在舞蹈中的表現力,并且由于專業特點,音樂素養課程在大部分院校僅有一至兩學期的教學計劃,因此想要達到音樂專業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與實際教學計劃情況和學生需求所矛盾的,可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音樂術語,并且以引導學生聽覺感受和音樂跟唱為主要教學內容,加以簡單的肢體律動來幫助學生體會音高與音值的概念,達到促進學生提升感受和理解舞蹈音樂的能力。
第三,綜合音樂舞蹈學科交叉的歷史來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舞蹈風格的內在聯系與形成的歷史因素,從而提高音樂認知。音樂與舞蹈被世人稱為一對“雙生姐妹”,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相互交叉發展,因此教學內容集中在音樂舞蹈相關的歷史進程內容。如果按照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內容展開教學,對于舞蹈專業的學情來說,宏觀的音樂史知識體量浩大,整體學習難度系數大,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音樂認知能力轉化率低。由于舞蹈史是舞蹈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因此大部分學生有較好縱向的歷史時間概念,可在此基礎上橫向的擴展出音樂的發展歷史,能夠幫助理解和演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與不同時期的舞蹈。
第四,有了前三項教學內容的鋪墊,學生已經具有較為良好的音樂素養,最后一部分內容著重于舞蹈音樂的風格分析,可根據學生的舞蹈專業展開具體的舞蹈音樂作品講解。例如,可以選取古典舞基本功和聲韻、芭蕾舞基本功等的鋼琴伴奏作品展開音樂與舞蹈的本體講解,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把所具有的音樂素養能力運用到舞蹈基礎課程中。并且,可根據學校實際的課時計劃,加入民間舞的舞蹈音樂片段講解,從而顯著提高學生全方位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審美。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舞蹈音樂素養方面的教學局限于舞蹈教師課堂上對于舞蹈中節奏型的講解,或者音樂老師在音樂基礎理論課和音樂欣賞課程上的純理論教學。以上教學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學生不會學以致用,換成同一風格但不同旋律的音樂時,大部分學生就有聽不懂音樂的煩惱,這樣會花去大量不必要的時間去硬記音樂的節奏點。并且,普通院校的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是為大眾服務的舞蹈領域,當學生畢業之后獨當一面之時,會由于音樂素養能力的限制,選擇使用在學校學習訓練中的音樂,這無論是在舞蹈表演、舞蹈編導或者舞蹈教學中都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舞蹈專業學生的專業發揮度。因此,越是普通的舞蹈專業院校,越應當承擔起面向大眾輸送專業舞蹈人才的培養重擔,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能力。
教學方法改革可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結合舞蹈專業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建立起一個綜合的舞蹈音樂認知,并且通過實踐的方式逐漸掌握舞蹈音樂的運用能力。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可以多元化的采用探究教學法、發現式教學法和體驗式教學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花三成的時間講解音樂理論知識,將實例從樂理書中的鋼琴作品替換成舞蹈音樂作品的選段,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花約七成的時間用于帶領學生感受音樂、哼唱音樂或跟隨音樂舞動肢體。使學生能夠立刻將音樂理論知識和舞蹈實踐結合起來,更牢固的掌握音樂知識,從而有效的提高舞蹈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從國內外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的現狀對比來看,對舞蹈音樂素養提升的需求上和目前實際的教學情況上存在顯著的矛盾,因此國內高校普通舞蹈專業展開音樂素養課程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同時也反映出在舞蹈專業教育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具有積極意義。
注釋:
[1]
龐志娟.先秦少數民族巖畫舞蹈形態與利用研究[J].藝術評鑒,2019(04):95—94.
[2]李 靜.高校舞蹈專業學生音樂素養能力知識框架的多元建構[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第七屆中青年學者論壇三等獎論文集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會議論文集,2016-12-28:154—159.
[3]田 旭,王舒涵.培育音樂素養融入當代舞蹈教育之考察及必要性探究[J].藝術教育,2021(07):93—96.
[4]截止2021年,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專業全國排名第十六,地區排名第一。
[5]王魯寧.普通高校舞蹈專業課程與音樂素養的融合策略——以芭蕾舞基訓課程為例[J].四川戲劇,2020(05):165—167.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