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箏是我國民樂的代表性樂器之一,音域廣且音色優美,演奏技巧豐富且感染力強。民族自信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古箏越來越受到高校師生的歡迎。同時隨著我國全球化水平的提升,古箏正逐步走出國,吸引了很多的外國友人的欣賞和學習。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應該承擔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任。近些年來各大高校也紛紛開設了古箏教學課程,為培養優秀的古箏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古箏課程開設時間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教學系統,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限制了高校古箏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章主要針對新課程背景下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對策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古箏教學;創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055-03
古箏是我國一種傳統樂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音色優美,具有獨特的韻味,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既可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可以陶冶情操,令人心情舒暢。隨著現代人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對于藝術追求不斷提升,古箏在近些年來獲得快速的發展,因此學習古箏的人數也不斷增多。[1]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主要是以人才培養為目的,因此對于古箏教學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強,促使古箏教學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古箏教學仍舊存在較多的欠缺,因此創新高校古箏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需要與時俱進,完善教學課程、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從而推動高校古箏教學的現代化發展,讓古箏藝術在新時期煥發活力。
一、高校古箏教學的重要性
古箏教學的開展符合國家對于發展高校藝術教育的切實要求,從《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可以了解到:各大高校需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加速高校藝術教育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發展,提高教學質量。[2]古箏作為我國傳統樂器,具有演奏技巧豐富、音色優美的特點,在近些年來獲得了快速的發展。開設古箏課程,不但可以豐富高校學生的精神生活,還可以提高高校學生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提高當代高校學生的藝術修養。古箏教學的開展還可以提高高校學生的個人素養,首先古箏教學過程中的技巧練習,尤其是各種彈撥演奏技巧,還需要配合手眼協作,通常來說需要經過大量的練習才可以完整地演奏一首曲子,因此需要高校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與精力,有助于磨煉高校學生的意志,同時優美的古箏曲還可以給高校學生帶來音樂的熏陶,提高高校學生的民族自信。[3]
古箏入門雖然容易,但是想要精通就必須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付出較大的努力,堅持古箏練習,將興趣變為愛好。在一次一次的練習過程中,最終形成了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意志。同時古箏教學還可以提高高校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現在的高校學生有著較好的實踐能力,在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通常就可以完成一首曲子,通過對于一些名曲的學習,可以提高高校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從而提高民族自信心。[4]此外,古箏教學還可以緩解高校學生的心理壓力,高校學生正處于人格發育的重要時期,其社會與生活經歷較少,在進入高校這個陌生環境之后,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古箏作為一種藝術,可以讓高校學生在藝術熏陶中,培養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態度,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放松身心。古箏教學在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健全人格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古箏藝術歷史悠久,其發展與中華民族的社會歷程、民族文化、人文思想、風俗習慣等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學習古箏實際上就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僅需要掌握古箏演奏的樂理知識,還要了解古箏文化的歷史發展,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高校古箏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培養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是指音樂藝術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的綜合素養,不僅僅需要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要對音樂作品背后蘊藏的內涵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不僅從專業層面上認識音樂作品,還需要從情感、文化方面來理解作品,從而體驗作品中所蘊含的社會哲學理念。[6]音樂素養作為音樂藝術學習中的重要基礎,包括讀譜、視唱、聽音、和聲、寫作、節奏等方面,是音樂學習所必須具備的素養,也是音樂練習的基礎能力。因此在高校古箏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音樂素養可以提高高校學生對樂曲的鑒賞能力,豐富情感,同時還可以激發想象,使其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從而產生更崇高的理想,從優秀的作品中獲得人生感悟。
(二)掌握古箏演奏的基礎樂理知識
樂理知識是指人們在音樂活動中總結出來的知識,包括對各種抽象內容的概括。要想掌握古箏演奏的基礎樂理知識,就需要高校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不斷地學習和練習,從而為后續學習建立良好的基礎。[7]古箏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先掌握系統的樂理知識與技巧,然后在實踐中掌握古箏曲的演奏方法。
(三)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古箏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樂器,其發展歷程與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通過學習古箏文化,也可以從中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在古箏學習過程中,培養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每一首古箏作品都來自于特定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文化,也可以說是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與社會現象。[8]因此在古箏教學過程中,需要對高校學生充分講解古箏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文化,對作品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在古箏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有助于繼承與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也是高校古箏教學開展的重要目標。
(四)推動高校學生健全人格發展
古箏自古以來就被視為“仁智之器”,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可以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古箏本身蘊含了較多的社會人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古箏作品中還蘊含了豐富的哲學知識。[9]古箏曲作為音樂藝術,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在欣賞古箏作品時,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高校學生的身心帶來一定的影響,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健全人格發展。
三、高校古箏教學現存問題
(一)教學目標單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古箏教學,不太注重社會哲學知識的講解,過于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忽略了高校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局限于古箏樂理知識與演奏技巧的掌握,盲目追求高難度的曲目,忽略了學生基本排練經驗的積累,也沒有重視古箏教學與其他課程的練習,將知識與技能作為古箏教學的唯一目標,由于文化知識的欠缺,導致部分學生藝術修養較低,不但阻礙了高校學生的發展,還會限制其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古箏教學中,需要注重高校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尤其是音樂的鑒賞能力。[10]因此需要學習基礎樂理知識,建立良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逐漸讓學生掌握識譜、視聽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演奏技巧,在練習過程中要充分感受古箏的感染力,不要機械地練習,不然只會影響高校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教學效率。因此在古箏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不能只教古箏演奏知識,不然會違背古箏教學的目標。總體來說,古箏教學必須要掌握系統的樂理知識與演奏技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明確古箏學習的目標,少走彎路,有效練習,把握古箏作品的特點、風格,否則只會淪為形式主義。
(二)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我國高校古箏教學內容陳舊,過分注重技術的練習,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會選擇幾首耳熟能詳的作品,讓學生欣賞和練習,從而掌握演奏技巧,但是對于作品相關的時代文化背景卻沒有進行深入講解,這樣會影響高校學生對于古箏作品的整體學習,單一的教學內容只會讓高校學生失去積極性,讓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隨著古箏藝術的快速發展,優秀的古箏作品不斷增多,古箏演奏技巧也有了較大的進步,是高校古箏教學中需要吸納和發揚的。但是目前各大高校仍舊以各種古典古箏作品為主,雖然這些作品無論是從技巧還是從情感上都有獨特之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作品,但是也要吸納一些現代的優秀作品,從而與時俱進,讓高校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
(三)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高校古箏教學中主要是采取一對一教學模式和集體教學模式,一對一小課教學是音樂專業學生主要采取的教學方式,通常是由一位老師輔導一個學生的教學,該方法可以讓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上課時間充足,教師可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但是這種方式僅適用于音樂學院。集體授課方式則多用于古箏選修課上,通常適用于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其主要是將古箏作為一門愛好進行學習,通常是為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因此采取集體授課的方式比較理想。但是該方式中,一個教師需要同時負責數十個學生的學習,而學生接受能力不一、音樂素養層次不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實際應用效果不佳。
四、新課改下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優化古箏課程設置
從高校古箏課程設置情況來看,首先需要加入一些人文課程,例如古箏作品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化修養,通過學習古箏作品相關的文化知識,從而對古箏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中國音樂史的教學中,也要增加古箏歷史內容,從而讓高校學生對于古箏相關歷史文化有更清楚的認識,把握作品內涵。對于一些演奏技巧較差的學生,可以增加練習課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高校學生可以相互交流心得、相互指導,開拓視野,從而共同進步,這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最后還可以增加社會實踐課程,例如在敬老院、社區進行古箏演奏,通過社會實踐,讓高校學生感受古箏的魅力,從實踐中獲取靈感,激發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演奏過程中可以加入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使得古箏演奏更加具有感染力。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增加更多的實踐課程,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鍛煉學生的演奏技巧,掌握音樂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演奏能力。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則應該減少練習時間,其更主要的是將古箏作為一門興趣愛好,因此對于“技”的要求要低于音樂專業的學生,可以增加鑒賞課以及文化課程的比重,獲得音樂熏陶,提高藝術修養。
(二)優化教學內容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樂器,具有悠久的發展歷程,從而具備獨特的音樂美學與時代特征。想要更好地學習古箏,就需要充分了解古箏的發展歷程,對各個古箏流派的風格及特點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需要增加古箏歷史文化相關內容。古箏藝術的學習,不能獨立于其他音樂藝術展開研究。每一首古箏作品都誕生于不同的時代背景,這決定了古箏作品與歷史文化有密切的相關性,由此可見在古箏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人文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歷史、政治以及地理等方面的內容。例如在講解《高山流水》這一經典作品時,首先需要對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以及政治理念進行深入講解,然后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展開介紹,同時講解作品誕生地的人文習俗,從而讓高校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情感思想與藝術表達。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之后,學生往往已經掌握了古箏演奏的基本樂理知識與技能,因此在教學內容上,不應該局限于一些傳統的古箏曲目,可以吸納一些現代的古箏作品,掌握更多元化的古箏表演方式。例如《瀏陽河》《鬧元宵》等作品,既具有民族風格,又彰顯時代精神,繼承了傳統文化,又是新的表現形式,是古箏學習中值得借鑒的。在古箏教學中加入一些現代化的作品,可以提高高校學生對于古箏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理解程度。[LL]
(三)改進教學方式
由于一對一教學和集體授課方式各有其優缺點,但是實際應用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這兩種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可以加入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慕課是現代教學的一種新型方式,其主要是指在線開放課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教學視頻,是將網絡與教育相融合的一種方式,不僅可以講授課程,還可以實現共同探討、布置作業、教學評價與教學反饋等功能。在慕課學習過程中,可以實現師生的在線交流,也可以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慕課視頻一般在10分鐘以內,可以對各種重點難點進行講解,時間過長容易引起學生疲勞,而短小精悍的內容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慕課教學可以讓教學變得更加簡單,淡化專業概念,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方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選取想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習更加輕松簡單。同時慕課學習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學習,自由分配學習時間。
結 語
由于目前高校古箏教學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因此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推動古箏教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優秀的古箏人才,從而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
注釋:
[1]
丁 洋,馮小燕.以學生為中心的地方高校古箏專業課堂教學模式創新[J].大學教育,2020(04):140—142,147.
[2]李奕蘭.高校古箏教學的新生態:技法與文化教育并重[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06):135—138.
[3]符小娟.高校古箏課程音樂文化教育與技術教學的融合[J].綏化學院學報,2021(80):126—127.
[4]張競怡.高校民族器樂師范生培養模式研究——以古箏教學為例[J].藝術評鑒,2020(20):109—111.
[5]劉洋洋.高校古箏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理念分析[J].魅力中國,2020(34):220.
[6]徐溶澤.基于情景教學模式下的高校古箏課程建設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137,139.
[7]陳 澄.分層并進教學策略在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探討[J].北方音樂,2020(15):113—114.
[8]馬 歡.基于文化認同視角下的高校古箏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音樂,2021(08):26—28.
[9]馬 歡.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古箏教學創新探索——評《互聯網語境中中國音樂的國際視野》[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282.
[10]楊 媛.互聯網時代下關于高校古箏教學現存問題及完善對策探究[J].北方音樂,2019(13):145,147.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