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來藏》是作曲家劉文金先生創作的二胡套曲《如來夢》中的第八樂章,具有代表性。為更好地演奏樂曲,感悟其中的真善美,本文將從樂曲的創作背景及音樂分析中探尋樂曲的創作特色,并且對演奏時的左右手演奏技法進行說明,從而發掘樂曲創作的意義,更好地傳播樂曲帶來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二胡;《如來藏》;曲式;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J6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139-04
一、作者及《如來藏》概述
(一)作者簡介及創作背景
劉文金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由他參與創作及改編的民族音樂作品有四百多部,為民族器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二胡作品創作的領域上,不單單采用民間音樂固定的音調進行創作,而是以多角度為切入口,開拓創新,在認同民族音樂多元化的同時也借鑒與融入西方的作曲手法,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他強調創作應扎根于民族傳統,意在創新,強調為我所用,雅俗共賞[1]。他每次創作的作品都是將自己經歷的、感受到的、看到聽到的內容全都結合在一起后,重新組合而成,給人不一樣的感受,讓聽者回味無窮。
改革開放后,各種風格的作品創作慢慢涌現,不少是描繪祖國的山河美貌、抒發個人情感,等等,但很少有以宗教背景為題材創作而成的作品。隨著開放交流的增長,許多國內作曲家被優秀的音樂元素和多樣的創作風格吸引,其中劉文金先生就在其中,隨之便進行了嘗試。《如來藏》是二胡套曲《如來夢》中的最后一章,此次創作是劉文金先生的又一次大膽實踐。二胡套曲《如來夢》是作曲家以臺灣詩人、文學家愚溪先生的文學著作《袍修羅蘭》中主要人物的故事以及其分別代表的天然屬性創作而成的,[2]整首套曲包含了八首獨立的無伴奏的音樂作品,前七首作品分別以佛家的“七大”為標題也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是結合成整個世界的七大宇宙空間元素,而這“七大”匯合成“如來藏”,于是作曲家將第八章也就是最終章的標題命為《如來藏》。
(二)《如來藏》音樂分析
首先是在天空中飄來的引子部分,調性為D宮的散板,節奏略為自由,第一個音是一個附點二分音符a3,是全曲的最高音,雖然樂譜標明了時值,但是往往演奏時不按照時值處理,而是根據演奏者自身的音樂感覺來決定的。緊接著是三連音過渡下行音階,瞬間將聽眾帶入到樂曲的整體意境中。力度也是由弱到強,給人一種由遠及近,從天邊縹緲而來的感覺。后面的每組音符都是秉承著先上后下音程二度的進行原則,將音樂連貫流動下去。整個引子的音區都在二胡中把位上下流動,給人一種神秘、縹緲的感覺。
呈示部是一個單三部結構,A部分是由不規整的兩樂句組成,依舊延續著引子的D宮,由后半拍#4進入慈祥而舒展的主題,用稍微偏慢的速度演奏。隨后,速度開始加快,主題逐漸展開進入了較自由、萬象交織的中段,這個小樂段是全曲的小亮點,給平和的主題帶來了轉機,由密集的三連音構成,與A部分形成對比,并且調性上變為了A徵。再現部A’在節拍上進行了調整,給聽眾一個新鮮的聽感,并順利結束在D宮上。
中部是一個全新的音樂素材,也是全曲的快板華彩部分,使用回旋曲的原則進行發展并且情緒上與呈示部形成強烈的對比。此部分從輕快的打音以及音階級進上行開始,其中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與大跳音程的結合,使得該部分音樂具有顆粒性,情緒更加地飽滿,但演奏時速度也不是按照規整四四拍進行的,而是隨著旋律變化的。
主題再現為縮短再現,是全曲主題的第二次再現,與慈祥舒緩的主題基本完全相同,有一種經歷風雨洗滌之后的平靜之感,旋律更加的悠揚寬廣,首尾呼應。最后的尾聲旋律起伏不大,以長音為主,安靜舒緩,給人一種莊嚴平靜的感覺。
整首作品的結構還算方整,具有清晰的畫面感及故事感,樂曲的主題,從出現到發展新主題,再回歸主題,好像是在描述人的一生成長的三個階段,分裂又統一的回歸本源,這也是宇宙的終極奧義。
二、《如來藏》創作特色
(一)佛學思想的融入
在概念上對于如來藏的理解,作曲家想表達的意思是其真理,在佛學文化里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最高境界。將佛理融入二胡作品創作中,能夠使演奏者和聽眾的內心達到一種平和的心境,這首樂曲可以當做音樂對佛家而言是教義的載體,它可以傳達人們追求真善美統一的思想,達到精神上的慰藉。佛學本身給人的感覺就是以人為中心,萬物皆空,是無法用文字形容的空,是最終追求的“真”,回歸原始平靜之態。正如《如來藏》慈祥莊重的旋律一樣,也給人平靜之感,即使中間的主題開始萬象交織,但在激烈碰撞后又回歸到了最初平和的狀態,正如社會上的人們到了人生的中部在經歷大風大浪,社會的磨練后最終看透人生,也許是達到人生理想,又或許是內心的凈土使自身恢復平靜。通過佛學理念與二胡演奏的音色相結合,讓人有了新的聽覺體驗。
(二)民族元素的加入
第一部分的快板在有了跨小節連線后形成了切分音型,即采用了戲曲上的拖腔,用于延長樂曲的情緒表達。
譜例1:
除了拖腔外,樂曲還運用了蘇州評彈和江南音樂風格。與評彈類似的是都以描述情感為主,描繪追求佛理時的所感,并且音色要像評彈中主奏樂器琵琶一樣賦予顆粒性。江南音樂風格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比較抒情綿柔的,樂曲通過滑音、透音等技法將水鄉柔情的特點演奏出來,曲中進行的速度變化、強弱交替等與江南音樂一樣的細膩,都需要好好地推敲,從而探索其中的文化價值。
三、《如來藏》的演奏技法分析
(一)左手演奏技法的運用
1.滑音
滑音是一種連貫性左手按指的技法,在二胡曲中的運用很廣泛,樂曲中不同滑音的運用會使樂曲表達的情緒不同,《如來藏》中的慢板部分及呈示部中,除了譜面上標記的滑音之外,也需要演奏者根據自身的感覺添加滑音,使得溫和慈祥的音樂性更加完整。
譜例2:
除了原譜中標記的滑音外,在實際演奏時,通常將后半拍起的八分音符#f2加上一個上滑音,在演奏20小節的d2時加一個下滑音,樂曲的美感可以通過這些滑音表現出來。練習樂曲中這些類似、需要額外添加滑音的地方,重點是如何運用好滑音,將這些滑音表達得更加的自然,更加流暢。練習上述滑音時,比如我們在處理開頭#f2時,添加一個上滑音即演奏前在大概f的位置上準備好,輕輕地滑音過渡到我們需要的#f2上,并且找準#f2的音準,隨后四指滑音到a2再回到二把位的d2,尾音要自然漸弱。同時,在這個樂句中,不僅有標記和額外處理的滑音符號,還需要注意同指換把滑音和異指換把滑音。在處理第20小節的b1和d2時,筆者采用一指滑音換把,21小節的b1和c2時使用異指換把滑音即從一指的c2換到二指b1,筆者認為這樣的滑音處理能夠為慈祥的主題更添一筆。那么,在練習換把滑音時,除了需要注意音準問題以外,還需要注意音要自然流暢,不要讓聽者覺得有強烈的換把痕跡,手腕放松是練習換把滑音的關鍵。
樂曲中不僅慈祥主題中有滑音的運用外,快板呈示部也有,但運用的滑音卻與之不同,要求更加的蜻蜓點水,突出活潑歡快的主題。
譜例3:
因此,滑音在不同情感下的運用表達不一樣,左手技巧除了滑音之外,顫音在推動樂曲的情感表達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2.顫音
顫音也被稱為打音,在樂曲中顫音的出現往往使樂曲更加的輕快靈巧,也有助于情緒的推動。樂曲呈示部的部分,是一段模仿蘇州評彈的快板,聲音模仿評彈中三弦和琵琶的音色,演奏時需要注意顆粒性,手腕要放松,手指壓在琴弦上時要有彈性,不能很用力將琴弦壓得很實。
譜例4:
呈示部開頭一小節中兩個附點四份音符的顫音,在練習時要注意做到快速均勻,可以進行分解練習,分別練習二指和三指的打音,速度由慢到快,做到密集且均勻清晰之后代入樂曲中按照節奏型演奏,同時,力度也要跟隨著級進上行逐漸加強,推動音樂。
對于我們左手的靈活度來講,二三指相對靈活,四指的顫音可以說是個難點,而且樂曲中用到四指顫音的部分不占少數。
譜例5:
在#f2上的顫音用到了我們的四指,在附點八分音符的基礎上將顫音清楚的演奏出來,這要求我們演奏出的顫音要輕快切密集。另外,此處的顫音是不可忽略不進行演奏的,它既是譜面上的標記也是樂曲美感的一部分。曾經筆者在練習時,認為四指的顫音有一定難度還沒攻克下來時,選擇忽略不顫保持樂段的連貫性,隨后便發現此處若缺少顫音后,會使樂段缺少彈性,不利于表達出樂段的澎湃活躍,因此譜面上的標記不可省略。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在平時練習中,貫穿著四指顫音的練習,一步步結合到樂句里。
3.揉弦
在二胡樂曲藝術表達上,揉弦也是很重要的,其表現性很豐富。揉弦是手指在琴弦上滾動使其發出規律性的音波振動,分為壓揉、滾揉等,用來增加樂曲的歌唱性。滾揉在樂曲廣板中用到的較多,大部分都是依據演奏者自身的感覺進行滾揉的,在此不做說明。壓揉要配合音樂的推動增加樂曲的張力,在此樂句加上適當的壓揉能夠使樂句主題更加動人。[LL]
譜例6:
這一段萬象交織的自由樂段,出現了不按照刻板速度進行的密集三連音,相對自由,旋律在上行時要注意漸強,下行時漸弱,并且速度要隨著強弱的變化而變化即漸強時速度漸快,漸弱時速度就漸慢。練習的時候,在力度增大時加入壓揉,手指在壓弦的同時進行均勻的小范圍滾動,控制好力度并保持換把的流暢,才能夠使得樂句有更大的張力。
(二)右手運弓的運用
1.慢長弓
學習二胡的最開始,我們接觸到的就是右手的運弓,首先是慢長弓即從弓根到弓尖,在二胡演奏技法中雖是基本也是重中之重,慢長弓在樂曲中的運用不僅能使旋律聽著流暢,也能明顯看出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在《如來藏》這首樂曲中,慢長弓的運用在引子部分中極為重要,運弓要平穩,并且在弱的部分要輕而不虛。
譜例7:
引子部分的整體就是很縹緲的,從第一個音a3出來時,就要保證這個音的音色是空靈且沒有雜音的。首先,由于這個音在二胡的高把位,音色本身就難以控制,在高把位找音準也是對演奏者的聽覺有著高要求。其次,譜面上也標記了強弱記號即由弱漸強,演奏時需要融入慢長弓,合理分配由弱漸強時的弓段,還要保證音色的穩定。那么在練習時,要注意用耳朵聽聲音和用心感受,心靜下來后將弓毛抵在琴弦上,而不是為了這個縹緲的感覺將弓毛懸浮在琴弦上,控制好自己的氣息從而拉出第一個音,隨后漸強但不能過強,因為整體的音樂感覺還是要圍繞“天上飄來的引子”這個基調的。引子開頭的出現能否將人帶到仙境里,就要看慢長弓運用的如何了。筆者認為慢長弓的運用可以從空弦練起,伴隨自己的氣息來走長弓,也可以在內心哼唱要演奏的旋律,但是手上是走空弦的,由此感受強弱關系與弓段使用間的聯系。
2.快弓
快弓也可稱為短弓,通常作為樂曲中快板炫技部分的運用,不僅可以將樂曲的主題表現出來,也可以看出演奏者的基本功如何。樂曲小快板中,輕快的節奏型要求右手手腕放松,換弦干凈利落,運弓的弓長保持在弓根的五分之二處,不宜過長并確保音色干凈、有顆粒性。但是,隨著力度的增強,運弓的長度也要相對變長,用全身的力量帶動腰部到小臂,將爆發力都集中到弓子上然后才能飽滿的將這個音拉出來。
譜例8:
在練習這個部分時,是將長弓與快弓相結合的,每次十六分音符后的#f2都是要集力量于一身的音,前面的音階式音符是為了情緒推動,以達到重音的飽滿。那么我們要注意右手的手腕放松,換弦以及每個音要拉得清楚,推動時力度分配要均勻以及弓子的分配,到重音時用全身的力量去帶動手臂,抵住琴弦以保證力量直接到達。
譜例9:
快板的最后一部分是以四四拍勻速的進行的,以十六分音符為主,主要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點就是快弓。可以看到譜面上標記了f,說明這個樂段的開始音出來就是個強音,在力量抵達的同時注意每個音拉清楚,用力不宜過猛,否則容易破音破壞樂曲整體的美感。練習時,從慢速練起,右手的手腕放松,弓長在中間偏后的位置上運弓,要做到節奏均勻,所以可以用節拍器來一步步穩定節奏。慢慢隨著音樂旋律的流動做到高低起伏,可以感受到重音是按照常規4/4拍的強弱規律即重音在每小節的第一拍,那么演奏時要注意音頭,音頭的清晰也可以幫助我們穩定快板節奏和音樂的顆粒性。
(三)左右手演奏時的配合
一首樂曲完整的演繹不光靠左右手的演奏技法,也要求兩手配合,往往一首樂曲情感的抵達離不開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對于左手,首先要保證音準,音準是基礎。其次就是左手的獨立性,需要在平時練習的過程中慢慢積累。最后是換把,做到自然流暢也是需要掌握方法再通過平時練習中慢慢感悟的。對于右手,從運功開始就要注意把音色和情感代入樂曲中,其次力度方面,要求全身力量要直接到達右手握的弓與琴弦上。
然而在力度、速度、情感表達上,左右手的配合相當關鍵,不是只靠一只手就能夠做到的。例如情緒推動的地方,不只要右手的力量直接到達,左手也會相對加入揉弦或者其他技法配合右手提升樂曲整體的張力。所以,演繹一首樂曲左右手配合是否默契也是很重要的,是需要每一項基礎的練習都做好結合在一起的,并且也要加上自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用心感受樂曲才能更好地兩手配合演奏樂曲。
四、《如來藏》創作的意義
套曲《如來夢》的創作在題材上是一次創新,在此之前以佛教為題材創作的二胡作品很少,該作品的出現無疑是給作曲家們帶來了啟發,帶來了創作的新思路。最后一章《如來藏》是根據文學作品《袍修羅蘭》的故事創作的,其中在梵語中“袍修羅蘭”翻譯為“多寶”,是指感悟的人能到達生命的頂峰——真理,這里的真理就指如來藏,[3]那么如來藏就是包含了世間所有的大喜大悲、大善大惡,在經歷一切,感悟人生后就會到達頂峰,回歸本源。
樂曲用二胡的音色來演奏佛學哲理,對二胡這個樂器本身,也是一次發展創新。作曲家以佛教為題材創作,一方面為了傳播佛教文化,以人為本,懂得去感悟人生,放松自己;另一方面在表演美學思想上來說,追求所謂藝術上的真善美,與佛教的音樂美本質上相同,達到真善美的統一,演奏者在演奏時,能夠在追求音樂美的同時感悟佛教文化中的音樂帶來的真理啟示也是作曲家的目的所在。
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在于旋律優美動人,也在于音樂本身的文化內涵。希望通過本文對樂曲的曲式分析以及演奏技法上的簡單說明,能夠為演奏者更好地演奏以及感悟其中的真善美提供一些幫助,也能促使筆者更深層次地去理解和掌握這首作品。
注釋:
[1]
姚辰儒.二胡作品《如來藏—袍修羅蘭》的創作特征及演奏情感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9.
[2]李靜塵.二胡套曲《如來夢》的文化維度與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
[3]陳妍婕.二胡曲《如來藏》的演奏與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7.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