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藏傳統音樂在種類上較為繁多,同時具備自身的獨特屬性。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對西藏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有序發展而言意義重大。這樣的情況下,本文首先分析了西藏傳統音樂的現狀,同時論述了傳統音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踐經驗,給出了促進西藏傳統音樂實現更好發展的有效舉措,以期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更好傳承與發展出謀劃策。
[關鍵詞]西藏傳統音樂;發展對策;實踐舉措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073-03
西藏傳統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藏族獨特的文化和審美。在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西藏——傳統音樂發揚傳承的凈土,正在日漸為浮躁、快節奏的生活所侵占。因此,加強對西藏傳統音樂的研究分析,強化對西藏傳統音樂的保護、傳播舉措,對于我國藏族文化的傳承、豐富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促進民族記憶的代代相承,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西藏傳統音樂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的地理版圖中,西藏地區與區域經濟中心的位置相對較遠,經濟發展較為落后。這樣相對閉塞的環境,使得西藏音樂的發展仍停留在較為傳統的模式。而實踐中,對西藏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播,大體可分為兩個方向。首先是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并以非遺保護的形式,進一步將這類工作系統化、體系化展開。隨著現代流行音樂的迅速發展,西藏傳統音樂在發展地位上,越來越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傳統音樂的維護、整理工作,大多是由相關部門的管理人員,深入到基層民眾中一點一滴地進行記錄,同時仔細認真地將記錄結果整理成冊,這才讓西藏傳統音樂的流傳及發展工作,進一步煥發生機。[1]與此同時,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藏族傳統音樂的發展與傳承,都同宗教活動的開展密不可分,在雪頓節、藏歷新年、望果節等節日到來時,西藏傳統音樂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場景。節日來臨時,藏族農牧民就會聚集在一起,高聲歌唱、歡舞慶祝,這一西藏地區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西藏特色的自然景觀,成為當地旅游的一大特色。設置特色的傳統音樂、舞蹈節目,可以在吸引游客、增進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西藏傳統音樂演繹市場的擴大。
二、西藏傳統音樂發展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西藏傳統音樂有著愈加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但當下音樂傳播過程中應用的主流方式仍舊較為傳統,大多以口傳及樂譜傳播的方式為主體。而對傳統音樂的采集與記錄工作上,重心也常常集中在唱詞上。這使得當下流傳較為完整的西藏民歌集中,往往缺失了唱詞之外的曲調內容,同時流傳下來的又常常只有藏文版本,對西藏傳統音樂的擴大化發展構成了制約。樂譜記錄下的西藏音樂數量較少,又普遍存在錯誤及缺失,而大多數民歌集又只記錄下了歌詞,這使得對西藏傳統音樂的搜集、整理、記錄工作需要更為體系化地展開。
三、更好發展西藏傳統音樂的有效對策
(一)促進傳播方式上的創新,注重西藏傳統音樂人才隊伍的培養
面對西藏傳統音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予以解決,就應當從傳播方式上著眼,積極探索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傳統音樂傳播方式,以此與時俱進,促進西藏傳統音樂的不斷發展。盡管西藏傳統音樂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一代代進行傳承,而樂譜的普遍應用也使得傳統音樂不至于陷入失傳境地。但由于地域條件和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這兩類傳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著限制,使得傳承效果難以與時代對發揚傳統文化的呼聲相匹配。故而西藏傳統音樂的傳播方式需要進行創新,相關工作人員應當系統留存西藏傳統音樂的圖片、視頻、音頻、影音資料,并應建立起專門的傳統音樂管理機制,統一對相關音樂內容進行管理。以便更大程度上讓公眾了解藏族傳統音樂,促進藏族傳統音樂的更大范圍傳播。
這一過程中,藏族樂隊、藏族歌手發揮著很大作用,相關文化管理部門應當注重藏族傳統音樂的現代化傳播,注重文媒傳播領域,注重發掘淳樸的藏族音樂在文娛領域發揮的巨大作用,并以普通話演繹藏族歌曲,引導公眾逐漸領會藏族傳統音樂的獨有內涵。并盡量如上文所述,通過西藏自治區特色文旅項目的搭建,助力西藏傳統音樂演繹人員隊伍的逐漸建立,并輔以政策導向、經濟扶持、音樂培訓方式,促進市場化、音樂傳承的一體化發展。促進文化服務人員不斷深入學習西藏傳統音樂精髓,以便逐步激發西藏傳統音樂的內生表現力、感染力,從而由內而外地為西藏傳統音樂傳播帶來生命力。這一過程中應當注重旅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包括相關歌曲意境的通俗化解讀、解說導游的培訓、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和諧,西藏傳統音樂演繹人員的隊伍的建立、培訓、指導等。[2]這一體系的持續完善需要以現有西藏傳統音樂記錄、整合工作為基礎,同時與旅游部協調溝通,以三年為期建立起系統的發展規劃。以便促進西藏傳統音樂這一重點人文景觀、西藏地區現有人文景觀、西藏地區獨有自然景觀三者相互協調,在擴充西藏傳統音樂文化發展體系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西藏旅游市場的內在競爭力,達到人文與經濟協同發展、共進共贏目的。
與此同時,在西藏地區音樂傳播創新過程中,文藝人員可以加強對西藏音樂類型的深入研究,如山歌在衛藏地區稱“拉嚕”、康地區稱“嚕”、安多地區稱“勒”,是在山野間自由演唱的歌曲。山歌的特點為音域寬廣,節拍、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悠長高亢,極富高原特色。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山歌形式。安多地區的山歌當地亦稱為“酒曲”。而牧歌流行于牧區,與山歌音樂特點相近。山歌、牧歌有多種曲調,結構多為上下句體,常用羽、徵、商、宮五聲(或六聲)調式。勞動歌藏語稱“勒諧”,種類甚多,幾乎在各種勞動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有的節奏鮮明,與勞動動作緊密配合,如打青稞、挖土、打墻等;有的節奏較為自由,如放牧、犁地、擠奶等。勞動歌有獨唱、齊唱及一領眾和等形式。因此,文藝人員應當將中國古代傳統音樂文化、藏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作為工作重點。圍繞一主諸輔的古代傳統音樂格局,促進對中原音樂文化與西藏音樂文化的交互研究。
(二)推動傳統音樂文化進一步傳播,加強對西藏地區曲風以及風俗文化的研究
傳統音樂的發揚和傳播應是文藝部門重點關注的內容,而如何做到音樂學習的創新是各地區在開展文藝活動時應當思考的首要課題。文藝活動作為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絕不能缺少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展示場所。這需要文藝部門針對西藏傳統音樂所體現出的文化以及風俗氣息進行展現,同時與多種優秀傳統音樂類型進行融合與創新,展現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文藝部門可以將各地的優秀傳統音樂曲目在文藝活動中展示,這同樣也是中華文化復興對音樂文化傳播的必然要求。在歷史上,我國各區域便不斷交流融合,共同譜寫了中華歷史的絢爛華章,對西藏傳統音樂的研究應當建立在這一大的歷史脈絡下。從文化傳承、交流、融合的高度出發,全局審視西藏民族音樂從有歷史記載以來的發展脈絡。從而做到西藏傳統音樂研究與保護的系統化、體系化,以便高屋建瓴地對各涉及領域予以落實。在這基礎上,再分區域、分時段,基于中華各區域傳統音樂的同步發展格局,以西藏地區地方政權的沿革為主線,深入對西藏各傳統音樂要素進行系統分析,以便基于全局視角,更好地審視西藏傳統音樂中蘊含的歷史信息、文化信息、民生信息。通過對西藏傳統音樂的研究,還原更為立體的西藏歷史民俗風貌,以此由本而末,由文化層向文娛層、宣傳層、應用層逐層搭建起西藏傳統音樂發展的立體體系。
在實際的西藏傳統音樂研究與創新過程中,體現西藏地區傳統風俗的風俗歌是研究的重點,酒歌、猜情對歌、婚禮歌、箭歌、告別歌等風俗歌曲為西藏傳統音樂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載體,文藝工作者需要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視角對風俗歌曲進行深入分析。如酒歌在藏語稱“羌諧”,流傳于西藏各個地區,在節慶聚會敬酒時唱。安多地區的“則柔”,甘南地區的“格兒”,都屬酒歌一類。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邊舞邊唱,有的只唱不舞。音樂開朗熱情,多為宮調式。而箭歌在藏語中稱為“達諧”,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地區,亦稱“工布箭歌”,春夏之際,在林卡耍壩子演唱,是射手們夸耀弓箭及射箭技術所唱的歌。唱時伴以舞蹈動作。音樂中常用附點音、三連音和切分音,清新明快。總的來說,西藏地區傳統音樂大多歌頌民俗、愛情以及勞動等當地生活文化,因此研究與傳播西藏傳統音樂文化對體會西藏地區文化背景與內涵有著重要的意義。文藝工作者應注重以科學化、體系化的解讀視角,對西藏傳統音樂進行系統分析,注重概括提煉西藏傳統音樂的特點、基本創作思路、主要涵蓋內容,并將此作為區域音樂發展的典型予以普及。然而,對于西藏傳統音樂的保護和發揚不應止于對部分音樂文化難以繼承的惋惜,而應著眼于進一步讓西藏傳統音樂文化煥發生命力,著眼于更為系統地創作西藏傳統音樂,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相比于過往,開始有更多的資金和人力,對西藏區域傳統音樂進行更為系統地溯源、分析、延續。這一過程中,延續與發展才是上述工作的目的,而除上文所述對西藏傳統音樂的溯源、保護、傳播外,這一過程的核心在于,要注重西藏傳統音樂創作的繼往開來。
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西藏傳統音樂應當是一成不變的嗎?或者相關保護傳承工作,只是要還原過去某個時代某個節點的西藏傳統音樂嗎?這一答案應當是否定的,西藏傳統音樂形式可以在當今煥發新的生機,可以繼續承擔起“以歌達情”、傳達當代西藏民眾精神情感的任務。而從宏觀來看,這一“音樂復興”任務,應當是全領域、全區域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復興,正在將過去的數千年同當下時代相連接。應當明確的是,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在西方的各種形式入侵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被迫中斷。西藏區域傳統音樂的沒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整體衰微的一個縮影,因此西藏區域傳統音樂的復興,事實上是與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整體復興的脈絡相始終、相協調的。例如近來火爆網絡的《將相歌》,是時隔2000年的中華民族傳統音樂,再度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同理,西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復興、發展,不應是閉門造車,而應與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整體復興相一致。這需要當地主管部門基于以三十年為期的西藏音樂文化復興脈絡,基于全國各區域傳統音樂文化復興的時代脈絡,兼容并包、四方并蓄,使西藏傳統音樂的發展在形式與內容上均有“活水來”。例如為促進西藏傳統音樂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可借鑒《將相歌》火遍全網的韻律性特征,選取西藏傳統音樂中同樣具備韻律性和舞蹈性的傳統音樂內容,以簡潔輕快的舞調韻律,以單人、三人、五人的低成本團隊,達成類似的韻律效果。在成本較低前提下,盡可能促進西藏傳統音樂大范圍傳播。而這一過程中,可以借鑒的并不僅僅是《將相歌》,例如中國歌手張藝興火遍外網的《蓮》這一取材中華傳統文化的歌曲,同樣可以作為借鑒。中華傳統文化是個待發掘的巨大寶庫,作為中華文化重要傳承部分的西藏傳統音樂,同樣是音樂傳播的寶藏。文化部門應當加強對本地樂隊、文藝工作者的扶持力度,引導其進一步在西藏傳統音樂中取材,以當今時代的音樂藝術形式,講好西藏傳統音樂的美好故事。
(三)以民俗生態為傳統音樂發展根基,實現文藝工作真正落地化發展
民俗生態是傳統音樂發展的基礎和橋梁,西藏傳統音樂保護與發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卻也并不能脫離大的文化環境而獨立進行。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大規模沖擊下,西藏民俗在面臨著逐步發生改變的風險,這樣的情況也同樣出現在中華文化的各文化區域。而隨著全球形勢逐步發生深刻變化,西方影響力在緩慢褪去,中國也正在回歸本來的樣子。在西方文化、西方影響力退潮的趨勢下,中華民族如何重拾起自身文化自信,填補西方文化退潮后帶來的“文化荒漠”和“文化空虛”,這是中華各區域,必須要提前準備的文化課題。而西藏傳統音樂的復興與發展,正是這一大課題下的主要子課題。西藏地區文化工作者應著眼于當地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傳統音樂為根,以現代音樂傳播形式為基本渠道,努力創作以傳統音樂文化為骨、當代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這需要文化工作者褪去文藝的理想外衣,首先走入當代藏族人民的迷茫、求索、情感中,了解把握藏族人民生活的各個要素。并在此基礎上,了解藏族人民過往的生活內容,了解歷史傳統中藏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3]
民眾生活是西藏傳統音樂誕生與發展的根基,文化工作絕不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化形式。而應將精氣神釘入藏民的一言、一笑、一行中,深入傾聽藏族人民的心聲和內在情感,這樣的前提下,西藏傳統音樂保護與發展,便有了持續可依的生命力。而從這個角度來說,西藏傳統音樂的記錄與內容的發揚,不應局限于對歌詞、韻律的記錄,更應進一步擴大,著眼于講述過往,傳承音樂記憶背后的“人”。那些在西藏這片土地上放聲歌唱的民眾,才是西藏傳統音樂的真正魅力所在。而從“人”這一根系出發,理解、解讀、創作西藏傳統音樂,西藏傳統音樂擴大化發展中的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而這顯然需要西藏地區當代文藝工作者褪去西方文化入侵以來的浮躁和小資氣質,重拾起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色精神風骨和音樂文藝真正應當著眼的核心——人民文藝為人民。
人民群眾是各區域音樂文化最偉大的創作者和傳承者,不能真正走進民眾內心、民眾生活、民族傳統,而去從紙面上記錄數據、記錄脫離人而存在的冰冷內容,這樣的文化保護與發揚工作,依舊是無源之水。而為達成這一目標所需要的文化部門貫徹思政工作、傳承發揚紅色精神以及文藝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自我進步,就當下來看,仍然任重而道遠。
結 語
總體而言,西藏傳統音樂文化隨著歷史的傳承而日漸厚重,為當代西藏區域民俗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財富。同時對回顧西藏區域人民民眾的過往生活、歷史,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而為進一步發展西藏傳統音樂,需要從文化層、文娛層、應用層等方面著手,促進西藏傳統音樂發展的系統化、體系化。
注釋:
[1]
劉嫻葦.中國傳統音樂表演形式衍變研究[D].吉林大學,2020.
[2]扎西平措.西藏傳統音樂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西藏科技,2018(12):9,19.
[3]李娜娜.傳統音樂學的現狀與未來[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185—187.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