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樂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精神文化,聲樂演唱是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協同理論視角下分析聲樂演唱,可知曉其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獨立關系。本文首先闡述聲樂演唱中的協同理論提出理論基礎,而后對運用協同理論展開聲樂演唱教學實踐的具體可行性深入分析,以此通過聲樂演唱的各部分協同性盡顯,使聲樂演唱充分發揮協同理論優勢,更好、更優的提升聲樂演唱質量,促使聲樂演唱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協同理論;聲樂演唱;演唱技巧;演唱情感;音樂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129-03
協同理論也稱“協同學”,是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協同理論視角下探析聲樂演唱,簡而言之,就是將協同理論的協同論與系統論作為基礎依托,而后根據協同理論根本內涵,逐層細分聲樂演唱多個要素,并將可以在協同理論視角下真正影響聲樂演唱教學在核心要素關系細致劃分。以此為聲樂演唱教學指明方向,提供參考,確保聲樂演唱教學有序達到理想效果。
一、聲樂演唱中協同理論提出的理論基礎
(一)系統論與協同論
聲樂演唱中的協同理論是以“系統論”與“協同論”為基礎而延展產生。在協同理論視角下分析聲樂演唱,就是將科學、適切的研究方法遷移至人文學、藝術學的新嘗試。[1]“協同論”致力于研究系統與要素間,各個要素間,以及要素與客觀條件間的協同關系、互補關系。核心本質——“協同導致有序”。找出聲樂演唱中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又相互獨立特征,繼而,加強它們之間的關聯活動,使關聯活動處在“主導地位”,有序呈現“協同效應”。最終,從協同理論視角,優化聲樂演唱系統的整體功能。[2]
(二)生理學與心理學
“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生物機體功能的科學。此處的“機體”主要指獨立生命個體。而對于具有生命特征的獨立個體而言,其生活活動及功能呈現極為復雜,要想揭示其最深層的功能本質,我們必須從多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探究。以此從生理學角度,為聲樂演唱的協同理論分析、運用提供保障。[3]“心理學”則是一門研究主要對象心理活動以及其心理變化規律的科學。旨在將最復雜機體——人的深層心理活動反映徹底探究。通過“生理學”與“心理學”主要研究任務,對協同理論視角下的聲樂演唱深入分析,就是將聲樂演唱所涉及的相關內容逐一探析。了解人體本身承擔的聲樂演唱器官、組織以及功能,知曉聲樂演唱中個體心理現象隨著音樂變化而產生變化具體規律,繼而科學發揮其對聲樂演唱影響作用。
二、協同理論運用于聲樂演唱的可行性分析
(一)系統開放性
運用協同理論分析聲樂演唱,首先,我們可以根據“系統論”將聲樂演唱看做一個完整系統。繼而,將與提升演唱技巧,深化演唱情感有關的聲樂演唱教學之“教”與“學”看做其子系統。結合上文闡釋的系統與子系統關系論,從探析具體協同效應出發,直接影響聲樂演唱技巧。但是,理想不等同于實際。事實上,會在聲樂演唱系統中影響聲樂演唱技巧的因素有許多。從“教”的系統切入,聲樂演唱技巧培養就與聲樂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能力、個人魅力等息息相關。從“學”的系統切入,亦與學生個體差異、學習心理、學習態度、知識結構、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等緊密相關。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無形、無聲,卻無處不在,作用潛藏。細化分析聲樂演唱“教”與“學”系統,要求教師擁有不斷吸收并接受新教學理念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在。同時,愿意采用開放性、啟發性的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而學生則是主動、積極向教師尋求幫助,時刻保持好奇心,敢于探究,敢于交流。[4]由此,通過子系統中個體的思維開放性體現,影響聲樂演唱教學開放。
(二)子系統非線性相互作用
嚴格來說,協同理論視角下的聲樂演唱技巧研究,就是指研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相對科學合理的發聲指導、發聲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聲樂演唱發聲方法,盡可能達到自然、有感情的音樂演唱,將“聲音”這一“樂器”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因此,聲樂演唱行為所需的發聲器官、感覺器官、共鳴器官等協調配合,就可以讓人在高級神經系統作用下,以及心理活動暗示下,使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相輔相成,相互配合。厘清研究協同理論下聲樂演唱技巧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生演唱水平,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增強學生音樂思想闡釋能力,就可以將聲樂演唱的最根本協同效應一一深知。在后續聲樂演唱教學中以及相關研究中,切實做到“對癥下藥”“因地制宜”。
(三)普遍漲落性
在聲樂演唱技巧培養中,實施正確、合理的技巧提升指導,我們都要有意識地對這些漲落給予一定控制,保障漲落出現可以最大化對學生聲樂演唱技巧提升有益處。例如聲樂教學過程,聲樂教師既要做到擁有開放性思維,遵循“以生為本”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多多使用啟迪性教學,用以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提高學生聲樂學習積極性。[5]久而久之,學生不但通過模仿聲樂教師,逐步提高自身聲樂闡釋能力、表現能力,還可以循序漸進的教與學協同,充分使聲樂演唱教學形成“巨漲落”。借助聲樂演唱教學的開放性為優化聲樂演唱技巧所提供的信息、力量與支撐,為研究協同理論下聲樂演唱發展奠定基礎。
三、協同理論視角下聲樂演唱教學實踐應用
(一)演唱技巧協同
1.呼與吸協同
在聲樂演唱中,呼與吸是個體發聲演唱的基本動力,呼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只有協調好個體呼與吸關系,確保個體氣息正確調節,演唱者的聲樂演唱技巧才能合理提升,有序進步。但是,在聲樂演唱教學中,絕大一部分學生都對呼與吸協同概念認識不清,經常在摸索呼與吸協同方法的過程中,花費較多時間與精力,單純用在技巧鍛煉。并且,還不一定可以取得較好鍛煉效果。所以,要想引導學生呼與吸協同,首先,我們需要厘清發生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知道這是由于學生對在呼與吸氣息運用理解存在不足,以及在實際展開呼與吸練習時,大部分學生缺乏適當的氣息調節方法?;诖?,學生在進行聲樂演唱時,遇到需要完整演唱的技巧性歌曲,越認為是自己的氣息使用方法不當,越沉浸于呼與吸氣息運用練習,陷入窘境,適得其反。針對此問題,引導學生呼與吸正確協同,教師就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每首歌曲所需的具體呼吸節奏調整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呼吸,使學生在吸氣之后通過呼吸肌肉群完成緊跟著的吐氣,吸氣時肌肉集群繼續保持吸氣狀態,支撐學生聲樂演唱,保證學生氣息穩定。而這無疑說明,呼與吸協同講究基礎方式之上的“視情況而定”,且不單單依靠一方努力,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練習內容靈活調整。
2.喉嚨開放與咬字清晰協同
在聲樂演唱教學中,聲樂教師幫助學生提高聲樂演唱技巧,通常會要求學生在演唱時打開喉嚨,以此將發出的聲音盡可能延長并保持放松。同時,要求學生發聲時吐字清晰。然而,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很難一下子就達到這種“二者兼顧”目標?;蛘呤呛韲荡蜷_,但咬字不清,或者是咬字清晰,但是喉嚨開放度不夠。這一現象在聲樂演唱教學中十分普遍。[6]但是從聲樂演唱本質而言,喉嚨打開與吐字清晰雖存在相互排斥,事實上,卻可以通過做好生理協同機制逐步配合而將二者調整至統一步調。具體而言即,“打開喉嚨”讓學生借助咽壁向后吸力,學會在咽壁向后打開時較好的節省自身氣息,從嘴巴呼出氣,將“共鳴腔體”開至最大,而后,當嘴巴呼氣至咽壁可以形成足夠大通道,再將氣息借由咽壁運生至鼻腔,輸送至頭腔,促使演唱者合宜產生共鳴感,一邊正確打開喉嚨,一邊確保咬字清晰,發聲洪亮。這樣,咬字清晰講究的演唱表現力,就可以透過清晰的歌詞演繹,逐步將背后深意與深層情感傳達給聽眾。愈發字正腔圓的聲樂演唱,情感傳遞愈發高效,實現打開喉嚨與情感傳遞統一協同。長此以往,二者不再相互排斥,演唱者在演繹經典聲樂作品時,聲音魅力展現更具氣魄,更有魅力。
3.高位置與橫膈肌協同
協同理論下的聲樂演唱,還有一部分聲樂教師會要求學生能在演唱技巧掌握中,自主尋找高位置。換言之,學生在演唱聲樂作品時,能夠靈活發出豐富、悠揚的高頻率泛音,保證聲音穿透力以及表現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頻率的發聲極為考驗演唱者氣息穩定程度,要求其必須具有穩定氣息及掌控力。尤其是,能夠一口氣將氣息吸入至深腹部,演唱時始終保證一種向外的張力。而這自然就要求聲樂演唱者橫膈肌力量夠強,從而保證高位置可以與橫膈肌力量有效共鳴。所以,聲樂教師引導學生鍛煉橫膈肌力量,必須要求學生會找感覺,會將聲音送至頭腔部位,給喉頭帶來一定壓力,繼而,穩定保證氣息上升。如此一來,高位置所要求的演唱者始終保證喉頭低位置,才可以使演唱者橫膈肌氣息足夠深,正確發出嘹亮聲音,氣息穩定。
4.緊張與松弛協同
在聲樂演唱中,不同身體部位肌肉力量是同時工作狀態。所以,協同理論視角下提升演唱者聲樂演唱技巧,從這一角度而言,就是要求演唱者了解自身各個部位的肌肉間關系,即“緊張與松弛程度”。只是,松弛不等于松垮,聲樂演唱所要求的松弛,嚴格來說是指演唱方法,亦是一種相對抽象的“感覺”。所以,在聲樂演唱教學中,緊張與松弛程度協同看似是互斥關系,實際上,卻是相互關聯的緊密關系。
演唱時,發聲部位主要為:舌根、下巴、聲帶等。當演唱者聲帶拉緊,演唱的音調便升高,聲帶的緊張程度亦越高。但是,演唱者拉緊聲帶,還要保證發聲部位一定程度的放松,以此保證演唱順利。因為,演唱過程的呼與吸協同,其實就是呼氣肌肉群與吸氣肌肉群相互配合。而它們在相互協調過程,還會產生相應排斥力,以此維持唱歌狀態。所以,一旦欠缺這一“排斥力”,演唱者在進行聲樂作品演唱時,歌唱的呼吸就不會運動,歌曲演唱刻板、費力、不具有活力。加之,相較于自身日常講話,個體在進行演唱行為時,肌肉間的對抗力更強,可以為聲樂演唱建構強大的動力,并以此通過動力支撐,做好氣息控制與的氣息穩定性調整。[7]為此,演唱者必須注重演唱時的松弛與緊張程度,把握好度,在進行聲樂演唱時,盡可能帶動自身的身體各個部位,感受力量,逐步培養昂揚姿態。最終,一方面具備演唱器官搭配能力與控制能力,一方面做好緊張與松弛有效協同,確保聲樂演唱情感飽滿。
(二)演唱技巧與演唱情感協同
在聲樂演唱教學中,聲樂教師通常都會指導學生通過情感協調聲音,處理身體肌肉力量間關系。以此將情感用作幫助學生發聲的主要方式。同時,情感也是學生氣息控制主要方法。因為,演唱者的情緒不同,氣息與發聲亦會不同,特別是氣息控制的強弱與深淺明顯不同。所以,引導學生將氣息隨情感變化而融入聲樂演唱技巧磨煉中,就可以賦予演唱者更好的音樂表現力與發聲感染力。而這,就是聲樂演唱中的演唱技巧與情感協同。
聲樂藝術是情感藝術,演唱歌曲通俗來說就是情感表達。因此,聲樂演唱的情感表達與聲音本身關系緊密。只有讓情感表達與聲音展示相互協調,相輔相成,聲樂演唱才能從普通演唱升級至音樂藝術。但演唱者擁有扎實聲樂演唱技巧并不等同于聲樂藝術。“聲樂藝術”從宏觀角度而言,需要技巧與情感完美融合。若聲樂演唱者只空有較好的演唱技巧,相較以情動人而傾向以技服人,那么,無論演唱者使用多么嫻熟、優越的演唱技巧,歌曲都只有外殼沒有靈魂。在此基礎之上,注入相應情感色彩,歌曲演唱才真正有血有肉,美麗動人?;诖?,要想使聲樂演唱的歌曲感染力豐富,演唱者就必須對歌詞認真斟酌,領悟情感,挖掘歌詞背后深層內涵,進而將富含情感盡情展現,通過協同演唱情感與演唱技巧,塑造更多經典作品。
(三)演唱心理與演唱生理協同
結合上文已知,聲樂演唱的發聲、咬字是生理系統,共鳴、情感是心理系統。二者看似互斥,實際相依。所以,協同演唱者生理系統與心理系統,是保證聲樂演唱者完美演繹聲樂作品的關鍵所在。因為,演唱本身就是人心理與生理的相互結合活動。所以,當聲樂演唱者情緒激昂,精神振奮,不僅身體發聲器官異常興奮,心理暗示下的相關肌肉組織也能快速實現運用配合。只是,單純依靠抽象心理推動帶動身體發聲器官,顯然也是不夠的。演唱者在練習并掌握聲樂演唱技巧過程中,必須學會多種氣息控制方法。如,既能依靠腰部擴張實現氣息控制,又能通過腰腹部協同氣息控制。同時,還可以一定程度利用心理系統。如,引導自己在演唱準備過程中與演唱中時時想著“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以此借助想象力量,不由自主地讓自身掌握更好氣息控制方法,增進信心。長此以往,演唱者運用心理系統與生理系統相結合的方法于聲樂演唱技巧提升全程,在每一次實踐演唱運用中,就都可以始終保持良性狀態,發聲技巧正確應用。
當然,除此以外,演唱者的意志力也是可以提升其聲樂演唱技巧的主要因素之一。促使演唱者在聲樂演唱訓練過程,通過意志力運用實現自我調節。如,通常意志堅定且敢作敢當的聲樂演唱者,可以有更多機會超常發揮。因為,演唱者意志力強大,便心理放松,“輕裝上陣”。同時,意志力增強能有效提升演唱者信心,從容克服舞臺恐懼。所以,在聲樂演唱教學中,聲樂教師應重視這一點,循序培養學生意志力,確保學生意志力強大,不畏首畏尾,一站在舞臺之上,便保持一種“我的演唱一定棒”心態,對所有細節沉著應對,穩定發揮,奉獻一出完美表演。
結 語
綜上所述,聲樂演唱是演唱者生理系統與心理系統協同合作的外顯表現。將協同理論全方位運用于聲樂演唱探究可以發現,協同理論與聲樂演唱互融并進是切實可行且勢在必行的。為使協同理論與聲樂演唱完美融合,徹底明確協同理論之于聲樂演唱應用的根本作用,相關人員還應與時俱進地利用協同理論,豐富聲樂演唱內容,不斷對聲樂演唱的演唱技巧協同,演唱技巧與演唱情感協同,以及演唱心理與演唱生理協同等細致探析,以此優化聲樂演唱,促進聲樂演唱進一步發展。
注釋:
[1]
吳姍姍.論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戲劇之家,2021(34):71—72.
[2]肖 磊.聲樂演唱中氣息與音色的基本內涵與合理運用[J].黑河學院學報,2021(11):127—129.
[3]李 梓.聲樂演唱中“情”與“技”的辯證和諧[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11):68—69.
[4]李嘉欣.芻議肢體語言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J].作家天地,2021(29):71—72.
[5]劉粉仙.聲樂技巧在聲樂演唱中的價值分析[J].戲劇之家,2021(28):71—72.
[6]韓佳韻,單宏健.STEAM理念下高校聲樂演唱教學與摩擦學的融合路徑[J].摩擦學學報,2021(05):792.
[7]郝婷婷.聲樂演唱中對作品的二度創作及情感的表現處理問題剖析[J].明日風尚,2021(16):19—21.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