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地方”。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由阮若珊作詞、李林作曲的《沂蒙山小調》,傳唱80年來經久不衰。本文通過《沂蒙山小調》的創作背景、音樂特點及歌曲屬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力求對《沂蒙山小調》有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沂蒙山小調;創作背景;音樂特點;歌曲屬性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183-03
一、《沂蒙山小調》的創作背景
據《在敵后的抗大一分校》(1993年出版)[1]記載及阮若珊的《沂蒙探親記》(《新文化史料》2000年02、03期)中回憶:“一九四○年的春天,正是抗日戰爭處于最艱苦的階段。當時沂蒙山區一帶的反動組織‘黃沙會’,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操縱下,不斷制造摩擦,散布謠言,與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相對抗。為宣傳抗日,教育群眾,鼓舞斗志,配合抗日軍民痛擊‘黃沙會’,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組織團員阮若珊(1939年進入太行山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學習,畢業后分配至抗大一分校文藝工作團任演員)作詞,李林(1938年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成為文工團骨干成員)譜曲,創作了《反對黃沙會》一歌。” [2]
歌詞如下:“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哎見牛羊;自從那個起了哎黃沙會,大家那個小戶哎糟了殃;牛鼻子那個一吹哎嘟嘟響,拿起那個梭標哎上山崗;硬說俺那個鼻子能擋槍炮,誰知那個子彈穿過見閻王;裝神那個弄鬼哎把人害,燒香那個磕頭哎騙錢財;八路軍那個神兵哎從天降,要把那個害人蟲哎消滅光;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男女那個老少哎喜洋洋。”[3]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山東省軍區文工團在《反對黃沙會》歌詞的基礎上,保留了原歌詞的前兩段,將第三四段改為:“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倉。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得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4]成就四段歌詞,形成現在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
二、《沂蒙山小調》的本體分析
譜例1:阮若珊作詞、李林作曲
《沂蒙山小調》四段歌詞結構規整,歌詞中多有“那個”“哎”等襯詞,每樂句的尾字帶有明顯的拖腔聲韻。歌詞比較精煉,富有感情色彩,且每段的一上一下樂句相互應答,共同表達音樂內容。
《沂蒙山小調》旋律線較流暢,每個樂句旋律成波浪式下降,具有完整性的曲式結構形態。整首歌曲的音域較窄,是加變宮的六聲徵調式。在樂曲前三個樂句中,每個樂句的尾音都是下一個樂句的始音,分別落在商音、宮音、羽音上,第一個樂句旋律擴展而顯得明朗,第二個樂句旋律婉轉而悠揚,第三個樂句的旋律增加了變宮音而有轉折的意蘊,最后融合結束,符合起承轉合規律。在第一個樂句和第三個樂句的后半句中,即5 3 2 1 2―和2 7
―屬于模進形式。四個樂句中,每個樂句開始的兩個音的音程關系分別是四度跳進、三度跳進、二度級進并成逐漸遞減的趨勢,旋律級進多于跳進。全曲的節奏類型比較單一緊湊,前三個樂句的節奏型基本相同。
三、《沂蒙山小調》的歌曲屬性分析
長期以來《沂蒙山小調》一直作為“山東民歌”的形式出現,在《著作權法》頒布前出版的作品中,如《獨唱歌曲200首新編》(1959)、《音樂欣賞手冊》(1981)、《中國民歌選》(1984)、《中國近代音樂史教學參考資料》(1987)等,都把《沂蒙山小調》作為“山東民歌”“新民歌”。《著作權法》(1990)頒布后,一些學者發表文章指出《沂蒙山小調》是阮若珊、李林的創作歌曲而非“民歌”。對于《沂蒙山小調》是民歌還是創作歌曲等問題,歷史上曾展開了一些學術爭論,爭論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如下。
(一)認為《沂蒙山小調》是創作歌曲
1.上海歌劇舞劇院作曲家商易(李林生前好友)在1990年7月9日的《聯合時報》中提到:“有人勸李林應該要求在《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曲中署名取得其著作權,他不以為然,認為一個作品被人民承認當作他們自己的作品,就是最高的獎賞。”[5]
2.吉林藝術學院呂金藻教授在1993年5月《人民音樂》發表文章《再為幾首歌作者正名》中提到:“他們都是參加革命的老同志,對于作品的署名并不介意。但作為音樂工作者,有責任澄清事實,恢復其歷史本來面目,將其正確無誤地傳遞給后人。同時也應杜絕以訛傳訛的現象在今后的出版、電視、廣播、演出以及藝術院校的教學中繼續出現。”[6]
3.與阮若珊、李林同為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員的胡蔭波,在《魯南通訊》(1985年5月)發表文章《人民喜愛的〈沂蒙山小調〉》[7]中回憶了當時《沂蒙山小調》(初名《反對黃沙會》)的創作過程,明確指出《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曲是由阮若珊、李林創作完成的。
4.喬志學在《愿為〈沂蒙山小調〉留下一份人證證詞》文章中提到,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員伊洪、艾力、喬志學(北京,分別是91歲、86歲、81歲)乃初、蘇偉、傅泉(上海,分別是91歲、85歲、82歲)、李永淮(南京,89歲)、魯巖(福州,94歲)、王杰(濟南,85歲)、胡蔭波(武漢,83歲)是《沂蒙山小調》創作者的見證人。
5.阮丹妮(阮若珊和李林的女兒)在《是誰創作了〈沂蒙山小調〉誕生70年的〈沂蒙山小調〉有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中說道:“李林曾回憶《沂蒙山小調》沒有保留下手稿,1946年,我隨山東省軍區政治部向東北進發。按上級規定,必須將帶有八路軍標志的物件清除掉,當小船駛入渤海主航道時,敵艦向他們駛來,領隊的陳沂同志下令必須把帶有八路軍標志的東西扔掉,我只好將身上僅存的兩份歌譜和一條心愛的皮帶丟入了茫茫渤海。那一刻,一種悲壯感油然而生從此便養成了不存底稿的習慣,是好作品自然就會在群眾中流傳。”[8][LL]
(二)認為《沂蒙山小調》是改編的民歌
1.苗晶在《〈沂蒙山小調〉釋疑》中認為《沂蒙山小調》與河北民歌《小白菜》有關。
苗晶的分析如下:
“《小白菜》是兩句一段,但又分四個句逗處理,這和《沂蒙山小調》正好相似。它的句式發展2—1—6—5起承轉合也與《沂蒙山小調》的四個樂句一樣。”[9]
“我們從河北南部淶源一帶可以找到一首與《小白菜》屬于同類曲調的民歌《十二條手巾》。”[10]
譜例2:
“這首民歌的曲調顯然是由《小白菜》曲調發展來的,音勢起伏伸展與《沂蒙山小調》的曲調已十分接近了。也可以說它們都是出于一個基本曲調的變體。由此可以看出《沂蒙山小調》確實與河北民歌有關,《小白菜》就是它的較早雛形。”[11]
2.王希彥在《〈沂蒙山小調〉是山東民歌——就呂金藻同志“正名”一文再正名》中指出:“《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民歌,有其民歌原型《猜花》,并且相對于原型編曲者并未做較大改動,尚不足以說明這首《沂蒙山小調》就是一首創作歌曲。”
譜例3:山東聊城民歌《猜花》
王希彥分析如下:
“《猜花》與《沂蒙山小調》的音樂無論從整體結構上,還是在音調形態上都是極為相似的,而‘呂文’中所說的‘在山東民歌中卻找不到它的原型’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是無根據的。兩者的音樂關系屬于前述新民歌中的第二種類型,是在原來框架上做局部的變化(主要是句首旋律變化),屬于整理改編,還構不成第三種即帶有民歌風格的創作歌曲范疇。可以明確地說《沂蒙山小調》就是一首山東民歌。”[12]
(三)筆者認為《沂蒙山小調》是創作歌曲
1.筆者對河北民歌《小白菜》、山東民歌《猜花》進行對比分析
《小白菜》每小節最后一個音都為兩拍,有一種停頓延長之感,《沂蒙山小調》是每兩小節最后一個音為兩拍,比《小白菜》減少了拖拍和停頓。在《小白菜》中每小節旋律基本呈下降趨勢,且最后一個長音比前一個音低,體現出悲傷的情緒。在《沂蒙山小調》中整體旋律線呈波浪式,有起有伏,旋律烘托出喜悅的感情,這與《小白菜》截然相反。在《小白菜》開始的兩小節中,旋律音的組成和《沂蒙山小調》第一樂句相同,都由1 2 3 5四個音構成,《小白菜》與《沂蒙山小調》只有5 3 2 1這組音型相同,其他音型組合、節奏等均不同。在苗晶的學術文章中認為《沂蒙山小調》來源于《小白菜》的變體《十二條手巾》,筆者認為依據太牽強。且《小白菜》在旋律調性及情緒表達上與《沂蒙山小調》有明顯的不同,所以筆者認為《小白菜》是《沂蒙山小調》的最早雛形是站不住腳的。
《猜花》中三、四小節的旋律音與《沂蒙山小調》中的部分旋律一樣,雖然有重復音,但是從《猜花》中可看出它的節奏是每小節兩拍,《沂蒙山小調》為每小節4拍,在節奏上《沂蒙山小調》更延展一些,且《猜花》開始的旋律及調式同《沂蒙山小調》不同,情緒表達亦不同。
2.筆者對山東民歌《包楞調》進行對比分析
山東民歌種類繁多,有勞動號子、秧歌、花鼓、民歌小調等多種類型,所反映的特點各不相同,《沂蒙山小調》與山東民歌小調的整體風格不相一致,以山東民歌小調代表作《包楞調》為例來分析說明。
譜例4:山東民歌《包楞調》
山東民歌小調典型的特點為歡快、熱烈,演唱聲音以洪亮、寬厚為主,體現著山東人民樸實的性格,在高音部分用喊唱成分相對較多,裝飾音的運用也很獨特,方言體現明顯,襯詞的運用也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包楞調》是典型的山東民歌小調,整首樂曲中,旋律音跨度較大,大的跳進運用廣泛,節奏較歡快,裝飾音運用較多,尤其是倚音的運用。在歌詞中有吆字,是濃郁的地方色彩的字眼,演唱時也帶有濃郁的山東方言色彩。這首歌也被稱為民族的花腔代表作。
對比而言,《沂蒙山小調》旋律線相對平穩,以級進為主。旋律比較優美抒情,這與山東民歌小調的熱烈歡快的情緒相反,從改詞后《沂蒙山小調》的歌詞來看,沒有突出的山東方言的詞語,運用普通話唱法,基本不符合濃郁的山東小調特點。
結 語
筆者并不否認李林在創作《沂蒙山小調》時汲取了民間音樂的元素,在李林回復呂金藻的信中說到:“當時創作時記起了小時唱歌的回憶,但是當時因為很小所以很模糊,記得不清楚,自己不斷的修改而成為現在的《沂蒙山小調》。”[13]可以說明他汲取了民間的音樂元素通過創造性的“智力活動”使《沂蒙山小調》有了獨創性。在爭論《沂蒙山小調》的來源的素材中,都只是“像”而不是“是”,用延聲的話說“含有民歌素材的歌曲不等于新民歌,這首《猜花》曲調與《沂蒙山小調》也并非什么極為相似,如果說《沂蒙山小調》是以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歌曲是說得通的。”[14]
汲取民歌素材而創作的歌曲不等于新民歌,國家重視和保護創作者的著作權,《著作權法》頒布前,因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很多創作歌曲(《沂蒙山小調》)被誤認為民歌是可以理解的。在當時的戰爭年代曲作者沒能把手稿留下,在《著作權法》頒布后,詞、曲作者并沒有申請著作權,造成了現今《沂蒙山小調》被當成“山東民歌”的情況。如果說作曲者汲取了民歌素材創作卻不被賦予著作權,那么鼓勵作曲家深入民間汲取素材創作又從何談起呢?
注釋:
[1]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會.在敵后的抗大一分校[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
[2][3][4][5]阮若珊.沂蒙探親記[J].新文化史料,2000(03):18.
[6]呂金藻.再為幾首歌作者正名[J].人民音樂,1992(05):20.
[7]胡蔭波.人民喜愛的《沂蒙山小調》[J].魯南通訊,1985(05):35.
[8]阮丹妮.是誰創作了《沂蒙山小調》誕生70年的《沂蒙山小調》有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J].廣播歌選,2010(06):40—41.
[9][10][11]苗 晶.《沂蒙山小調》釋疑[J].音樂研究,1980(02):94—95.
[12]王希彥.《沂蒙山小調》是山東民歌——就呂金藻同志“正名”一文再正名[J].人民音樂,1993(04):32.
[13]同[8].
[14]延 聲.含民族素材的歌曲≠新民歌——對《“沂蒙山小調”是山東民歌》一文的幾點質疑[J].人民音樂,1993(09):29.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