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央音樂學院原黨委書記郭淑蘭說:“抓住非遺學科建設的關鍵點,把音樂文化遺產納入總體學科建設規劃,將分散的、被邊緣化的、有價值的音樂文化遺產凝聚起來。”對于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高校要從學科建設和發展需要出發,開設非遺的教學與實踐。[1]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優勢、作用、路徑這三方面,闡述用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豐盈學生的心靈,高校大學生的特點與音樂文化遺產的特性,不僅凸顯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教學傳承中的重要價值,也能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方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049-03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聽取意見與建議。座談會現場,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作了《建立國家非遺保護的科學體系》主題發言。這次座談會中,馮驥才強調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科建設、科學保護、人才培養的問題。緊接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中的藝術學》門類中,為非遺學科的建立邁出了嶄新的一步。[2]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位居全球第一。隨著世界遺產保護理念的普及,文化遺產保護在中國的廣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大大地拓展。專業人才需求量的增大,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漸漸深入。因此,也迫切需要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來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需要高校的專業性培養,這方面面臨的諸多課題也需要高校予以關注并進行相應的研究。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重視高校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已迫在眉睫。[3]
一、非遺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優勢
不同地區的地方高校,有著各自獨特的區域文化背景,地方的本科院校是當地文化與教育事業的核心,地域的優勢、文化的優勢體現了非遺的特征,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音樂文化遺產也是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主題的優勢會在本區域中體現出來。
地方高校表現出文化意識的優勢,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人才有很大的優勢。各個地方院校的音樂專業匯集諸多的專業人才與文化精英,也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并自覺主動的學習。地方院校的音樂專業教師對于地方文化、非遺文化均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不僅達到了較高的學術水平,還有先進的文化理念與審美能力。音樂專業的高校教師很重視當地的文化資源,也使他們自覺地傳播音樂文化、傳承非遺文化。
大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接班人。在新時代高校“雙一流”建設中,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發展之本,因此,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一流的本科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提高青年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強學生們的民族文化。重視非遺文化的教育,不僅可以加強大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輸送大量的人才。筆者工作的地方高校設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高校里制定了科學研究計劃與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案,還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省級、國家級名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進行系統的指導與教學,開拓師生們的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揚了傳承的優勢。
由于每個國家的民族、歷史、文化乃至國情的不同,在不同的國家,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各不完全相同。因此,每個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分類也不完全一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與場所。包括了:傳統口頭文學、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與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體育、游藝等,這些門類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無論是地方高校還是部屬高校,文科、理科、工科、農科與藝科等學科門類齊全,軟件、硬件也相應完備,既能發揮出交叉學科的優勢、團隊優勢等,又有助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作為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地方,各個高校都有優質的資源與優厚的平臺。筆者所工作高校的院、校兩級領導對于高校的教學工作均提供了相應的支持,各個行政職能部門也為一線教師提供了相應的服務,配置了專業過硬的人才、高水平的專家,還提供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現代化的教學方式等,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資料整理與保存的高校行政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做得更加專業化、精細化與條理化,為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中心提供了后勤保障,也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發展。高校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例如:會議廳、報告廳、展覽館、博物館、大禮堂、音樂廳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展示、宣傳、保護,包括交流等活動提供了優質條件,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傳承與教學科研工作。[4]
二、非遺在地方高校教學中傳承的作用
筆者所工作的高校是根植在紅色文化之省、政治名山之地的一所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為江西省的文化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作為這座城市唯一的一所高等本科院校,不僅要挖掘、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做出努力。
青陽腔、弋陽腔都是江西省的文化,也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高校開設的九江民間音樂課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中,通過現場考察、采風,觀看民間藝人演出等,給學生們介紹傳統民間音樂的技法、唱腔、結構;也讓學生們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中、畢業音樂會等大型活動中,將青陽腔、弋陽腔納入音樂會的節目,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地方民間音樂的魅力與精髓。音樂與舞蹈專業課教師將音樂非遺產文化納入教學中,比如:將贛南“采茶戲”納入課程教學內容及舞臺節目表演中。筆者工作的高校中,教師們來自五湖四海,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們對不同地方的文化有豐富的研究與系統的了解,有的專業教師將湖北的楚劇、安徽的黃梅戲等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了課堂教學中,這是對專業課程教材進行補充。作曲理論教師將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改編與二度創作,將其改編成視唱曲、合唱曲、指揮交響曲、鋼琴曲、器樂曲、重奏曲等,讓演奏者在各種音樂會及大型活動上展演、社會活動中宣傳等,得到了專家、觀眾、院校領導、省市政府的好評。
作為一所涵蓋多個學科的綜合性、應用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筆者所工作的這所院校與其他的綜合性高校一樣非常重視人文素質教育,院校領導也特別重視藝術教育。近年來,學校成立了江西省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美育教育中心、課程思政人才培養中心、市交響樂團與市歌舞團。為了進一步加強美育中心的隊伍建設,提升大學生們的人文素質,也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學習、傳承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開展了青陽腔與弋陽腔進校園、進課堂活動,針對非音樂學專業的其他二級學院學生開展青陽腔、弋陽腔的講座及展演,利用寒暑假在藝術學院開展江西省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培訓班,吸引了不同高校的師生以及音樂專業與非音樂專業的專家們,效果甚好,得到了一致的贊許。地方本科院校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既欣賞了優美的民間音樂,又了解了歷史文化知識,更提升了人文素養。
作為擁有紅色文化的搖籃、革命的根據地、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還有政治名山等紅色教育資源的高校,當地的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地方本科院校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思政教育,也能夠更好的在專業課教育中融入課程思政。對于思政教育的形式、手段,也有著創新的作用,既對學生進行了思政教育,又鑒賞了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提高了藝術修養。筆者作為畢業不久的音樂專業博士,現在地方院校任鋼琴教師,有幸與市交響樂團合作承擔了今年4月的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之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與市交響樂團合作,共同演繹交響樂與雙鋼琴作品《廬山組曲》,此次活動不僅為學生們獻上了具有九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經典作品,還傳遞了廬山文化的精髓,更培養了學生們的人文藝術精神。[5]
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融合,宣傳傳統文化可以使大學生的視野開闊、也有助于大學生的思想更加開闊,同時也有助于改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當今時代的非遺文化對學生也有著啟發作用,結合中國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幫助學生們培養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當今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大學生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出現了多元化的取向。在全球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接觸到各種信息,網絡上接觸到的信息時常與現實教育產生分歧,當代大學生崇尚自由,對傳統的文化缺乏了解。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要加強當代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6]
三、非遺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傳承的路徑
在高校教育中傳承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非遺納入課程體系,實施以非遺為主題的音樂教育與實踐活動,促進高校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高校也需要建立系統的考量和規劃。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華民族和地方社會文化的精髓。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培養人才的重要路徑。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確立重點的研究方向,形成人才利用與培養的體系,有助于促進發揮人才的優勢,強化專業特色。高校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當前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校園,我們需要迅速提升文化傳承的創新能力和水平。[7]
在高校的教學中,人才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專業生源的質量。例如,地方高校可以開設有關地方民族民間文化的教學課程,編寫適合地方高校學生使用的教材;對于民族地區學生可以開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課程,講解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并進行鑒賞,使學生達到理解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效果等。在充實專業內容的情況下,把握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掌握新知識與新技術,讓我國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努力實現多學科交叉教學,打破傳統學科的單一性,做到文理結合、文工結合、文藝結合、文文結合,盡可能地擴大專業口徑,把專業知識與非遺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復合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型人才。高校還應與科研機構、文化館、市政府機構、社會社團進行交流與合作,形成培養非遺研究型人才的團隊,共同研究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一套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加強不同部門、不同專業、不同區域的學科建設,也有利于培養優質的人才。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涵蓋的知識面廣,因此,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培養人才、建立教育體系時,可采取老中青相結合的團隊優勢,集中各學科的骨干力量,進一步為研究的資源奠定基礎,從而推進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人才隊伍的建設。部屬高校要幫扶地方高校,非遺的高層次人才要與地方人才進行合作,高層次研究人才提供自己理論的獨到見解,分享與推廣他們的文化研究成果理論,地方性人才提供非遺的資源,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實踐,積極堅持田野調查,獲取非遺的第一手資料,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高層次研究人才進行探討與交流。通過這兩者合作的方式互相彌補,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學術型高層次人才與地方性人才長期交流與合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的推廣與學術高度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8]
結 語
我國有著豐厚的文化遺產,也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又是活態的文化基因,體現著我們民族的智慧,展現著民族的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也日益發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正在建立系統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能夠前進。
當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中,我們要做到突出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立足于中國的民族性、文化性、藝術性,建設學科的體系,運用交叉學科擴大專業知識的口徑,把專業知識與非遺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學科與地域的局限性,用跨學科、超學科的理念,依據研究與教學的實際需要,從理論與實踐應用的層面開展學科體系的構建。發揮高層次人才與地方性人才的優勢,挖掘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面,發揮高校藝術教育的作用,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平臺,更好地向社會傳承。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培養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態度,保證我國未來文化的正確導向,樹立全民族積極的文化觀念,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能夠可持續發展。通過高等院校的教育來保護與傳承,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能讓高校大學生增強民族的自豪感。
注釋:
[1]郭淑蘭.音樂院校要切實重視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J].藝術教育,2019(11):14.
[2]http://www.sohu.com/1/420385466_355386.
[3]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3-01/9421656.shtml.
[4]陸莉莉.地方高校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研究——以福建省“非遺”保護與傳承為例[J].文化學刊,2021(06):59—61.
[5]林 燕.淺析非遺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中的作用——以龍巖學院為例[J].藝術教育,2018(13):40—41.
[6]韓亞男,厲 孩.淺談地方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作用[J].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十二),2017(08):212—213.
[7]張 勃.新文科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從高校使命擔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耦合關系談起[J].文化遺產,2021(04):8—19.
[8]王憲昭.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人才的培養[J].文化遺產,2010(04):31—36,136.
(責任編輯:劉露心)